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味蕾里,都藏着时间的记忆。300多年前,从山海关以外的深山到北京四九城的闹市,不管是深居宫闱的福晋格格,还是提笼架鸟的贝勒阿哥,都有一份软糯香甜的共同记忆,融入到了八珍俱全的京味儿之中,它就是豆面糕——古老、传统而又大名鼎鼎的驴打滚儿。
八旗子弟爱吃粘食由来已久,驴打滚又是粘食上品。马上民族,狩猎是传统,早出晚归,驴打滚是随身食物。香甜耐饥,方便易食,一口下去,可虎咽狼吞,也可细嚼慢品,一抬眼,燕山雄壮郁郁苍苍,胸中辽阔大气,口里大快朵颐。康乾以后,老北京万事成平,驴打滚更是成了四九城各大庙会市集的必备之物,闺秀、丫鬟,秀才、老汉,适逢其会必吃上一回驴打滚——豆面金黄、黍米嫩白、豆馅沙红,风味人间不过如此。那时候的驴打滚,相当于老北京人的肯德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看见招牌就犯馋。
到了如今,驴打滚早已位列北京十大风味小吃之列,闻名国内海外,连外国人都如雷贯耳,下了飞机直奔南锣鼓巷,旅游打卡拍照解馋。口感绵软,香甜入心,黄、白、红,层次鲜明,好吃是真好吃,好看是真好看。
驴打滚起于民间,工序简易但尽得独特风味。蒸米制面,米顶好要黍米,北京往北200里,承德的最正宗,现代亦有糯米取代。清水调成糊状,火蒸8分钟,黄豆粉入炉200度烤制金黄色,凉后过筛,备用;锅中沸水,入红糖,煮浓;案板消毒,均匀铺洒黄豆粉,上铺糯米粉团,擀成均匀薄片,再置豆沙馅;卷起,切块,码盘,浇红糖汁,趁热上桌。三道工序,一气呵成,恰似北方人性格里的麻利爽快。取一块入口,先是金黄豆面的酥脆,继而咀嚼黍米的软糯透嫩,直到舌尖轻抵红红的豆沙馅,慢含片刻,那一份甜悄悄融化,化在口中,化在心里。
红唇红豆沙,白齿白面团,一抹金黄口中衔,驴打滚的口感层面分明,味蕾逐渐打开,舌尖会毫不自觉地开始探索、回味,回味的是时间的记忆,探索的是香甜的诗意。但是如此富有诗意的味觉体验,却偏偏匹配着一个通俗生动的名字——驴打滚儿,这个名字带着老北京人骨子里的接地气的幽默感。有一种说法,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得名。还有一些说法,御膳房太监小驴儿,打翻豆沙卷,误沾黄豆面,慈禧吃了大喜,因而得名;香妃进宫,茶饭不思,情人乔装进宫献食驴打滚儿,激动了香妃,欢喜了乾隆,因而得名。这两种说法,过于浪漫,尤其后一种,太还珠格格了。
不管因何得名,驴打滚儿,浓郁的北京调调,可口的香甜口感,不管您是南来的行旅,还是北往的客官,只要吃上一口,味蕾深处,一定会留下一股鲜活的时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