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随笔7:我读鲁迅(下)
尼诺和尼可 2021-11-15

隨手下筆 / 點石成金

Write casually / Turn stone into gold

ESSAYS

隨 筆

在上一篇 随笔6:我读鲁迅(中) ,我终于以讲故事的方式,概括和重新组织完了这本《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终于可以在这里谈一谈这本书对我的启示了。

起初看到《觉醒年代》的鲁迅,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印象深刻,后来试着了解了一下,再结合一些原先的浅薄认识,我对鲁迅就敬佩和欣赏之情,就浓烈了起来,这就是驱使我去读这本书的根本原因;而直接原因则两个,一是鲁迅的原作《狂人日记》实在读不下去了,磕磕绊绊,很慢,很多地方不理解,我又不想不求甚解,因此,我想换一个思路,先了解一下鲁迅的人生;二是我想从鲁迅的经历中,汲取写作的思路或者灵感 。

可读完之后,不仅解决了心中的诸多迷惑,还意外获得了很多新的收获。我看鲁迅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眼光,反而有多样的情感了。正如王晓明所说的:“ 我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得风气,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样情感。不仅仅是敬仰,是热爱,还有理解,有共鸣,甚至有同情,有悲哀;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不仅仅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而这一切,我全都感受到了。


鲁迅精神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从鲁迅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骨子里的与生俱来的气质和不屈的灵魂。他这一生献身于国家与社会,却从来没有从 “ 自己 ” 的角度认真打量过生活;他以一个救国救民的启蒙者的姿态,不断发起战斗,反抗专制,发出呐喊,歌唱未来;他一生时常陷入 “ 囹圄 ” 之中,却又从未屈服;他是极其悲剧的周树人,同时也是相当伟大的鲁迅。

毛主席曾说过:“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我这段时间经常在思考,对于我来说,鲁迅的精神到底是什么?现在我已经有了答案,鲁迅的精神有很多,比如 “ 俯首甘为孺子牛 ” 的民族精神,“ 横眉冷对千夫指 ” 的斗争与牺牲精神,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这些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所以,现在的我,已经彻彻底底的被鲁迅所折服,视他为偶像了。

凡是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这句话是目前鲁迅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更是我践行人生之路的引路石,出自《狂人日记》: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 仁义道德 ”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 “ 吃人 ” 两个字!人这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总是伴随着各种问题,不免让你心生疑惑,“ 为什么这样 ?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 ?”  如果你想让你的人生之路,走的更为通畅,就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或许就是找寻为什么,这一过程大概就是 “ 研究 ” 的过程吧。你再看 “ 研究 ” 这个词语的解释: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是不是就更显而易见了呢。

而研究的过程,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亲身实践,这一点我感触的非常之深。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教你理论和方法,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是,一定适合你吗?最终还是你自己亲自去试试。所以,后来面对这些理论和方法,干脆只信一半,另一半靠自己实践和总结。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已经对这个研究的思路,深信不疑了。当然,更深信的还是鲁迅的这句话: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艺术来源于生活  

这句话其实还有后半句, “ 高于生活 ”。但我今天侧重讲的只是前半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知道了这句话,起初还不以为然,直到早先拍照片,去年拍视频,今年写作遇到的种种瓶颈,其中最困难的,就属创作灵感了,时不时无奈的感叹:我的创作灵感到底从何处来?特别是去年的拍视频的时候,这种感叹既多又无力。想来想去,干脆暂时放弃了,不去想了。去放松一下,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然后就发现,脑子里竟然冒出了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再加上我有随时记录的习惯,这时才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从鲁迅创作经历中,我更能够体会这句话的高明之处。鲁迅的大部分小说或散文作品,都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你看《觉醒年代》第 8 集鲁迅第一次出场的那个场景:盗窃犯被斩首示众,愚昧的大娘拿着馒头去沾人血,等待一旁的 “ 军爷 ” ,一边收钱,一边高喊:“ 蘸血要趁热,快!”,另一个拿着馒头的大爷也感慨:“ 这是治百病的呀 ” ,大娘蘸完了血,放到碗里,碗还在滴着人血,边跑边哭喊着:“ 我儿子有救了!我儿子有救了!我儿子有救了!!!” 这不正是对应小说《药》里面所描绘的情景吗?

就连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故事,从小时候的种种趣事,一直说到老朋友范爱农的悲惨的溺死 ... 这些是回忆,更是鲁迅的亲生经历。

最让我身受同感的,还是鲁迅在创作《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这四篇小说时所用的方法,他不仅选用自己的经历做素材,而且深刻地进行自我分析。尤其是《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的相貌的描写: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

这与他在绍兴教书时的相貌几乎一模一样。其次是特点:

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她的祖母,还喜欢发表文章。

倘若把祖母换成母亲,再一想,这不就是鲁迅本人吗?

我在今年写的这三篇序章:

序章2: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救赎(上)

序章3: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救赎(中)

序章5: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救赎(下)

也是如此,我想拿回忆和诸多资料,辅助我写作,最终的目的是想深刻的剖析自己: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自我怀疑:我真的喜欢摄影吗?我真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吗?为什么它们看起来那么遥不可及?这三篇文章的时间跨度很大,从 2021 年 1 月初开始构思,到 6 月 18 号才完成最后一篇,整整半年时间,日思夜想,痛苦挣扎。这三篇文章,绝对是我创作生涯,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挑战。

等到我真正完成的那一天,的确如标题所写得那样,我果真完成了自我救赎,我坚信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并有信心,愿意为之奋斗一生。

现在的我,比之前更坚信这句话了,艺术果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身受同感  

上文中,已经提到了这个词语。它是什么意思呢?在解释之前,先说一下另外一个成语 “ 感同身受 ” ,这是大家常听的一个成语,原意是心里很感激,现在多指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言外之意就是,这件事我并没有经历过,但是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而 “ 身受同感 ” ,表达的这件事我也经历过,跟对方有着相同的感受。

当然,无论是 “ 感同身受 ” 还是 “ 身受同感 ” ,表达的都是感受,但是侧重点却不一样,通过我的人生经历,更加坚信后者才能真正体会对方的感受,就像鲁迅所说的:“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

而 “ 身受同感 ” 的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我发现,和别人聊天时,如果聊得别人也经历过的事情,双方就会聊得特别投机,内心好像下意识的认为:“ 我们是一类人!” “ 你肯定懂我的感受! ” 。

我在看书时,就会经常读到一些自己经历然后总结的一些道理,这也很奇妙,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尤其是在我发现,我和鲁迅在写作时竟然有类似的经历时,就更为相信自己的方法是对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是得到了成功人士的肯定。转头一想,我离成功还会远吗?当然这也侧面体现了另外一点,要多实践。

我要写小说  

前段时间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自己决定写小说了,然后买了好几本豆瓣评分很高的写作相关的书籍,开始了漫长的酝酿期。我知道写小说还是非常难的,不过还是感觉自己适合写小说。为什么呢?这还要归功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的作者——王晓明,他在书里谈到了关于小说和散文的区别:有的人习惯从动态的角度去体味人生,总是喜欢从对一个事物的纷杂的印象当中,提取对这个事物的变化过程的某种假定,他常常就是依靠这类假定,逐步地形成对大千世界的把握。不用说,这种假定正意味着对感觉经验的重新安排,因此,这种人的想象力往往比较发达,很容易沉醉于自己的想象世界——要我说,这样的人就应该去写小说,因为写小说的本意,就是讲一个虚构的故事。

但是如果这个人对虚构事物的变化过程不怎么感兴趣,倒是特别擅长对片段的印象本身的剖析和研究,哪怕是在特别的印象,也会激发他的丰富联想,招引来各种相似或者对立的情绪记忆,那他就应该去写散文,一任激情的波流,裹挟了他全部的人生体验。嗯,我确实很适合,再次感谢王晓明!


关注《尼诺和尼可》

和尼诺一起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吧 ~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