在讲述一系列角色与游戏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自我防卫机制,因为这常出现在角色和游戏中。简而言之,自我防卫就是人为了平衡或掩盖自身缺陷或障碍而做的补偿。
一个肾坏了以后,另一个肾能起到双肾的作用;肺也是如此。骨折愈合处有时比正常人的骨头还要强壮。心理学三巨头之一、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在发现人体能补偿自身缺陷后,开始对补偿心理研究发生兴趣。
有些人具有超常的才能,恰恰是为了补偿自己的某些缺陷。康汉宁(Glenn Cunningham)七岁时在一场火灾中险些丧命,腿也跛了,为了恢复脚力,他刻苦训练,后来成了美国一代田径名将;美国健美先生阿特拉斯(Charles Atlas)青春期时因身材瘦小遭人耻笑。还有一种“替代补偿”:美国著名画家惠斯勒(Whistler)从西点军校辍学无法实现当兵的志愿,却在绘画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才华。
接下来要谈的“矫枉过正”,是指性格的某个内在缺陷被下意识的补偿,但补偿得过了头,过度夸大,结果变成了有意识的表现。比如说,一个独断专横的人,对凡事都过分的自信,很可能是因为他很想克服自己下意识中的优柔寡断,一种能使自己垂头丧气的犹疑不定,于是他刻意去打造一种“世上无难事”的姿态,这皆因他无法接受自己里面居然有深深的怀疑!他的自我形象绝不允许!同样,一个过度柔和的人,几乎到了多愁善感的地步,乃是因他想极力补偿和压制下意识中严苛、残酷的倾向。谈性色变的人,通常是因为对正常性欲的过度压抑;一个人对自己年迈父母的身体状况表现极度的关心,可能是下意识希望父母故去而摆脱赡养的义务。
请注意,我们不可将所有正面的心理倾向都说成是对负面倾向的矫枉过正。矫枉过正的显著特点就是“过”,就像为了不向后跌倒而拼命前倾一样,必然导致夸大的反应。所以只有极其过度的反应才可被认为是矫枉过正:独断的人绝不会错;谈性色变等同于超级贞洁;自以为义并好教训人的“宗教改革家”,极度憎恨罪和罪人,却不顾人都软弱这个基本事实。
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个过度的反应,往往是其反面的矫枉过正。我们常想指责专横武断的人,觉得有必要让他学习谦卑。实际上,他内心深处未必总那么自信。我们越想挫败他,越想指出他的错误叫他别那么自信,他反而会变本加厉去补偿,结果变得更加武断,更不可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