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表现情感的,而作品就是画家倾吐心声、表情达意的一个别样舞台。要想让观众记住你,就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技巧和不同凡响的艺术表达。本文主人公苏 继海是一位有思想、有才情的画家,他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求新创意,找到了自己的语言方式,并赋予作品以雄浑、壮丽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当代画家创作的最 高水准。他的成功,在于以绘画为神圣事业的虔诚与执着, 在于胸有豪情,尺幅空间舒展出大美之韵!近日,苏继海接受了书画圈网记者独家专访。
苏继海
淮河岸边,走出来一个“不安分”画家
1957年,苏继海出生于安徽蚌埠,父亲是一位闻名方园百里的漆匠,平日常画一些五颜六色的花鸟虫鱼,小小苏继海耳濡目染,对色彩有了主动的思考和奇妙的体会,从此爱上绘画。上学后颇具美术天分的苏继海例用课余时间临摹连环画、小人书,因画得有模有样,引来同学朋友、左邻右舍交口称赞。中学阶段,苏继海被老师推荐至美术兴趣组,系统学习素描、色彩、速写等知识。从此走上了绘画之路。
苏继海对书画圈网记者回忆道。文革后期,他成了最后一批下乡知青之一,在一个偏远的乡下担任电影放映员,并担负创作革命宣传画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苏继海以扎实的绘画基础被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录取,但在寄发录取通知书时因地址有误而耽误了报到时间而无缘美校。还好,他是电影放映员,白天有充裕的空闲作画,这期间,苏继海背上画夹到田间地头勾画劳动中的乡亲,或到山上描绘村庄农舍,完全沉入到绘画创作之中。几年下来,他的写生稿几乎堆满了住室。1979年,全囯知青大返城,苏继海回到了蚌埠,在一家纺织厂做染织美术设计。工作之余,他坚持自己的爱好,创作了大量作品。苏继海向记者讲到这里,心中充满了感慨:现在想来,我非常感谢那段经历,的确是一笔财富,也为自己后来的绘画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1982年秋天,苏继海如愿考上了中央工艺美院,师从中国著名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黄永玉、吴冠中等老前辈,绘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86年,苏继海结束了专业美术学习,回到了家乡工作。这期间,其绘画技艺日逐成熟,作品不断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1984年,他的《尊师重教》装饰画参加全国青年美展,并获得好评。随后创作的《和平、环境、未来》又荣获“全国环境美术作品展”一等奖。1987年8月,他的又一力作《中华民族魂》参加了由解放军总政部和中国美协举主办的《建军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1988年所作《第十一界亚运会招贴画展》和1990年的《团结,友谊,进步》及1991年的《星火中诞生》等作品分别在全国性的美术大展上展出。
频繁参展并获奖,苏继海在中国画坛一下子名气大振。不久,他被调到国家设计院,担任艺术总监,负责院里相关室内外设计的领导工作。其间,苏继海创作的大型壁画《龙凤呈祥》,为鸿坤国际大饭店大堂永久存列。壁画《魂系中国农民》(锻铜浮雕),与《在希望的田野上》两件作品,被中国中央电影电视中心收藏……
探索中求新,画家笔下荷花别样美
苏继海在画坛享有一定声誉后,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奔着更高的目标。在他看来,自己绘画虽然涉及较为广泛,即画人物、山水又兼花鸟等,但作为一个好画家,尤其是想在当代画坛成为一个佼佼者,必须要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在风格上与人区别开来,最终形成自已鲜明的艺术特色。
思路有了,目标也己确定。苏继海对自己的创作做了整体规划,决定从熟悉的生活开始,通过不断创作积累经验,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期间,他潜心油画创作,希望通过对油画色彩的熟练掌握,精准运用到国画创作之中。具体说来,即是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完成造型夸张变形、点线面的组合及色彩运用等等,最后形成自己的符号语言,展露自己的绘画面貌。
苏继海绘画题材广泛,尤对荷花情有独钟。他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象征君子的高风亮节。荷花还被赋予了崇高、庄严、神妙、清净、光明的象征,也许正是契合了这些美好的寓意,让苏继海有了再度画荷的计划。
为了画好荷花,苏继海无数次来到京城圆明园、颐和园以及莲花池等地拍照、写生收集素材。他爱荷几近痴迷,有时出差外地,每遇荷塘,都要千方百计前往,而一旦到了荷塘边,就会流连忘返,一呆就是一整天。有年盛夏的一天,他早早来到一荷塘边,一直蹲守到傍晚。此刻,荷塘褪去了一天的火热气氛,重归恬静,只有三几只水鸟或站立翘翅或嬉戏于荷花中,再看水中成群的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穿梭,甚是热闹。这让苏继海想起《汉乐府-江南》:“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句。面对这美妙的情景,画家才情突涌而至,拿起笔快速完成了数十幅自然生动且情趣盎然的写生稿。
苏继海就要把生活中千姿百媚的荷花勾线出来,他要细细地品味,深深地揣摩。大自然蕴藏有许多不为人所知的东西,而用艺术表达出来,还要做到与他人有别,那即是功夫。现在他算是读懂了人们为何把张大千叫“大千荷”,称黄永玉为“荷痴”了。
苏继海非常清楚,画荷要想有所突破并非易事。不说宋元大家,就近现代诸如八大山人、张大千、潘天寿等艺术大师,他们个个都是高手。然而,苏继海敢于面对这样的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
为画好自己的荷花,苏继海认真研究了张大千和黄永玉的画法。张大千画荷有许多独特之处,画荷叶喜用湿笔,荷秆喜用渴笔焦墨,整体风格还是以重彩沷墨为主,往往三两笔就把荷的神韵勾勒出来了。比如他画荷秆自上而下一笔,再自下而上一笔,两笔接拢,粗细无差,似是一笔而成,做到天衣无缝。苏继海喜欢张大千的沷墨,更加欣赏曾是自己老师黄永玉画荷笔法的放纵。看他画荷,似乎不拘成法,狂笔乱扫,但荷花那种绚丽、灿烂的气质立马呈现。
为了画出属于自已的荷花,苏继海经过了大量的创作实践,认为选择荷花进行中西绘画结合来表现是再适合不过的。虽说两位大师在画荷上都有油画的用笔,自己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更加美妙的意韵。有了创作激情,那段日子,苏继海投入了大量时间创作。为最好画出荷花,在表现手法上,他融合了点、线、面等元素,其间也结合有传统抽象写意。他一边创作一边着摸,后来发现自己的荷花终于有了突破,即画面以重彩为主调,其色彩魅力和表现力,令人耳目一新;而点掇其间的一些若有若无、看似夸张的物象,让我们看到苏继海笔下的荷花就是一片绚丽斑斓而又充满梦幻气息的别样美景。
苏继海画荷上的创新,引起了业界关注。有美术评论家认为,苏继海荷重视视觉效果、节奏强烈的审美观与中国画传统的意境美妙相契合,从审美方式上是对中国画进行的一次了不起创造与革新。他笔下的荷花永远带着一种静物般静穆的美感,这与他人形成强烈不同的风格。
到远处去作画,最是酝酿激情尽挥毫
苏继海在画荷上取得巨大成功后,先后创作了以荷花为题材作品千余幅,他相信自己以后的荷花会越画越好,风格也会更加成熟老道。
提到他的河海画,苏继海无比激动,他告诉记者,自幼在淮河边长大,对水有着特别的情愫。尤其是当了画家,常去河边写生,兴致中,还会跳入河里畅游,等游够了再回到沙滩上尽情作画。那段日子,留给苏继海的是最为快乐也是最有趣味的记忆。
苏继海对水有着特殊的情感,而将水倾于笔端的欲望最早要追朔到中学课本的《海燕》一文。那时候,他被高尔基对海燕绘声绘色的描写深深打动了: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每每回想到这些句子,苏继海都会心潮澎湃,尤其是成为一个专职画家,强烈的创作冲动再也无法让他坐下来:我要去看海!一定要画海!
苏继海终于启程去了海边,他第一站是渤海湾。
在海边,苏继海凝视着一望无际的宽阔海域,嗅着海水特有的气息,尤其是在脱下鞋袜下到水里,聆听到波涛声音,看海鸥自由飞翔,感受潮起潮落,他的确震撼了。此时,苏继海耳边好似听到了《观沧海》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及所要表达的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此时此刻正好切入到了苏继海的心底,并产生了强烈的共呜。他觉得庆幸得很,也好极了,他要借《观沧海》诗句,用来歌咏自己的志向。
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苏继海只想大声的喊,大声的唱,无拘无束地把所有的情感全都融入大海里。
在亲临到大海后,苏继海一直觉得,面对大海的浩渺,自己就像一个孤独的孩子,在寻找着母亲的怀抱。从此,每逢闲暇,苏继海便到有海的地方览胜、拍照、写生。为了画好大海,他从渤海开始,到东海、黄海、南海等,一直奔波不停。这期间,苏继海在与大海的结触中,曾遭到过海浪拍打和吞没的历险。他记得有次去浙江一海岛写生,一个巨浪突然卷来,画夹与衣物全被海浪卷没了,自己也险些被卷入海里。回到家,当他说起这件事,老伴异常惊讶老苏:你这是在玩命啊!
苏继海的确是在拚命地玩海。为了画好大海,他每到一处海边,都会仔细观察海水的流动及海浪变化的形状,尤其当海浪打到礁石上的情景,他都用心拍照或速写,为画好海的特征积累素材,提供参照。几年下来,苏继海以海为题材的速写及画稿堆满了画室。也正是有了这些难以计数的画稿,让苏继海在创作海画时游刃有余了。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画家的水平。苏继海是位才情画家,每每亲临大海之后,都会激起生活的生机与活力。很多时候,他在创作海画时身心会不觉地随着一种音律起伏或舞动。所以,看苏继海的海画,即有诗情画意,也有音乐的韵律,可谓艺术美,音乐美,建筑美之完美结合。
就画海而言,苏继海是佼佼者,他的刻苦勤奋与不懈努力,他的聪慧与悟成就了他在当代画坛的独特地位。大海难画,一动一静,一笔一画,都考验着创作者的艺术功力,一般人很难驾驭。苏继海知难而上,他在传统水墨基绌上,巧妙融入油画色彩,运用点线面,喷洒墨色融合,促成浓淡变化,这种大胆的光影效果使画面的立体感非常好,冲击力非常大,让人犹如亲临其境。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观苏继海大海作品,大海和长天一色,那是无际的烟波浩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是向你压来的滔天巨浪;满耳雷鸣般的涛吼,心潮澎湃激荡,油然生起一股万丈豪情!
画家苏继海画海,气势非凡。
苏继海画海,同时也画黄河。近年来,他曾无数次去黄河沿岸采风写生,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苏继海知道,从古自今画黄河的高手很多,为不与古人碰车,不与今人冲突,必须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所以,苏继海非常注重从写生中获取创作素材。
为画好属于自己的黄河,苏继海在写生中尤其观看了黄河水浪细节的变化,用心捕捉其在流动过程中特定的结构。比如,黄河水飞下山谷瞬间为何是撕裂样的条状,他都经过细致考究。原来黄河水携带有大量黄土,河水浑浊,所时造成水流动是撕裂样的条状。为很好地表现这一特性,苏继海放弃了别人惯用的传统写意法,而是取了油画中的厚涂技法,大胆渲染黄河水独有的雄浑与粗厚的壮视景象。这是苏继海画黄河水独有的创新。不过,他的这-技法在此的运用却遭到一些人的质疑,认为不合常规或“胡造”。苏继海坚持自己的观点,相信最终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苏继海的用心与执着最终为他嬴回了声誉。有评论认为,苏继海在画黄河水浪上的创新是成功的,触摸其画面,尤如抚摸着雄浑粗厚的黄河水,是艺术家演绎着不同旋律的“黄河颂”。
苏继海画黄河又-次取得巨大成功,作为画家,他以非凡的胆识,气吞山河的胸襟,笔扫千里的架构,运用大手笔,展示大场景,把黄河气象万千、雄伟壮美、宏大瑰丽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观苏继海黄河系列作品,让我们仿佛读到了别样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句,还让我们领略了生命的壮怀激烈,感受到灵魂的静美安详。(书画圈网 蓝歌 邵婷婷报道)
艺术简介
苏继海,男,1957年 生,汉族,安徽省蚌埠市人,现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现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工商大学客座教 授、专家导师。中国当代泼彩艺术研究院院长。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要赛事,国际艺术大展,入编多部名人录, 精品集等。出版的画集有《中国艺术名家苏继海》、《艺海情画》《当代名家》等作品集。作品入制“中华第一瓷尊”国家礼品。
作品为国家奥申委,中国体育委员会,中外机构和个人收藏,获第六届“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称号和2010年中华人物大会中国艺术界突出贡献荣获金奖。2012年获《和谐中国年度艺术家》2013年获得《人民喜爱的艺术家》2014年获得巜中国骄傲·人民艺术家》年度人物。
自1985年至今参加历届国际,国内艺术,大展及获奖,其中1985年创作《尊师重教》国际青年年前进中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1986年创作《和平·环境·未来》中国环境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得金奖:1987年创作《中华民族魂》参加建军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1988年创作《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亚运会委员会.中国美协展:1990年创作《团结·友谊·进歩》参加第二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1991年创作《星火中诞生》建党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1993年创作《更快.更高.更强》参加第三届中国美术作品展:2003年创作《美女牧羊》由北京铁路分局发行“北京站”“北京西站”生肖贺岁金卡珍藏站台票,限量2003册发行;2004年3月,创作大型壁画《龙凤呈祥》,为鸿坤国际大饭店大堂永久存列。2005年创作壁画《魂系中国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两件作品,被中国中央电影电视中心收藏,2008年2月在徐悲鸿纪念馆举办个人画展,2008年代表中国美协向四川汶川灾区捐赠艺术作品。2009年由中国文化音像出版社《中国风》(中国著名画家苏继海)专题片全国发行,2010年应巴勒斯坦国驻中国大使馆为该国国家总统绘制肖像,受到高度评价和特别认可。2010年创作《彩墨彩荷》入制中华第一瓷尊国家礼品:2010年命题创作《青藏铁路》大型油画作品为铁道部永久珍藏,并载入中国铁路创业史册。2013年在海南三亚国际兰花艺术愽览会举办《苏継海花卉作品展》个人画展。2014年在重庆举办个人《惊涛拍岸·彩绘菡萏》苏继海作品邀请画展。2015年当选中文联《神州》杂志封面人物,巨幅作品《中华魂》被人民大会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