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1.“关系存现结构”(CRP)
我们之前讨论法语句子的句法结构和信息结构之间关系时分析了一种复杂句,由表达“存现”意义的主句和非限制性关系从句构成(见Lambrecht 1986a,b, 1988a, 1997)如:
本文将这类构式称为“关系存现”结构(Relative Presentative Construction , CRP)。我们认为,其话语功能表现为:
i.引入新事物
ii.同时,对该事物作出说明
CRP和其他包含关系从句的结构有什么区别?(这也是形式句法学面临的一大问题,参见Schwarze 1974, Radford 1975, Kayne 1975等研究)答案是:在于关系从句相对于其先行语的功能。事实上,生成语言学核心圈外的学者曾提出:这里的关系从句既非限制性的(restrictive),又非同位性的(appositive),而是述谓性的(predicative),或者说修饰性的(attributive)(Tobler 1896, Sandfeld 1936, Rothenberg1979, Prebensen 1982, van der Auwera 1985, Kleiber 1988, Furukawa 1996)。
本文沿用Lambrecht (1986b, 1988b et 1997)的构式语法框架以及Koenig & Lambrecht (1999)的核心驱动语法(HPSG,参考Abeillé,Godard & Sag,待刊) 框架下的形式分析结果,而不具体分析构式内的细节问题(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分析的基本前提是:根据整体句法环境,将关系从句处理为“内部价态饱和”(从句内包含谓词所需的所有论元)但“外部仍需一个主语”的结构。这里说的“外部主语”就是先行语,兼任主句谓词的宾语和从句的主语;而从句则兼任先行语的谓语和主句动词的补足语,主句动词因而也增加了一价。
根据我们所参考的文献,CRP的句法结构可分析如下(pro=代词;PR=关系从句)
类似1(a)中une fois的这些副词,都只在特定情形下才出现,故排除在外。于是,CRP可分析成一个“平面”三分结构:
i. 谓语动词和前置的一个或多个代词(例外是voilà句没有谓语动词)
ii. 名词短语
iii. 和名词短语同标的关系从句
关联词为主语形式qui;有的情况下名词短语没有,代之以代词,通过词汇和语用特点来确定所指;主句的动词要么是存在动词(主要是avoir“有”),要么是语义上显性或隐性地体现“感知”(perception)特征的词,所以CRP是受词汇语义制约的。
至于(2)这一结构中各成分的语义角色,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i. 句首的代词性成分,表示“事物的处所(locative)(广义上的处所,具体指感知作为物理过程所发生的部位)”
ii. 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表示话语所引入的事物,相当于主题(theme)
iii. 关系从句,表示该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述谓(predicate)
从中可知,这里的语义角色和信息结构中各成分的语用角色是对应的。
本文的方法是基于构式语法(Constructive Grammar)的观点,将CRP处理为语法构式(Grammatical Construction),具体指的是一个“形式-功能”单元,其整体结构不能通过一般的语法规则来解释,整体意义不可拆分为各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可比较Benveniste 1966)。例如1a,虽然1a这样单单一个主句在逻辑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命题(确认了一个美丽公主的存在),然而在话语层面上却并不完整(“在世界中确认存在一个美丽公主”并不具有信息价值)。只有当主句和从句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实现一个信息整体,从而能用在话语当中。这种主句和从句的相互依存性(主句句法结构完整但不构成完整的陈述)在1b、1c那样的句子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可比较Lambrecht 1988a)。CRP这样的“双命题”结构在语义和句法上都结合紧密并且语法化为分裂结构(split construction)(因而构成语义上单纯的复杂句法结构)是现代法语的一大类型学特点。1b和1c就是这种类型的分裂句:分别可以变换为“Mon beau-frère a fait Paris-Nice.”和“Letéléphone sonne.”这样的常规SV(O)句型而不改变真值条件。
由此可知,CRP结构有两个功能:在话语中引入一个新事物,与此同时,陈述有关该事物的新信息。所以CRP既有存现句的特性又有述谓性。根据定义,存现句的话语功能就是“将新事物/情景引入话语所在的世界,但不对该事物/情景的属性作出陈述(那是述谓的功能),一般来说存现句只是为了让该事物/情景在听话人认知中变得更可及(accessible),以便进一步陈述”(Lambrecht1994: 177ff)。由于其特定的话语功能,存现句表现出诸多语法特征:搭配的谓语种类是受限的,否定、情态、体等语义操作受到制约,此外,新事物对应词的形态-句法和韵律特征也存在限制。
我们曾主张,不少语言中普遍存在并且频繁使用CRP,这是迫于一种普遍的、认知压力,即要求在同一个论元结构中累加存现功能和述谓功能,从而形成一个单一的认知加工单元(Lambrecht 1988a, 1988b, 1994)。这种认知压力也造成了话语中的新事物倾向于编码为独立的命题单元,我将这种倾向性称为“指称与关系分离原则”(Principleof the Separation of Reference and Relation, or PSRR)(Lambrecht1994, ch. 4)。而(2)这样的结构,在认知上的优势就在于:可以避免上述两种篇章功能在具有双重身份的NP身上发生叠加。在信息结构层面上,NP既是主句中的焦点又是从句中的话题,作为焦点,NP的所指作为主句命题所引入的新事物,作为话题,其所指又是关系从句所表达的新信息所关涉的对象。总的来说,CRP就是一个典型的语用驱动的句法结构(可比较Lambrecht 1986b and 1994)。
为了避免概念混淆,我们先列举另外两种非限制性关系结构,它们表面上与CRP相似,但无论是句法和韵律结构还是篇章功能他们都不同于CRP。
首先是同位结构(appositive construction),可比较下面两例和1a和1b:
上面两例中,加粗的关系从句以同位语的形式表达了先行词的一些特征,因而其篇章本质是针对话语中某个独立事物作出的修饰性的附加说明。从信息价值的角度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对听话人来说可有可无)。句法上,同位结构跟CRP的主要区别在于:同位语从句跟先行语构成的复杂结构在分布上相当于一个普通名词短语(可表示为NP[NP PR]),所以说这种同位语结构中不存在次谓语。
第二种是接续从句(continuative relative),相对鲜为人知,如下例:
接续结构中,关系从句表述了一段新的事件,在叙述的时间顺序上晚于主句所表述的(经常还是主句事件所造成的结果)。这种从句结构的话语功能跟并列的命题非常接近(但不完全一样)可比较下例:
接续结构可以替换为这样的并列结构,但是CRP绝对不行:CRP的主句和从句合在一起表达一个独立事件,比如1c拆成这样就不合法:
句法上,接续结构和CRP的异同是:
i. 二者的关系从句跟先行语均不构成名词性结构,而且语序固定均在句末;
ii. 二者区别在于,接续结构的从句并不像CRP的那样,依存于主句的谓语。接续结构的关系从句是述谓性的,但不像CRP的那样是次谓语。
2. CRP的子类
例(5)~(11)为CRP的各个子类。这些句子是我们自己造的,为的是尽可能用同样的、简单的实词,以做到简洁明了。而再后面所用的例句,则尽可能地用语料库中的句子了。
其中例(8)略微有些与众不同,其语义角色和语法关系的配置不同于(2)的模式:充当主题的名词性成分放在了句首位置,反而是处所论元占据了动词后的焦点位置上(Lambrecht1999中就把这类归入了“感知报道类”,而古川直世也是将其独立为一类,不算在存现句内)。
这里比较特殊的是例(6)和例(11),主句与其说是个独立的命题结构,倒不如分析为存现标记更合适;还有例(7)这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主句。除此之外,上例中其他句子均同时包含两个谓语,一个主谓语(primary predication)、一个次谓语(secondary predication)。因为此二者的存在,存现功能和述谓功能才得以合并到同一个复杂句内。上面所有例句中的关系从句所表达的命题,均不是预设,而是断言,换言之,对听者而言是新信息(Lambrecht 1994, ch. 2)。因而关系从句相对主句而言为焦点。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例(9)、(10)和(11)所代表的类型:主谓语是包含了“感知”(perception)特征的成分,从而在语义上形成了一个自然类。我们称之为“感知类CRP”。我们认为只有将上述句型整体看作(2)那样的构式,才能充分理解其篇章功能(原因见下文)。本文的分析,旨在证实构式语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根据形式特点区分出来的语法构式,实质上同时具备统一的语义、语用性质,并且这些性质相对于构式内部成分独立存在(可与Goldberg 1995重点比较)。我们的结论是:感知类CRP的语义和句法限制(参见Kleiber1988和Muller 1993)是该构式整体上存现功能顺理成章的结果;同时,例(9)的情况可以说明:CRP同与其真值条件一样的普通陈述句的区别是构式导致的。
本文的理论框架沿用了Lambrecht(1994),但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展开。故而只能在讨论涉及到相关概念的时候加以简要说明。
3. 语境化和不同的篇章世界
为了解释清楚感知类CRP的形式和语用特点(尤其是充当主题的论元的形态句法特点和韵律特点)。这里有必要引入菲尔墨的两个概念:篇章的双重世界和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Fillmore1976)。
菲尔墨认为在分析和解释篇章现象时,必须分清楚“产生该篇章的世界”和“该篇章所打开的世界”两个概念。因为二者反映在语篇上,会表现出形式上的不同特点。他的原话是:
“我认为篇章语言学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借助语篇中的语言学材料,把篇章所在的世界和篇章包含的一系列可能世界给描述清楚…”(Charles J. Fillmore, Pragmaticsand the Description of Discourse, 1976: 88)
确立一系列世界,需要通过一定的分析过程,以找出区别性特征。菲尔墨为此发明了“语境化”。外部语境化(external contextualization)过程,是产生篇章的世界,而内部语境化(internal contextualization)则是语篇在说话人脑中形成另一个世界。
针对外部语境化,菲尔墨举了个例子:Do you Iike this one better than this one?根据菲尔墨的思路,这句话如果要听话人能准确无误地理解的话,说话人得让听话人弄明白自己前后说的两个“this one”究竟分别所指何物(1976, p. 89)。
针对内部语境化,菲尔墨又援引了乔伊斯的话:She never hadenjoyed listening to her husband lecture, and this time was no exception.菲尔墨的看法是:敏锐的读者看这段话的时候都能想象出一个女人,她跟丈夫一起开会的时候总是不自在,读者甚至还能感受到文本所传达的,那个女人的心理(1976, p. 89)。这些微妙的解读都是句子中那些具象的成分造成的结果,比如句子用了完成时、又在“had”前加了“never”、“had”带来的强调作用,还有“this time”的表达效果。
针对两种过程造成语法现象的区别,菲尔墨举的例子是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和事件报道句(reported speech)的系统差异。三种句子的实例分别如下:
i. 直接引语 “What to do now?”, She thought.
ii. 间接引语 She wondered what she should donow.
iii. 事件报道句 What on earth should she do now?
具体来说,有个涉及指示语(indexical)和指称语(referential)的著名歧义句:
‘She thinks that that idiot is agenius.’
这句话乍一看像是矛盾的,但这句话逻辑上是否矛盾,其实取决于这里的‘idiot’到底属于篇章内的世界(比如句子主语‘she’的个人判断)还是篇章外的世界(比如说话人的个人判断)。再比如说,引语的时态是否与主句一致也会造成语义的差异:
i. ‘He said that he was ready.’
ii. ‘He said that he is ready.’
如果引语是过去时的话,那么引语所对应的事件既可能属于当前外部世界,也可能是句子的内部世界;而要是换用了现在时,那只能是外部世界事件了。
下面我们将论证:感知类CRP的形式特点(包括其特殊的韵律、形态、句法特点)看起来稀奇古怪,但要是在篇章中考察,比较句子的语境化特点,这一切就都说得通了。换言之,篇章中言及之物,之所以用了不同的句型来表述,是因为语境化类型不同,从而需要用不同的手段来区分。
二、感知类CRP的语法结构和信息结构
1. 感知报道类CRP
感知报道类CRP中存在一个视角中心(有时是隐含的)和一个感知的行为,感知行为将事物引入语篇内部的世界中,从而传达给视角中心(perspective center)。该事物往往是某个事件的参与者。所以,该事物兼任感知行为(主句)客体(宾语)和述谓行为(关系从句)主体(主语)的双重身份。正因如此,主句和关系从句对应的事件才需要满足“在时间上同步”这一要求,文献中经常提到这一条件。此外,主句和从句命题在语用上都是断言,即,对听者来说是新信息。
句子中,‘Marie-Paule’是一个认知上尚未激活的个体(意思是说话人知道这个个体,但尚未在当前话语中提及),因为参与了某个事件(上楼梯)而进入了感知主体(说话人)的听觉感知范围。因此可以说,是关系从句所描述的事件造成的感知行为发生。有下例为证:
“听到声音”(主句)的预设是“声音已经发出了”。也就是说,必须要关系从句中的事件‘chuchotaient’(窃窃私语)发生,才能使得主句中的感知行为得以实现。
反过来看,这种结构在语用上的目的就是告诉听话人:感知行为的内部世界中有某个事物,所以感知行为的主体决不能是听话人自己。事实正与之暗合:主语一般不能是第二人称(Kleiber1988):
因为当听话人已经自己知道了某个事物之后,别人就不好再向他引介这个事物了。诚然我们可以构想出一个例外的情景:说话的是一个催眠师,通过话语催眠听话人,让对方认为自己感受到了某个事物的出现。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动摇我们的语用分析。再看例(15)、(16):
其中“包含‘表事件意义的voilà’的CRP”包含了一个命题,表达的是一个不可见的简单事件:后面长出了嫩芽。而表示“看见”的感知类CRP则包含了两个命题,一个表达了对某个事物的感知(老叶子),另一个则是使其得以被察觉的事件(飘零),但这两个事件在逻辑上是相互独立的:哪怕叶子没有飘零,也是看得见的。
感知报道类CRP的主句表达的是一个地道的断言,因而跟例(5)这种表示“存在”的CRP有一定共性:这两类结构中,新事物都是借助存现句,置身于话语内部世界中了,同时,从句又为该事物提供了一个说明。感知动词主语与例(5)中avoir的主语,二者在“定位”意义上的语义角色是相似的:都相当于为新事物在话语世界里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标识,所以感知动词主语和avoir的主语可以认为充当了同样“处所”角色(“部位”(siège)、“现场”(champ)这样的术语比较适合这种说法)。这里说的“处所”不同于表达事物具体位置的地点补足语(比如下文中例(17)和例(20)中的地点补足语)。
二者的差异除了表达“感知”的成分不同之外,还在于感知报道类CRP句中的新事物并不需要在听话人认知中满足某些条件:虽然感知报道类CRP(如出现了专名的例12)和“表事件意义的avoir”的CRP(如例6)都能引入确定的事物(即听话人可识别的事物)到话语中,但是感知类CRP中,这个话题论元可以以代词的形式出现,比如:
由此看来,感知类CRP所容纳的名词性成分,不仅可以是可识别的个体,连话语中已激活的个体也可以。
在存现句中,出现的人称代词若是非重读的,已经不合常理了,况且这儿的人称代词不仅在话语中处于激活状态(重读不重读都一样),甚至还充当了话题(Lambrecht1994, ch. 4)。充当话题就意味着话语中该成分相对述谓关系而言是可预知的、预期内的(非重读代词正是这个特点才可以替换为零形式,而重读代词没有这一特点因而不行,参照Lambrecht & Lemoine 1996)。这样看来,这里出现的代词无论重读不重读,都是很不合理的(若是重读还好一些,至少重读代词能充当焦点,比如作为特指问的回答:C'est qui ? — C'est moi, toi, lui, etc.),然而事实却是代词允许出现在这里,而且必须轻读。
怎么解决这里的矛盾?答案在于感知报道类CRP的语境化特征里,即正确理解例(17)这样的句子需要同时满足:
i. 引入的事物在其中一个篇章世界中作为话题存在
ii. 该事物作为感知动词的宾语,出现于另一个世界中
结合例(17)的具体情况就是:(句子中的那个)女孩儿首先在对话所打开的内部世界中语境化(C'estla petite Cavinet),而后说话人的叙述又打开了一个世界,女孩儿第二次语境化。所以这里实际上的语境化涉及到了两重内部世界:语篇内部出现了一个视角中心(相当于一个次级指示系统),在语篇内,事物以此为中心发生了二次存现。
感知报道类CRP中引入的事物,由于所处的语法环境,往往表现出和关系从句谓语的搭配限制。比如前人常常提到的:关系从句不能包含静态动词(stative verb)。如:
这句话不合法的原因是,关系从句的情境里,没有把事物传递给感知主体。这种语义限制,因而不会局限于静态动词,比如动词mentir“躺”,虽然是动态的,但仍旧在这儿不合法:
从认知上来说,主体进入别人的视野,一般不会是“躺下”这个动作造成的结果。再看下例,关系从句中包含了动词sourire“微笑”:
“通过微笑让自己进入别人的视野”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在例(20)中,对新事物的感知过程并不是得益于关系从句,而是主句中第二个谓语debout devant elle,而关系从句只是对它的信息补充。所以例(20)就不能算感知报道类CRP。
存现结构中主句的动词五花八门,但都源于“存现”这一功能的本质(可参照Sandfeld 1936, ch. II中的表格和Rothenberg 1979的附录)。除了表达感知意义的动词(如voir “看”、fairevoir“展示”、apercevoir“感知”、sentir“闻”、entendre“听”等)之外,还可以是表示“发现”的动词(trouver“发现”、rencontrer“见到”、découvrir“发觉”、surprendre“撞见”、attraper“捉到”、saisir“抓到”等)。比如:
这里的trouver “发现”和rencontrer“见到”很好理解:其前提一般来说都是需要以某种方式感知到某个事物(虽然不一定非要是物理上的感知)。所以这里的感知过程存在于动词的涵义(implication)中。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构式语法的路子,所以“假设存在某个有限集,包含所有可以在CRP中表现出相关语义的动词,并且该集合由于关系从句充当次谓语而形成一个‘次范畴’…”这些都不用。只要其语义能跟存现功能相匹配,并且能像上文所述那样实现语境化的,都可以出现在感知报道类CRP中。
这里有必要再提两个感知报道类CRP的反例。如例(22)和(23),话语进行的时候,感知到的事物显然已经在感知主体(会话人)的意识里出现了。相应的部分放在表格里:
根据语境,在丈夫梳洗的整个过程中妻子一直在场,所以很明显,并不是丈夫“梳头”这个行为直接导致的妻子看见他,例(23)也是类似。
同样地,由于双方已经在对话当中了,所以从句中的动作同样不是让对方进入说话人视野的原因。上述两例中,关系从句中对应的事件并不是使得事物被感知到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答案是:这是利用构式内在的语用功能,对话语中事物的认知状态的调节(accommodation)(参照Lambrecht 1994, 52.4)。具体来说,例(22)、(23)的事物在认知上是被激活的,但CRP句子却具有存现功能(二者矛盾),因而迫使受话人将该构式原本的语用价值进行调节,进而发生功能的转变:构式影响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状态的解读。由于调节作用偏离了篇章的客观情况,构式在这里实质上造成了一种意外——关系从句所表达的情境超出常规——如(22),一般人不会特意梳头给星星看,如(23)一般人也不会在对方伸出手表示友好的时候自己却攥紧了拳头。所以,(22)和(23)这样的反例并不影响我们把该构式分析为存现结构,反而是两例中的调节现象见解地证实了我们的分析:假如该构式的本质不是存现功能,那这两个句子的修辞用法就成了无本之木了。
感知报道类CRP的存现功能,使得文献中常常拿他跟“动词不定式作补足语”的情形相比较(重点参见Hatcher 1944)。比如例(24a)就是与(24b) 感知报道类CRP相对应的“动词不定式作补足语”结构:
由于不符合存现功能的使用条件,这里不能使用关系从句结构:因为存现句所关涉的事物(个人)在前文里(在“开枪”行为以前)已经出现了(坐在了说话人面前)。这时他的开枪行为并没有导致他再次进入说话人的视野,所以这里他没有语境化;对比来看,(24a)中的不定式结构由于本身不是非得表达存现功能的,所以在这里可以无障碍地使用。
同样是因为CRP与生俱来的存现功能,其主句不能是否定句或疑问句;而不定式结构就完全不存在这方面的限制:
(25b)这句话不合语法的原因在于:CRP主句的功能本来就是把一个新事物引入到语篇所在的世界中,如果同时又否定了这个命题的话,就是自相矛盾了;而不定式结构不自带存现结构,所以像(25a)这样的句子就是合法的。
至于疑问句,情况则稍微复杂一点:如果是疑问用法的疑问句(说话人向听话人索取自己未知的信息),那CRP是不合法的,但如果是“吸引听话人注意”这种非疑问用法,那CRP在这里就是合法的了。例如下面这个情形。
由于这个情境下,A没看窗外,自然不知道那人是否进入了B的视野,故而这里用关系从句不太合适。但是下面这个情境就不一样了。
这时,说话人和听话人享有同样的视野,这里CRP就可以用了,而不定式结构则不行。
最后,因为其存现功能,感知报道类CRP得以区别于“分词(participal)次谓语结构”。二者区别在最小对比对——(27)中“看”voir——上可以体现(例句来自Koenig & Lambrecht 1999)。
动词voir“看见”在感知报道类CRP中表现了一种物理感知。以(27a)为例,其语境化过程为:卖花人进入了说话人的感知,而说话人又将其视觉经历传达给了听话人。但voir还有一种比喻用法(主要是跟副词bien“十分、完全”搭配的时候),就不再表示物理意义上的感知过程了,而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表现(或者说一种“唤起精神层面的表现”的能力),这时voir的意思粗略来说相当于“想象”。这样看来,比喻用法的voir就不太能搭配CRP了,因而造成了例(27c)的不合法。另一方面,像(27b)那样,跟分词搭配就是合法的了:事实上,不论语境,这种分词结构下,句子只能解读为比喻义(哪怕副词bien不出现),意思是“想象”而非真的“看见”。
有人认为这孩子中使用感知动词的分词结构属于存古用法,而且主要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但我们可以举出反例,比如赖泽的漫画(算不上文学作品)里的句子:
这儿描述的是想象中的教堂的景象,所以说话人用的是分词结构。要是替换成括号里的CRP用法,那在这个语境中就不合法了。
顺便说一下,虽然这里动词imaginer“想象”搭配的是分词结构,但也不能说这个动词完全无法搭配感知报道类CRP。因为Rothenberg(1979)援引了不少“想象”之类的词(比如s'imaginer, se figurer,se représenter)用于CRP的例子:
对此,Muller (1993)的观点是“这是构式向感知动词之外的扩展”。但我们认为,从理论的角度出发,还是把这些动词也归为感知类动词比较好,毕竟这些词可以看作“把某物想象成真的从而展现出来”(Rothenberg语)。这样看来,“想象”也存在两种意义上的表现:“幻想”(相当于德语的sich einbilden)和“设想”(相当于德语的sich vorstellen)。在例(29)中,我们应该解读为第二种意义。
2. voilà类CRP
voilà类跟感知报道类直接相关。并且voilà类本可以看作是是感知报道类CRP的子类。但二者仍有重大区别,所以voilà类需要单独拎出来成为一类。我们知道,voilà和voici这对词是动词voir“看见”分别与là和ci组合而成的(分别是表示远指和近指的指示词)。而法语口语中,多数语境下,voilà包含了voici的功能。所以本文的讨论限于voilà。跟“avoir类CRP”一样,“voilà类CRP”也能进一步划分出两个子类:一类表达了两个命题,另一类只表达了一个命题(逻辑上,而非句法上)。前者具有“指示”功能,确认了某个事物在语篇外部世界中的存在;后者具有“事件”功能,将某个预期之外的事件引入到了内部世界中。虽然这样的划分方式不是那么泾渭分明,但在具体的例子中,这两个子类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2.2.1 包含“表指示意义的voilà”的CRP
这种类型的句子中,某个隐含的视角中心发出感知,使得某个事物在语篇的外部世界中得以展现。在默认情况下,说话人就是这个视角中心,而接受这一感知信息的报道的则是听话人。和感知报道类CRP一样,这里的新事物是充当了关系从句所表达的事件的参与者的,并且主句、从句都是断言句。
这里举一个跟例(12)的感知报道类CRP平行的例:
例(30)在交际环境中的用意是提醒听话人注意某个可感知的存在(但目前尚未在认知中激活)。该事物由于参与了某个活动从而被感知到。例(30)和例(12)一样,感知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关系从句所描绘的事件。所以,新事物所对应的语义角色既是感知行为的宾语又是从句中谓语对应的行为的主语。需要注意的是,例(30)这里的感知行为不一定非得是视觉的(这里不要拘泥于voilà在词源上包含了“看见”义的语素):我们完全可以只听见爬楼梯的人,而没看见。就比如例(31),就明显是个非视觉的感知。
所以我们说,voilà类CRP无论是认知主体还是认知方式,都不是那么明确的。
跟感知报道类一样,voilà类也能容纳非重读代词,例如:
这儿主句中为什么出现非重读代词的解释跟例(17)类似。例(32)得到正确解读的基础是:宾格代词所指代的事物现在话语内部世界中作为话题存在,而后再出现在外部世界中。句子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事物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转移”。于是,内部语境化和外部语境化就是同时发生的了。我们借助合一语法(unification grammar)的术语来做层面的分析就是:[voilà NP]构式同动词前的轻读代词合并为一个构式,这时,其整体上兼备“话语中已确立的话题”和“话语中新引入的事物”(来自动词后的NP)两种语用角色,同时整体上还具有的“存现”功能(来自构式),所以从信息结构的角度来看,这个次类表现出整体特征和部分特征的混合,这是由上述两方面特性的整合造成的。
根据对例(17)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感知类CRP中使用轻读的原因是代词所指代的事物在句子中必须充当话题而非焦点。诚然,一旦将例(32)中的代词改成重读那套,句子就变得非常难以接受:
请注意,这里三个句子不合法并不是由于违背了句法规则,而是违背了语用的规则。并不是因为感知类CRP在形态句法上要求这里必须使用轻读代词,而是因为句子实现的特定语境化功能(句法方面,voilà类存现句反而要求的是代词重读,比如下例)。
只要使用的情境下,引入的新事物并非在内部世界中充当话题,那么这两句话就完全可以合法。就比如说,说话人在照片里意外发现了自己(或者听话人),这时画面中的内部世界中,这些事物(照片中的自己或对方)都是认知中未激活的事物。所以这时存现句需要用重读代词来指称该事物。反过来,如果听话人已知道在照片里会见到这些事物,那么它们就必须是话题了,从而又必须使用轻读代词来指代了(me voilà/te voilà)。
voilà类CRP跟感知报道类(还有其他类)CRP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指示意义是强制的,可以比较前文例(1)中的(1d)跟(1e):
分别来看,(1d)当中尽管感知主体是说话人,但对听话人而言,被感知的事物所在的内部世界却是无法触及的(至少凭听话人自己的感官);(1e)则不一样,听话人可以自己掌握说话人所言说的情境,并且跟说话人享有大体上一致的感知——说话人通过(1e)实际上是在邀请听话人参与到感知事件当中来。可比较例(31)和(1c),两者都是围绕着一个发出声音的事件:
两个句子都是说话人表示“某个设备闹铃响了,并且不在意料之内”。但区别在于voilà句中,声音的感知是发生在话语所在的情境里的;而y a句子并没有直接将二者挂钩。后者(基本算是固定表达)的交际目的只是让听话人对此作出反应(也许是没听到,也许是装作没听到)。
voilà类CRP的指示性可以解释该类构式的另一个特点:主句自足性——与其他CRP子类不同的是,该类CRP的主句无需关系从句也可以单独构成一个在语用上自足的断言句。因为话语的要素在主句中已经表达出来了,所以听话人在听到“voilà X”之后不是非得再接受后面的信息不可了:比如例(1e)、(30)和(31)中,说话人完全可以只说半句“Voilà le facteur”、“Voilà Marie-Paule”、“Voilà lasirène”,然后具体事件交给听话人自己去识别。我们粗略看了几个法语口语语料库,与之基本吻合:voilà的绝大多数使用场合都不需要带上关系从句。
有意思的是,当主句后面出现关系从句时,从句中的谓语往往属于同一个语义类别。可参考下面几个例子。
这里关系从句所描述的情境并不像感知报道CRP,单纯是“导致了新事物进入了感知”这样,而是表现了事物“进入或离开所描述的情境”(比如例34a-e)或者“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比如例34f-j)。不过,跨语言来讲,这些属于存现句中典型的谓语类型(参照Lambrecht 1994, p. 142ss)
2.2.2 包含“表事件意义的voilà”的CRP
在表事件意义的voilà类CRP中voilà失去了指示性,成了一个固化的“存现标记”,相当于表事件意义的avoir类CRP中的y a。因而主句在这儿也就不是个断言了,整体结构成了个逻辑上的单一命题。跟表事件意义的avoir类CRP一样,这儿的存现意义不是体现于事物本身,而是体现在:事物作为参与者,与某个意外的情境发生的关联(参照Lambrecht 1988a)。例(35)就是个证据:
句中的NP,la femme“女的”,所指称的事物在语篇中并不是未激活的,而是在上文中直接可及的。因为前面提到的ils“他们”(夫妇)包含了那个女人,所以“voilà la femme”这半句话并没有“展现事物在语篇外部世界中的存在”的功能,其功能是标记“该事物所在的事件超出预期”。所以重点不在于事物新不新,而是在于事件。请注意,(35)中的事件是发生在过去的,是在篇章内部世界中语境化的。
从例(36)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事件功能可以无视引入事物在认知当中新旧与否。
这儿主句中的轻读代词le和左分支移位的重读代词lui同指。所以这在语篇中是高度激活的一个事物。从形式上看,例(36)代表了一种异质的信息结构,由多种构式复合而成,这很有意思:左分支移位结构(left dislocation)功能是推出一个对已确立的话题而言可及的话题(Lambrecht1994, S 4.4.4及Lambrecht待刊);该结构承袭了指示意义voilà类CRP:其功能是在言说的情境中引入新事物;这类CRP又承袭了轻读代词:其功能是表示语篇中已确立的话题,同时在整个大结构中又是回指了被左分支移位的NP。
其实不光是法语,在英语里,存现功能的指示结构也有非指示性用法,比如下例(多加了一个形容词,而非从句):
根据例(37)的语境,显然不是让观众去注意这个运动员在外部世界中的存在(主持人是在1999年说的这句话)。主持人说的话在逻辑上,对应的命题是“她拿了第二”。指示性存现结构在这儿用来表述的是一个事件,意思是句子所描述的事件是新的,并且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