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对盲目比较说“不”!
RickieGGG 2016-12-13

如我所说,今天中午和同学们吃了一顿饭,倍觉尴尬和不自在。让我再度陷入一种被情绪控制的状况中,已经决定要积极面对生活的我,决定不能让自己成为情绪的奴隶,一定要正视这件事,缓解这种情绪这种压力。


首先,这种不自在来自于气场上的压力。我现在更加确定,与比自己“优秀”的人自如相处,对我来说的确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我会刻意感到非常大的压力,甚至非常在意自己的回应,懊恼自己为什么不能将自己小确幸的生活描述得更好一点......冷静下来想想,这种情绪来自“比较”,来自我的虚荣心。是把自己和别人进行对比、然后一较高下的好胜心在作祟。


什么时候有的这种习惯呢?仔细想想父母并没有在这些方面给我太大压力,从小他们不逼迫我做什么,只是希望我能以积极的方式成长起来。但有点遗憾的是,在一个在各个方面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的小城,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不是那么容易,从而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就非常单一得落在了一个最简单粗暴的形式上——学习成绩。回忆起来,自从发现了拿到好成绩以后,既可以得到老师的青睐,也能得到父母在其他事情上的宽容,甚至得到同学们更多的注意和羡慕,我将“得到好的成绩”作为每天甚至每学期的终极目标。这种想法在小学阶段甚至初中阶段,没什么不对的,拿老爸最爱说的话来讲“学习就是一个学生最应该做的事情”。因此,我把"好好学习、得到好成绩、给自己和父母一个交待"奉为人生圭臬,并且不负努力,得到了那个阶段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后来呢,就像各种讽刺小说的主角那样,我最辉煌的时刻停留在过去,人生一个比较大的转折点指向了高考——对于一个把得到好成绩作为“信念”的人来说,在最关键的时刻失利,是最爆裂的打击。其实在那个时刻,最大的打击不是来自外界,来自于自己。自己一直下意识地以非常单一的标准,将自己和其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快感,一种我并未在其他领域收获到的成就感。因此,当我发现,自己在这种近乎支撑生命意义的比较中不再占有绝对的优势、失去自己引以为傲的自信来源时,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和对自我的怀疑。


接触了不算丰富但也算不一样的大学生活后,我逐渐认识到,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域,只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付出努力,每个人都能发光,都能得到最安心的成就感。遗憾的是,这种浅显的领悟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我在大学四年仍然把自己和身边人以单一方式进行比较,我仍然把自己困在一条偏僻的小河里,不划桨不求救,任由自己随波逐流。口口声声说着要找自己真正的领域并为之努力,却还是会因为成绩单苦恼,为分数忧愁——尽管我早知道所修习的课程并不是真正兴趣所在,得到好的成绩也并不是什么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我一边拼命的努力,一边质疑自己努力的意义,循环往复,折磨自己。最痛苦的一次释放,可能就是硕士申请时和顾问的一次私下谈话吧,我毫无保留表达了自己进退两难的艰难处境,一种自我觉醒但却被莫名压力推搡着继续前进的无力感后,在几个月前还是陌生人的面前大哭了一场...我一度认为自己永远也申请不到这个专业了,因为不管我怎么挖掘,也找不到那一丝丝对专业的热情——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本质上它是根本不存在的。也是造化弄人吧,我来到美国,继续着学习的旅程。


现在呢,如果说有什么比四年前的成长,就是我一点点迈出步子,去找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一点点体会这个领域所带给我的新奇和认同。尽管这些努力是那么微不足道,我却非常享受这种“执行力”带给我的满足感和快乐。不幸的是,我看到身边同学在专业领域有所成绩、找到这个领域不错的工作时,我还是会有深深的挫败感。以至于我甚至以“如果我不参加竞争,就不会有失败”这种逃避、消极的方式来缓解失落感。有时候我发觉自己这种莫名其妙的竞争意识真是可笑到离奇的程度,想理智得告诉自己:不要妄想一帆风顺,不要在自我折磨的路上越走越远,但有时候,还是会被一时的意识冲昏头脑,还是会被这些失落感支配着。


但我想,今天我花这么长的时间,详细分析情绪的产生,一字一句告诉自己不要再进入盲目的竞争中,要理性一点,要给自己的努力找到合适的方向。也算是一个正式的承诺吧,对有方向的奋斗的承诺。如果说我还想要什么,可能是关心我的人的支持,以及,当我再次跑偏时,轻轻拉我一把的举动吧:)

Rickie要努力做对的自己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