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内容备份。
打着打着文章突然想到了,对于新技术所做的这一番尝试或许......还是不太成功(捂脸),唉,想要找一群能够聊点有意思的事情的人们还真不是件简单事儿啊。
孤独非我所愿,压抑非我所愿,可我却对此上瘾。
灵魂不在它处寻。
不知不觉就2月了,留不住指尖的时间之风。1月读的书比较少,因为前半个月还在与各种各样的考试做斗争,时间零零碎碎,每天的读书时间基本只有睡前用来催眠的那两三个小时。(虽说如此,番剧倒看了不少,果然还是颓)
最近读的书质量都挺高,值得分享。
秉着绝对不剧透的原则,我只写写自己读书时候的感受吧。
PS:因为是“不走心的”在两个小时里面打出来的甚至没有检查过的月度总结(但我没有打错字),而且懒得加图,以下估计观感极差。
之前已经提到其中的《小说的技术冷漠症》,但还是想再次推荐这本专著,真的太好看了。跟着胡传吉老师的脚步展开诸如对“不忍之心”,“羞感”,“诉苦”,“无罪之罪”,“超越”等命题的讨论,感受其开阔的眼界与深邃的思考,同时借此尝试触碰自己的灵魂,实在是难得的心灵体验。
足够深度的思考才能使人宁静,足够成熟的文字才能在掀起狂风巨浪的同时也把它们紧紧抓在手中,对于一个被考试周和坏情绪折磨得几乎发疯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个极佳的调剂。
不过同时也导致了另一种沉溺(笑),往往读着读着就天黑了天亮了。
除此之外,如果读书的话千万别忽略这本书的注释,光看注释就已经能开出一份质量极高的书单。
当然每一篇文章中引用或者提及的文章和作者我也很想了解,比如说书中多次提及的薛忆沩。(有没有谁读过他的书?)
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这本伪自传给人的感觉很奇妙,读文字的力量是一种读法(不知道为什么感受到了之前读卡夫卡时的一些感觉,不过两人选择的视角的确很相似),寻找心灵的共振是一种读法,但是能够体验到后一种感受的读者……这个世界果然还是更积极更单纯一点才好呀。
虚无,孤独,抑郁,空洞,这些都是单薄的词语,缺乏心证与身证的体验都不过无病呻吟,可一旦真切触碰过这种东西再动笔就会陷入一种矛盾两难的境地。
究竟是直面深渊去写那些淋漓的鲜血,还是冷静下来只写那些淡红的血色?究竟应该反映现实还是应该反映内心,如果两者已经脱节甚至相悖?而这两种文字在佩索阿的笔下都有充分的表现,对我来说感受的同时也是学习。
当然,如果在感受方面有和我一样的坏毛病,还是不要在心情很down的时候看了吧(笑),心情不好又不需要灵感来触摸文字的话还是要努力想办法笑出来哦(虽然很痛苦但是不会麻烦别人)。
一月读的唯一一本小说,果然我还是不太适合读小说呀(笑),因为只要开始就停不下来,必须整本读完。妥协的底线是读到某个转折的时间点暂停。所以对我来说毛姆这本自传的长度就是现在能够阅读小说的极限了。(这是我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读那些大部头原著的次因之一,主因还是固执和懒)
我喜欢毛姆笔锋的冷静与深刻,但那又不是物器的冰冷,而是一种洞察之后达到的客观,——在观察他人的时候也观察自己,对他人的洞察也是对自己的洞察,尤其是后者,令我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抑制不住心底的寒气。
书里也渗透了很多关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但是个人建议比对乔治·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以及维特根斯坦来理解,总有一种世界观能够与自己相合。
抛开这些宏大视角的东西,毛姆对个体内心善恶道德的把握无可挑剔。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他过于强调人性中肮脏丑陋的一面,但我个人觉得……这不就是人吗?(笑)而且书中也不乏美好的人类呀。
这本书,怎么说呢。
就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吧。冯唐的随笔集,里面有的内容我读不懂(因为还没有看过他的书),有的内容我反对,还有的内容我深有体会,但是整本书的内容我又概括不出来,很杂,什么都有,属于可以“读着玩玩”的一本书。
如果闲着无聊又对“性”一类话题比较感兴趣的人可能会读的更开心吧(笑),反正我是没有读懂。
心理学,因为在网上看了crashcourse 的心理学,忽然兴起而读的一本书。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当中提及了作者卡伦·霍尼,随意翻了翻书后觉得很有意思,深入阅读之后觉得很有了解的必要。
书中的关键词:
“神经症”,“焦虑”,“爱”,“罪恶”,“文化”
提供了一种与弗洛伊德不同(或者说相反)的精神分析视角。
手上还有她的一本《我们的内心冲突》没有读,准备读。
以及就这类心理学的书籍而言,阅读的时候可以感受,但不要带入,不要简单的带入,求大家千万不要简单的带入。
最近不管是在B站知乎还是豆瓣都有人在这类视频和文字下留言“是我”“我和他说的一模一样”……诸如此类,看到总觉得很悲哀,也很伤心。
这是一种变相的伤害与亵渎哦,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
诗歌鉴赏。从十二月一直读到一月的一本书,其实还是有很多心不在焉然后草草翻过的篇章,12.10 那天明明把整个第二章读完了,回想的时候发现竟然一点记忆都没有留下,可怕。之后应该还会重读。
叶先生选择的角度和研读的诗词都比较偏门小众,但是讲解深入浅出,非常有趣,能够给爱好读中国古代诗词的读者提供诗词鉴赏的新视角与观点。
以上就是我一月读的书啦,大家在兵荒马乱的考试月里又读了哪些书呀(有没有读书呀,捂脸)?以及慵懒的二月已经来了,在面对假期的诱惑时不要忘了美赛托福和读书哦
图源:pixiv 翔太郎(shoutarotttt),唉P站什么时候能恢复呀,难过。
以及上一篇文章有人说我讨论的是不是一种从众效应,不同技术是不是表达不同性格的空间......
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还是不太一样,举另外一个例子,高中同班走出来的学生在气质上或多或少会有些相似,这个才能很好地类比我想表达的技术气质对个人气质的影响。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自然是如此希望的呀(笑),但是每每进入到技术内部之后,我才发现它比我一开始想得复杂得多,而且不是我简简单单能够掌控的。读一本书,读一个人也给我同样的感觉,但是读一个锤子不会。
以上。
准备在lofter放一篇《走心的月度总结》,终于可以写点剧透的东西了,开心个什么劲儿呢,反正也没有什么人看(还是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