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翻译手札
一隅 2022-06-18

词汇调整

4. 叠音法

Autumn winds begin to blow; colored leaves fall fast and slow.《玫瑰秋韵》

秋风习习吹,彩叶款款飞;秋风怒怒号,彩叶急急飘

5. 美化法

指通过美化的语言,使人读后通过其内在含义产生美的联想。具体讲,如果使人对描绘对象产生好感,则算成功;如果产生反感,甚至厌恶,则不算成功,也就是说译得不美:

….. big-breasted and high-hipped, ... stretched and then gradually awaken.《春》

这说的是蓝岭山的姿态。big-breastd and high-hipped 就是“巨乳”和“肥臀”。可如果真这样译成“巨”和“肥”,则未免有失雅致。我译成 “臀丰乳高”,则是脱化于中国古典小说中类似的说法。至于"stretched" ,起初我曾译成“伸开懒腰”,也不算美,最后译成“伸腰舒臂”似乎好多了。

The stubborn weed that thrust its shoulder through a city street. Stubborn weed, ...《春》

如果把"weed”译成“杂草”,不太贴切。〝杂”,令人反感,因为杂草一般都在被铲除之列 ,这里讲的是春草,虽然丰茂,但是允满生机,我译成了 “萋萋芳草”。“萋萋”是“stubborn” 的一种含义,既充满活力,又充满顾强的生命力。我设有用单个的 “單”字,而是用了个偏正结构的“芳草”。至于是否 “芳”,那当然要取决于译者的审美情趣。


6.变通法

有些句子直接翻译会显得生硬别扭,不加解释便不知所云。这时不妨变通一下,换个说法,效果会更好

The apples display their milliner's scraps of ivory silk, rose-tinged. 《春》

有人把“milliner” 译成“女帽商”,结果全句译成“苹果花像女帽商收集的绸缎碎片般象牙的乳白色”。有人则译成“女帽、妇女头饰设计者的碎绸布片”,既不美,也不确切。译得这么具体,又麻烦,又不清楚,何不译出作者的内在含义?所以选用一些能表达苹果花颜色的普遍性词语即可。我译成:“苹果花开,展示出一片片染了玫瑰红的象牙色薄绸。仔细玩味,此句缺乏街接词,故而显得不合逻辑,苹果花怎么展示薄绸?可以改成:“苹果花开,简直是在展示一片片染了玫瑰红的象牙色薄绸。〞因为“简直” 或“酷似” 等词就像润滑剂或缓冲器,可以使语气避免生硬的色彩。


7.抽象法

翻译太具体,句子会啰唆难懂,不如抽象达意即可。

I would challenge any doubting Thomas in my pea patch.《春》

有谁不信,我愿在我的豌豆畦里与他辩论一番。

其中 doubing Thomas” 的中文意思:怀疑主义者、多疑的人等。如直泽成“心存疑忠的托马斯”,可能会让一般读者战解,不如把这个抽象的人名翻泽成抽象的概念化的 “怀疑论者”之类的词语。

说它费解,是因为它是一个宗教典故。说的是耶稣的十二使徒中有个叫托马斯 (Thomas)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之后,死而复生,众人十分高兴,唯独托马斯不相信。他说,我不看见他手上的钉痕,不摸到他肋旁的枪迹,就不相信耶稣的复活。后来人们就用“doubting Thomas”表示“多疑的人”了。


8.形象法

和抽象法相对,形象化的东西好理解,而且给人的印象深刻,因此不容易忘记。

That we often derive sorrow from the sorrow of others, is a matter of fact too obvious to require any instances to prove it. 《道德情操论》

我们时常因他人之悲而悲,其实这种情况朗如白昼,无须例证。

抽象的 “obvious”,可以翻译成抽象的“明显的”,也可以翻译成形象化的“朗如白昼”。

Though our brother is upon the rack, as long as we ourselves are at our case, our senses will never informn us of what he suffers. 《道德情操论》

如果我们来取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即使亲兄弟遭受严刑拷打,我们的官能也会麻木不仁,无法感知他的痛苦。

“at ease ”是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意思,引申为不关心。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形象化译法,对于译入语的读者来说意思更清晰明确。


9.模糊法

英文中的修饰语可分为单词、短语和句子。与中文不同的是,英文中对一个词加以修饰的词句有时很多。虽然照葫芦画瓢的翻译不可取,但我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原文中的修饰词语“—个不少,勿缺勿滥”。意思是无论多么难处理,也要悉数保留,一个不缺,还要坚持不能胡翻乱译,要数量和质量二者兼顾。

这样就会出现一点麻烦,因为按照中文习惯,对一个名词加以说明,使用的形容词不能太多,如果一个名词前连续出现两个带“的”的形容词,就觉得别扭,如果连续三个甚至更多,那简直无法忍受。遇到这种情况,我的方法就是借鉴 “模糊哲学”,把所有这些修饰词混到一起,类似的可以 “合并同类项”,再不然就混在一起,像搅动咖啡和糖一-样,使之水乳交融,难辨彼此。这样做显然不能明显地分出哪是咖啡哪是糖,但喝起來甜甜的那就是糖,香香的那就是咖啡。

美国该者文摘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国家公园 •大烟山》(on our National Parks: Great Smoky Mountains)一文的第一自然段:

Few mountains anywhere in the world are more aptly named than the Great Smokies. Rank upon rank of smoothly rounded ridges recede toward the horizon like shadowy silhouettes, their contours blurred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by an ever-present haze--the product of incalculable quantities of vapor exhaled into the air by the luxuriant mantle of forest that covers these well-watered slopes.

宇对字的硬译是这样:

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什么山的命名比大烟山更贴切了。光溜溜、圆乎乎的山岭,就像隐隐约约的剪影,一道一道地朝着地平线的方向下降,它们的轮廓在夏季里,被必不可少的烟雾弄得模糊不清——而这些烟雾就是被覆盖这些潮湿的山坡的森林所形成的丰富的覆盖物所发散到空中的大量的水蒸气的产物。

破折号后面的一段话多么复杂,而这么复杂的一段文字又仅仅是破折号前面的“烟雾”(haze)的说明。分解开说就会是:这些烟雾是大量水恭气的产物,而这些水蒸气又是被丰富的覆盖物发散到空中的,而这些覆盖物又是由覆盖潮湿山坡的森林所形成。连续不断的层层解释,在中文语境下令人难以接受。

可凝练成这样:

堪称名实相符之山者,大烟山为世问绝无仅有。线条圆柔的道道山岭逶迤不绝,酷似朦朦胧胧的剪影被賦于了生命,朝地平线缓缓蠕动。夏季,潮湿的山坡透过茂密的森林,把夏季必有的大量水热气源源不断地发散到空中,致使此地终日烟雾续绕,山影憧憧。此时的大烟山,迷迷蒙蒙,虛无缥缈,宛若仙境。

这一段译文与原文相比就有点模糊哲学,因为译文虽然不是原来的语序,但原文包含的意思,一个也不少,在这里都朦朦胧胧地依稀可见。


句式调整

10.拆句法

拆句法是把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若千个较短、较简单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译汉。

Hopeful renters may be feeling the heat this summer as mounting temperatures are matched by mounting prices - and seemingly surpassed by the growing numbers of New Yorkers and soon-to-be New Yorkers looking for a place to call home. -- Am New Yorkers

当不断攀升的气温与不断攀升的价格互相媲美的时候,满怀希望的出租人可能会感觉到今年夏天的热度一—而这一热度似乎已被寻房为家的现成纽约客和即成纽约客之增长数字所超越。

New Yorker, 纽约华人按照发音将其翻译成 “纽约客”soon-to-be,不久即将成为的。这一句话比较长,而且结构也比较复杂,尤其是破折号后面的部分,翻译起来很辣手。如果嫌“而这一热度似乎已被寻房为家的现成组约客和即成纽约客之增长数字所超越” 太长,还可以拆成短句,翻译成:“而这一热度似乎已被现成纽约客和即成纽约克和即成纽约客之增长数字所超越,而这些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被称之为家的地方。“ 不过对比之下,似乎还是前者此较好。


11. 合句法

合向法是把若干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这是与拆句法相对应的翻译方法。我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时路用此法。比如《聊高志异》语句简练,时常有一个主语后面接连一串同一主语但却省路的短句,处理这样的句子,有时按照原文那样短句并列,有时也可以采取合向

法,使句子显得更紧凑。

文:俄负判入,置几上,奉筋,酹之三。《聊斋志异 •陆判》

白:朱尔旦很快就把判官背进来,放到案子上,然后举杯,把酒酒在地上,一共三遍。

A minute later, Zhu entered the room with the statue on his back. Putting the statue onto a table, he took up the cup and sprinkled three cups of wine onto the ground as sacrifices to the judge god.

这一短句中接连有五个动词,第一个短句有两个动词“负”与“人”。整句话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拆句法,把原文前面两个动词“负”与“人”拆掉,放到前面成一独立句,而其中的动词〝负”则以介词“with”代之,而没有使用动词“carry”之类的动词。后面三

个动作组合成一个带悬垂语的句子。


12. 顺译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汉译英,偶尔也用于英译汉。所谓顺译,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这样的句子不多,而且是简单句。

英译汉:This is a book. 这是一本书。

汉译英:他们正在读书。 They are reading books.

这两种类型的句子各个成分和语序都完全对应吻合,因此可以按原来句子的语序正面翻译,可称之为顺译法。


13.逆译法

逆译则是与顺泽法相反,把句子按照与原来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或汉语。

There comes the bus.    汽车开过来了。

What are the pangs of a mother, when she hears the moanings of her infant that during the agony of disease cannot express what it feels?

《道德情操论》

一位母亲听到自己病魔缠身却有苦难言的宝宝在呻吟时,她该是多么的痛苦不堪?


14. 颠倒法

在汉语中,做定语的修饰语和做状语的修饰语往往被置于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前;在英语中,许多修饰语则时常被置于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后,因此翻译时往往要把原文的语序颠倒过来,才符合汉语的习惯。

He is the teacher I saw in the room.

他就是我在房间里看到的那位老师。

其中修饰部分 “我在房间里看到的〞被颠倒放置在中心词“老师”之前。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英语中时常出现具有形式主语 “i” 的句子,这时也可以采取颠倒法。


It is miserable, we think, to be deprived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to be shut out from life and conversation; to be laid in the cold grave, a preu to corruption and the repiles of the earth; to be no more thought of in this world, but to be obliterated, in a little time, from the affections, and almost from the memory, of their dearest friends and relations. 《道德情操论》

被剥夺阳光;被摒除于人们的生活及谈资:被埋葬在冰冷的坟墓中,继而腐烂变质成为蛆虫果腹的猎物,在人世间不再为人所思念,旋即从至爱亲朋的慈爱,乃至记忆中被驱离。凡此种种,都被我们视之为至悲至惨,蔑以加矣。

“It is miserable" 从原句的首位被倒置在译向的末尾,是典型的后置句。这样处理会比按照原来语序翻译更显得深刻有力,更具备强调作用。再添加 “凡此种种”一词,又显示出一种高度的概括性。而中间部分采用几个排比句,更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韵味。


15. 内挂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英译汉。把英语长句译成汉语时一般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处理修饰语。可分为内挂和外挂。

内挂是指把修饰语置于中心词,即被修饰语前。内挂法一般在修饰语短而少的情况下使用。

This is the book he gave to me yesterday.

这就是他昨天给我的那本书

因为修饰部分“他昨天给我的”我短,因此放挂在中心词一书的前面了。


16. 外挂法

与内挂法相对应,是一种处理修饰语多或复杂时的常见方法。

We sometimes feel for another, a passion of which he himself seems to be altogether incapable. 《道德情操论》

我们有时对别人产生一种激情,而这种激情,对方本人却似乎并不具备。

修饰部分 “对方本人却似乎并不具备”没有放在中心词passion(激情)之前,而是放在其后,这就属于外挂法。


17. 悬垂法

汉译英时造句方法很多,千姿百态的悬垂句是我经常采用,也是对我帮助最多的一种方法。

悬垂句,顾名思义,是悬垂于主向之外的附加句子。我这里所说的悬垂句主要是以分词短语形式出现,其实就是一些无主句。分词短语形式又可分为两种,一是现在分词短语,二是过去分词短语。两者相比,以前者最为常用。

在行文过程中,有时一个句子里需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动词连用有许多种方法可以采用,最常见的就是逗号或连词“and”,但是逗号不能一 “逗”到底,而“and”接连用两次,或三次,甚至四次,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没有特殊需要,用得太多,恐怕令读者难以接受,因为那样会显得过于死板僵硬。为避免这种情况,这里就有一条捷径可走,那就是适当运用悬垂句。

悬垂句至少有两个功能,其一是实用功能,就是使长句的处理随心应手,方便快捷:其二是修饰功能,就是使句于简洁凝练,文采飞动。

文:窺其门,见一巨狠当道,大惧不敢进。《聊斋志异 • 梦狼》

白:老翁往门口一看,只见一条狼挡住他们的去路,就惊恐万状地不敢进去。

Bai glanced at the gate and found a large wolf blocking their way.

这句话只有两个动词,已经很简单,按说无须进一步简化。但是从增添文采角度考虑,却可以变换句式,采用悬垂句。把第一个动词"glance”变成现在分词形式,可以使向子生动起来。可以翻译成:

Glancing at the gate, Bai found a large wolf blocking their way.

悬垂句所省略的主语有两种,一种与主句主语相同,也就是说做这一连串动作的同是一个主语;另一种与主句主语不同,也就是说做这一连串动作的不是同一个主语,这时就需要把每个主语都写出来,言外之意,悬垂句的主语也要亮相。

文:虎大吼,声震山岳。《梦狼》

白:老虎大声吼叫,声震山岳。

The tiger roared loudly and the mountains shook and the earth quaked terribly.

除了可以翻译成这样一对并列的短句之外,也可以把第一句变成带主语的悬垂句:The tigar roaring loudly, the mountains shook and the earth quaked terribly.


18. 插人法

指把难以处理的句子成分用破折号、括号或前后逗号插入译句中。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笔译中,但你也用于口译中,即用同位语、插入语或定語从句来处理一些解释性成分。这在《春》,里表现得十分明显,译文中用破折号表示的插入语效果十分好,在仅有数百字的短文里就使用了八个破折号处理插人语。这些以破折号表示的插入语,给译文带来一种动感和多变的节奏。

All the sleeping things wake up — primrose, baby iris, blue phlox. The earth warms — you can smell it, fell it, crumble April in your hands.

一切冬眠的东西都在苏醒——美丽的樱花,纤细的蝴蝶花,还有蓝色的草夹竹桃。大地开始变暖——这,你既可以嗅到,也可以触到——抓起一把泥土,四月便揉碎在你的手心中。

The rains come -- good rains to sleep by -- and fields that were dun as oatmeal turn to pale green, then, to kelly green.

下雨了——伴人入睡的细雨——像麦片粥一样微暗的原野,起初淡绿素雅,继而翠绿欲滴。


语言修辞

19.格言法

格言,言简意赅,文采飞扬,用得恰当,可以为译文加分不小。这种方法一般是在英译汉的时候使用,尤其是翻译哲理性很强的社科类文章时,效果最佳。这种句子有时可以适当采用文言文句式。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求知论 •培根》

求知的妙用要旨:离群索居,退隐归山时,可供自娱自乐,开心解颐;高谈阔论,夸夸其谈时,可供华辞丽藻,美化包装;审时度芬,待人接物时,可供充电补习,增长才智。行家里手,仅凭一己之经验,对具体事物逐一判断,或许尚能小有成就,然纵观全局,运筹帷幄,终成大器者,非学富五车者莫属。


20. 翻新法

翻新法指的就是套用或改造现成的向子。

Busy as a squirrel in a hickory tree, idle as a languid brook.《秋》

忙时节忙得如松鼠在林中喜滋滋地窜,闲时节闲得如小溪在山间懒洋洋地淌。

这一极其整饬完美的对句脱化于几句描写疟疾的诗:“冷时节冷得牙关错,热时节热得蒸笼里坐,好一个寒来暑往真难过。" 这其实是我多年前偶然读到的,由于造句风趣,立即就牛记在心,一直在我心底积压封存这么多年,没有料到在我翻译 《秋》时给翻新用上了。


21. 顶针法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于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它可增加文章前后街接的美感并呈现出文字上下相承的趣味。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Autumn winds begin to blow; Colored leaves fall fast and slow. Twirling, whirling all around. Till at last, they touch the ground. 《玫瑰秋韵》

秋风习习吹,彩叶款款飞;秋风怒怒号,彩叶急急飘。旋而转,转而旅,旅来转去不间断。不间断,无处去,辗转飘零终落地。


22. 回旋法

在《爱之荒漠》中有一句话:

“你今天远走高飞,我明天也要高飞远走。”这样可以避绝句式呆滞,如此处理还显得句子很风趣很俏皮。类似的句子如:“他是沉默寡言,我是寡言沉默”;“咋夜是满

天星斗,今夜是星斗满天”。大凡两句中说的情况相同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处理。

Springs are not always the same. 《 春》

春天并非总是一模一样。

但是如果译成“年年岁岁春不同”,似乎也不错。可是如果真的这样译,那最好再加上一句。怎么加呢?依我的习惯,尽量求对偶。

汉语多以偶句求稳健工整,这也是出于中国人的 “对称求美”的观念。如果造对偶句,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可以采用重复用词,首尾倒置方法,对 “年年岁岁”进行改造,这样既有节奏感,又不无新意。比如采取回旋法,还可以造成对句:

“年年岁岁春常在,岁岁年年春不同。〞

仔细玩味,采取回旋法造出的对偶句放在文章之首,比单句似乎更自然完美。


23. 重组法

指在进行英译汉时,为了使译文流畅和更符合汉语叙事的习惯,在理清英语长句的结构、弄懂英语原意的基础上,彻底摆脱原文语序和向子形式,对句子进行重新組合。以下选自我翻译过的一本中文广告词,文字极其优美,句式比较复染,如果不采取重组法是无法翻译的。

Mojacar,是安达卢西亚风景秀美的小镇,西临蔚蓝的地中海,诉说着几个世纪的时间变迁,这里仍旧保持养摩尔人的过去,车停在山脚下,拾阶步行,随蜿蜒石头小路曲折而上,在中心广场,品上一杯咖啡,慢慢体会艺术家不尽的灵感之地。除了一些游客,街上寂静得出奇,白色外墙,鲜花点级,阵阵橘香,缓缓沁入心牌,抬眼远眺,绿色平原装点着度假别墅,蓝色的泳池,青色浅黄淡粉的屋顶,平静的海滩一望无际地延伸,这是色彩丰沛的印象派风情,这是西班牙赠予我们永难磨灭的绮丽的梦。

As a little beautiful town of Andalusia facing the blue Mediterranean Sea, Mojacar is saying the changes which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last few centuries. Something about Morisco has still been preserved. You may just park your car at the foot of the hills and then go up along the winding trail; and finally, at the central square, a cup of coffee in hand, you may slowly relish the artistic atmosphere here. Except for some visitors, there is nearly nobody in the streets where it is surprisingly quiet. The white outer walls are adorned with flowers and the fragrance of oranges gladdens peoples hearts. Looking into the distance, you' Il see that the green plain is dotted with holiday villas with blue swimming pools and roofs in diverse colors such as dark blue, light yellow or light pin. And the peaceful beach stretches as far as one can see. This colorful scenery is just like a picture in impressionist style which is really an indelible and beautiful dream given by Spain.


24. 对偶法

It is a season, an achievement in itself. It begins with August's leftovers and it ends with October's preparations, .. 《秋》

它随八月的隐退而至,又随十月的莅临而归。

It creeps in on a misty dawn and vanishes in the hot aftemoon.《秋》

它在朦胧的黎明悄然而至,在炎热的午后潜然消失。


25. 四字法

But the poor wretch, who is in it, laughs and sings perhaps, and is altogether insensible of his own misery. 《道德情操论》

然而置身其中的那个可怜虫却开怀大笑,或放声高歌,对于自己的悲苦却麻木不仁,了然无知。

其中“开怀大笑”、“放声高歌”、“麻木不仁”“了然无知”都是现成的四字成语。

四字格也可以推陈出新,自己创造

This, however, does not hold universally, or with regard to every passion. 《道德情操论》

诚然,这种情况既非放诸四海,皆准无疑,亦非千人一面,毫无例外。

“千人一面” 是现成的四宇成语。“放诸四海,皆准无疑”是翻新于“放诸四海而皆准”。

四字格也可以自造。

And fields that were dun as oatmeal turn to pale green, then to kelly green. 《春》

像麦片粥一样微暗的原野,起初淡绿素雅,继而翠绿欲滴。

其中的“淡绿素雅”和“翠绿欲滴”就是自造的。

四字格还可以细化为 “单一四字格”和“鸳酱四字格”

(1)单一四字格:大多四宇格属于此类。它们是散兵游勇,零星分布于文中的 “单身汉”

(2)鸳鸯四字格:它们是成双作对地分布文中的“鸳鸯情侣”,即两个一组,呈对偶形式排在一起。如《秋》中的句子:

Along the way, it achieves special satisfactions.

踌躇满志,一路风流。

Busy with family life and wanting no company.

自顾生计,无意交际。


26. 对句法

以下是《秋》中的例句。

(1)单句对:上下两联各为一个单一的句子。

It creeps in on a misty dawn and vanishes in the hot afternoon.

它在朦胧的黎明悄然而至,在炎热的午后潜然消失。

以上是工整对句,不过因为是翻译散文,因此还可以灵活自如,不必非讲究句式的完美无缺,只求大致工整即可。

With reasonably clear skies it will be a moonlit week, .

日日天清气朗,夜夜明月高悬。

(2)复句对:每联都不是单句,而是复句,也就是词组。

Soon the leaves will be discarded, the grass will sere.

叶,即将调落;草,旋即枯萎。

这种复句的对仗有些特殊,不是一、二两句和三、四两句对仗,而是一,三两句和二、四两句对仗。这可归于“扇面对”之列。四个好的字数不等,长短有致,读起顿挫分明,富有节奏感。


27. 排句法

顾名思义,排句就是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句子一字排开,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多读诗词,多写诗词,这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译笔。我有时就会因此而灵感突发,信手指来 “神来之笔”

(1)动宾结构。

Along the roadsides, in meadow, on the hillstops.

侵路边,占草地,霸山巅。

(2)主谓结构。

The cicada is stilled. The chorus of the cricket and katydid diminished.

寒蝉声噤,蟋蟀低鸣,螽斯徦吟。


文稿格式

28. 静动法

就是化静为动,可以使句子形象生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In some years, April bursts upon our Virginia hills in one prodigious leap- and all the stage is filled at once, while choruses of tulips, arabesgues of forsythia, cadenzas of fowering plum. 《春》

四月,有时不知怎地一跃,就来到了弗吉尼亚的山坡上——转眼之间,到处生机勃勃,酷似一个大舞台。郁金香组成了大合唱,连翘构成阿拉伯式图案,洋李唱出了婉转的歌声。

我用化静为动的方法,对“of”所表示的静态所属关系进行改造,加用了 “组成”、“构成”和“唱出” 几个动词。这样就成了排比句,形式工整,生动活泼,读起来也顺畅。

The trees grow leaves overight. 《春》

一夜之间,树木着装,绿叶瑟瑟

此句本来再简单不过了,只要译成“一-段之同树木都长出叶子”即可。但这样译不生动,文字也味同嚼蜡。我这样译,就使原文中的树多了一个动作,确切地说,是树叶有了动作。“树木着装”,就是树生出了新叶。但如到此为止,叶子并无动作,因而没有丝老生气。我用“瑟瑟。二字,给树叶赋子了动作,令人想象到,嫩叶即出,乍暖还寒的春风一收,似乎有点发冷,而用“瑟瑟”二字表示最为形象。一般来讲,这两个字常常与秋风相连,如“秋风瑟瑟”


29. 零整法

零整法就是化零散为整齐。

All was locked in this tiny, ingenious safe the mystery, glory, the grand design. 《春》

神秘的色彩、雄伟的气魄、壮观的景象,这一切一切,都被封锁在这只微小然而奇妙的保险箱内

我采取化零乱为工整的方法,对原文“the mystery, glory, the grand design”里三个词做了一番改造。原文中前两个词组分别由一个名词组成,第三个则是一个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结构,而我把前两个词从原文的名词形式变成形容词形式,然后分别加上两个原文中没有,但与原文含义并不相悖的名词 “色彩”和“气魄”,千是就变成了三个偏正结构,不仅看起来工整,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颇有一气呵成之感。

30.心临法

对于要翻译的情景,译者需要“心临其境”,根据以往经历,讲要翻译的场景作形象化的想象,然后对景落笔。


31. 挖掘法

就是指挖掘故事,翻译中国古诗词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这一环节。众所周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作者往往把凄美的故事隐藏于风花雪月之后,单以字面很难看出。要想翻译好,就要多多阅该相关资料,挖掘背后的隐性故事,这样才有助于翻译的选词造句。

《浣溪沙 •阁选》

寂窦流苏冷绣茵,

倚屏山枕惹香生,

小庭花露泣浓春。

刘阮信非仙洞客,

嫦娥终是月中人,

此生无路访东邻。

这首词抒发了男子对情人的怀想。上片描绘主人公所在的孤寂环境:流苏寂寞、绣茵清冷、屏枕惹香、庭花江露。这一客观环境,实际上蕴含着主人公思念情人的强烈主观色彩与切身的感受。下片是主人公直接吐露思念之情:“刘阮”是自比,自己所思念的情人宛如月中嫦娥、东邻美女,可望而不可即,深怀人神相隔、无缘相逢的遗恨。但是上下两片写法迥然不同。上片侧重写事,下片侧重写情。上片暗写,扑朔迷腐;下片明写,直抒胸臆。上片头两句写了三件东西,流苏帐、绣花被和枕头。《拾遗记》提到晋代石崇 “屑沉水之香如尘末,使所爱之女子践之”,又冯贽《南部烟花录》说陈后主宫中美人着“卧履” ,履中贮沉香未屑,步履有香尘。这两个典故都与男欢女爱相关,可见 “山枕惹香尘〞实际是在暗示这里也曾有过男女间的风流韵事。而现如今伊人已去,唯山

枕犹存此许余香尔。

由此可见,这表面的床上之物实际隐含着作者的一段艳情韵事。了解这样的故事背景,就知道词中为何用“寂寞” 与 “泣”之类的字眼,有助于把握翻译的分寸。


33. 直译法

提起翻泽方法,恐怕人们首先就会想起直泽与意译。我在上面零零散散地说了那么多翻泽方法,在接近尾声的的候该说一说直译和意译了。因为如果分起类来,其实都今不开直译和意译这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是翻泽中最常见的话題,也是最主要的翻泽方法。相比起来,直译和意译是大范围的概念,而我上面提到的那些力法,不能与直译和意译同日而语,这里差着层次呢。

所谓直译,说白了就是直接译。直译的译文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常以相同的表达方式来诠释相同的内容,并能产生相同的效果。请看以下各例。

(1) the moon

直译:月亮

意译:玉免(玉免东升);蟾宫(蟾宫折桂);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月亮

直译:the moon

意译:celestial body, heavenly body, secondary planel, planetoid, orb

of night, green cheese, sailor's friend, queen of heaven, queen of night, etc.

(3) the sun

直译:太阳

意译:火轮、金乌、金轮、红轮、红镜,等等

(4)太阳

直译:the sun

意译:star of dlay, day-star, solar disk, solar orb, firebal, eye of heaven

luminary, light of the day, lamp of the day, source of light, heaven's bright light, giver of light ...


34. 意译法

意译只保留原文内容,不保留原文形式。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以同样的表达形式来诠释同样的内容,也因此会产生或多或少不同的效果。

请看以下各例。

(1)thin

直译:瘦

意译:清癯、清减、干瘪、形销骨立、皮包骨头、一把骨头、骨头架子,等等

(2)瘦

直译:thin, lanky, lean

意译:slim, skinny, scraggy, lank, spare, gauunt, bony, wan, rangy, skeletal, delicate, wasted, haggard, rawboned; as thin as a reed, as thin as six o' clock, too thin to throw a shadow, be a bag of bones, skin-and-bones, looking like a plucked chicken, ete.

(3) fat

直译:胖

意译:富态、肥乎乎、胖墩墩、丰满、丰盈、丰腴、心宽体胖、臃肿、痴肥、虚胖、大腹便便、脑满肠肥,等等

(4)胖

直译:fat

意译:portlly, stout, obese, potbellied, beefy, plump, bubby, chubby, podgy, round, paunchy, round-bellied, beer-bellied, as fat as a pig, on the heavy, on the plump, in need of dieting, in need of reducing, etc.

直译和意译说到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无论是谁,在翻译的时候,首选的其实都是直译,意泽只是其次。只有在直译不能,或不易表达原作时,才选用意译。翻译好比走路,谁不想走直路呢:只在没有直路可走时,才不得已绕道而行。


35. 归化法

提起直译和意译,就不能不提归化和异化翻译法。这对翻泽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芬伦斯• 韦努落 (Lawremce Vomas)于1995年在 《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该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去传达原文的內容。要求译者向目的语靠拢,译者必须像自己本国作者那样说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語言。这种方法就叫做归化法。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如果译者是中国人,以英译汉为例,源语本士化就是把英语汉化,以汉语或汉语读者为归宿,采取汉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英文的内容。

I would challenge any doubting Thomas in my pea patch. 《春》

有谁不信,我愿在我的疏豆畦里与他辨论一番。

我没有把“doubting Thomas”翻译成“生性多疑的托马斯”,而是以汉语或汉语读者为归宿,采取汉语读者所习惯和容易接受的方式,翻译成“有谁不信”。这就是归化法。

以汉译英为例,源语本士化就是把汉语英语化,以英语或英语读者为归宿,采取英语该者所习惯的和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传达中文的内容。


36. 异化法

异化,是尽可能使译文向源语靠拢,保留有异于目的语的特点。如果源语是英语,目的语是汉语,就是尽可能使译文向英语靠拢,尽量迁就和保留有异于汉语的英语特点,采用英语表达方式。它要求译者向英语作者靠拢,用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用异化法的目的是使译文保留异国情调。

I got into my bones 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English sentence.

我已经使普通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深入到我的骨髓里

get something into ones bones, 照搬原文,直接译成 “深人骨髓”,这就是在汉语译文中保留了 “异”的东西,即异化。但如果笼统地译成 “牢固掌握”,意思当然也不错,但这就是归化了,因为这样的译文里“异”的东西“imlo my bones”已经不见了。但如果这样归化翻译就舍弃了原文的形象语言,显不出原文的味道来,而译为“深人到我的骨髓里” 就显得很生动。

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mushrooms in my hometown.

在我的家乡,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浦现出来。

将“like mushrooms”采取异化法翻译成“雨后春笋”,这就符合中国的地貌风指和语言表达习城,易于被汉语设者理解和援受。果找异化法把它译成 “犹如雨后麟菇”,虽然休现了原文的风格、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以接受。

归化与异化不能走极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二者应该相辅相成。互补互利,尤其在翻译长篇的时候,不可能只拘泥于一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多种方法灵活运用。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常说的直译与意译问题吗?根据专家的说法,二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涉及的层次不同。直译与意译只是从语言层面来说,而异化与归化则是从文化层面来说。比如,在前面一条谈归化法时所说的“doubting Thomas” 就属于文化层面,因为它涉及比较深刻的宗教、历史、文化等问题,因此对它的处理方法就属于归化与异化范畴。而后来的 “into my bones”涉及的仅仅是语言层面,因此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涉及的只是直译与意译范時。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