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君的预想中,3月似乎并没有多么繁忙,毛概,辩论队,托福,还能有什么。
不过就像S君过去立下的所有FLAG一样,“3月并没有多么繁忙”这个旗在第二周就已经倒了。没有想到毛概落下的尾巴那么长,没有想到辩论队的宝贝们那么难带,没有想到大创提前那么多准备时间那么短,没有想到……
无数的未料撞入生活,似投石入林,惊起仓皇群鸟,落下纷杂羽毛。许多应该思量便不再思量,许多应该体贴便不能体贴。生活的枯燥与荒芜成为繁忙状态的背景,但书与影剧是极佳的调味品。
再忙的时候,也不能放弃阅读,毕竟时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而时间一不留神又溜了。这是S君穿过烟尘遍布的三月后得到的一个浅显易懂的结论。所以即使三月很疲惫,S君居然还是读了点书,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这一次买书S君只看了封面和书名,甚至连简介都懒得翻,“直觉挑书法”,没有想到还是挑得两本质量非常高的作品。
《刺猬的优雅》
[法] 妙莉叶·芭贝里
一本小说,长度适中,生动有趣,内容还与哲学人生相关,还有什么比这更棒的调味品与舒缓剂吗?
这本书包含了太多S君现在正沉迷其中、正为其所苦、正踌躇不定的思考。生活,语言,孤独,死亡,爱情……归结到最后,人生。
那些包覆在刺猬重重盔甲下的美丽心灵,不为人知却又灼灼闪烁在生命海洋中的智慧之光,表面的孤僻与倔强,剖开血肉深藏的柔软和哀伤,以三种截然不同却也似极的人生形态书写天真的优雅,还有一个S君极为满意的结局。
总有人问S君有没有什么通俗易懂的哲学入门书,她的回答总是“没有,思考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过之后她或许会推荐他们来读这本书。毕竟没有什么比生活更能激起一个人学习哲学的兴趣了。而相比正统哲学类书籍繁密的理论,文学性的语言也会更加熨帖灵魂,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个人的灵气吧。
顺便提一嘴,领S君走上哲学这条路的书也并不是什么《苏菲的世界》,事实上S君根本没有读完这本书。使她对哲学产生兴趣的是鲁迅和王尔德。
《存在主义咖啡馆》
[英] 莎拉·贝克韦尔
有关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有趣读物,自S君读完《临水的纳蕤思》和《文学的不忍之心》之后又一本有毒的书,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便天黑了天亮了。最夸张的一次是当她六点半做完大创回到宿舍,居然还拿起它读到了七点半,终于支撑不住放下书沉沉睡去。
书里以萨特为时间轴原点,向前追溯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向后展开了加缪、梅洛-庞蒂和波伏娃,以及萨特本人,再加上一点点的雅斯贝尔斯和阿伦特。因为叙述形式是传记或者说故事,所以基本没有阅读理解上的门槛。
当然Z君也和S君抱怨过书里有的东西完全读不懂(笑)。但是其实只要别把它当作是在谈论哲学,而是在谈论生活就行了。毕竟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关怀的对象就是生活本身。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了另一个关键字,也是S君如今关心的问题之一,技术。
有关技术的讨论S君曾经在《我为何来》里面十分简略的说过,但是不成体系,只是在不停的提问与尝试,上个月读了《单向度的人》,这个月再次触碰与技术相关的问题,还是觉得矗立在她面前的是一个漆黑模糊的巨大实体,而她看不透,它究竟是什么,当她尝试穿过它的边角透视世界,似乎人便不再是人,一切都变得扭曲而怪异。
抱歉,一不小心写得有点杂了,总而言之,这本书很好地梳理了存在主义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开出了一份质量颇高的书单,并给予了阅读方向与顺序上的指导,如果对哲学感兴趣又不想把它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的朋友们,不妨从距离生活很近的存在主义入手。
当然再提醒一嘴,把哲学当做生活方式与把哲学当做学问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气质、形式、内容、主题,各种意义上都是。
《伦理学简史》
[美] 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
这本书是教材……给S君上课的老师正是这本书的译者,但是不得不说……他的授课水平和他的翻译水平真的有天壤之别(摊手)
不过一本教材就没有太多好说的东西了,现在读到亚里士多德之后的感觉是,如果只是想看看伦理学的话,这本书是真的不合适。推荐北大程炼的《伦理学导论》以及老师翻的另外一本《伦理学原理》,我人出版社。
当然如果想了解近代之前的西方伦理思想,比如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基督教伦理,那……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这本书了,无奈。
推荐配合《伊利亚特》、《奥德赛》、《理想国》的高尔吉亚篇、国家篇、法律篇、《尼各马可伦理学》(前面几篇都不长)、《圣经》、《上帝之城》与《神学大全》食用。它们不会比这本书更枯燥了,相反它们会为学习增添很多乐趣。
其实这本书给她的启发很大,特别是这段时间……嗯,这个话题S君会单独讨论(或许)。
《非典型孤独》(Atypical)
3月看的美剧。一开始觉得平平无奇,只是男主角高功能自闭症的设定比较新颖,但是越看越惊,随后才注意到虽然它的译名是“非典型孤独”,似乎特指男主角,但其实它原本是“ATYPICAL”,“非典型的”。
非典型的……什么呢?仅仅是自闭症吗?似乎并非如此。而随着故事的展开,甚至连译名中“孤独”两个字的指代对象也不明确了。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有时只需要一个微妙的契机,便会油然生发出这种天地苍茫,生命渺小而独立的感慨,历史是时间的洪流,人生是一段归宿未知的远行,旅途的尽头是望不见底的墟,所有人埋头向前,没有同行者。或许每个人不同程度上都是一个“ATYPICAL”,性格中总有那么些非人的因素,在心的一角纠缠灵魂潜滋暗长,明知它不可暴露在阳光下,却又无法将它永远好好地压抑在角落里。儿子,女儿,母亲,父亲,人,都是如此。
Netflix 大佬,真的服气。
《三块广告牌》
S君生日当天与Z君看的电影。
整部片子虽然讨论的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案子,人物的行为也充斥着极端与暴力,但是故事的节奏却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紧凑,更多时候甚至根本找不到一个固定的节奏,电影的色彩在眼中也变得极其怪诞。
或者说,“荒诞”。
——当S君用这个词的时候,对它的理解不是哲学意义上的。
(照顾到H君还没有看,还是不剧透了)
S君的记忆实在不好,观影时间对她来说已算是“时隔许久”,现在已说不清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里究竟涌起过哪些念头了,仅说一点:生活大多无常,他者永不可知,未来是开放的结局,没有终点。
哪天有心情有闲暇坐下来再看它的时候,或许S君又会想起一些现在被埋在心灵荒原上的东西吧。
三月就这样走到尽头啦,向四月的各位道声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