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巡视自2015年底开展以来至今,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对污染采取了“零容忍”的铁腕治理措施,几年间共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共超过1.5万人被问责。其治理之成效有目共睹,大批散乱污企业深受影响纷纷落马。但与此同时,严抓环保必迎原料涨价态势也甚嚣尘上。
毋庸置疑,在环保督查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不少化学品原料正随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物以稀为贵,价格与供应并不能成正比。在一些地区,与环保关系较为密切的例如,家居建材、基础化工、塑料等行业,纷纷以限制产能、原材料供应短缺为理由,哄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据报道,有的地区自环保督察以来,不少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达每吨15%至25%,需现金采购且“有价无货”。
但是,透过表象在进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的变化主要由供需关系决定,影响因素多元,并不单单取决于环保督查这一个方面。为“环保督查涨价论”摇旗呐喊的大多是化工企业主,他们借“环保”之名行“涨价”之实,算的是个人盈利的“经济账”,却忽视了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账”。抓环保必迎上涨这一论调必定是错误的。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事关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与发展。国家目前实施的小散乱污整治,正进一步加大督查执法力度。过去多年以来,一些违法违规排污企业大幅压缩环保成本,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微之又微,导致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不少企业获得了比严格执行环保政策下更高的利润,严重破坏了市场良性竞争秩序,也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为杜绝因治污“阵痛”而纵容市场价格虚高态势,政府需主攻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的布局和举措,打好环境保护和维稳市场价格的攻坚战,净化市场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