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互鉴为蓝本,开启中外文化比较。最近CCTV-4推出首档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的文化节目《遇鉴文明》,通过十二个领域的中外“对话”,镌刻美美与共的文明交融之路。
我是一个喜爱传统文化的英语专业学生,当时是在央视频的推荐里面看到这个节目的,打开看看觉得央视的这个切入点很有趣,正是我所学习的专业和感兴趣的内容的融合。后来度娘了一下,节目深化选题内容,每期以一中一外两个文明载体的交流为主题,分别围绕古琴与钢琴、瓷器与玻璃器、京剧与歌剧、国画与油画、故宫与卢浮宫、中国诗词与西方诗歌、中餐与西餐、茶与咖啡、中国家具与西方家具、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十二个领域展开交流,这是首季,也许后续还有。
所有的内容我都看了个遍,感觉都很好,我平时对服装、声乐和舞蹈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对《汉服和西式服装》、《古琴、声乐和京剧》、《中国舞蹈和西方芭蕾》这几期印象深刻,我也看了不止一遍,这些内容呈现的都很好,用直观的表演方式表现出了两种文化的美,舞台呈现的效果也很好。今天我和大家唠唠古典舞和西方芭蕾。
《遇鉴文明》里面表现中国舞蹈的部分选了民族舞剧《孔子》的两个舞蹈,一个是《玉人舞》,一个是《采薇》;西方芭蕾舞选取的分别是著名的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里面广为人知的《四小天鹅》和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万泉河水清又清》。芭蕾舞是西方舞蹈艺术的瑰宝,西方人的性格彰显直白、有板有眼,所以芭蕾舞的审美以“开绷直立”为原则,而芭蕾兼有音乐、舞蹈和哑剧的成分,通俗易懂,舞者要把整个身体从手指尖到脚趾尖,全身都拉到一个最漂亮的线条上,有人说芭蕾是流动的音乐、是凝固的雕塑、肢体的奇迹。《天鹅湖》是芭蕾舞中经典的节目,《四小天鹅》因为轻盈的舞姿和欢快的音乐使世界人民最为熟悉。《红色娘子军》是芭蕾舞中国化的体现,既体现了革命者的力量、豪迈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又展现了娘子军轻盈、优美、奔放,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一部难以逾越的高峰。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人的性格是内敛含蓄的,讲究张弛有度,中国舞讲究欲左先右,欲前先后,中国舞不仅是看舞姿、体态的优美和动作的清雅,更展现了的舞蹈背后含蓄的文化意象和诗意的蕴含,所以在看中国古典舞的时候,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诗词底蕴。
根据舞剧《孔子》的导演、孔子的嫡系后人孔德辛所说,《玉人舞》是她去博物馆的时候看到汉代的玉舞人画像砖,而触发了灵感编排而成。汉代的舞蹈几乎“无袖不舞”,而翘袖折腰则是汉代舞蹈最典型且最具代表性的特质,是中国古代舞蹈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翘袖折腰的特点就是舞者运用柔软的腰部展现出婀娜多姿的舞蹈形态,同时在双臂发力下将袖子飞舞于空中,不仅舞姿优美,也给人空灵神秘之感,《玉人舞》就是在以玉赞人,孔子常将君子比德于玉,礼记也有君子佩玉,无故不离身之言。所谓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段舞蹈就是佩玉的精灵化身。编曲张渠为展现出玉的特点,专找来玉器打磨敲击甚至砸碎并将这些声音融入了此段音乐中,这段舞很好的体现了中国舞的特点,既有舞者优美的的舞姿,又展现了具体舞蹈之外的内涵,以玉喻人,以玉赞人。
《采薇》展现了民间女子采撷薇菜的情景,朴实而又欢乐,取自《诗经》,这段舞蹈是孔子理想中人人富足、载歌载舞的大同生活的体现。孔子编订过《诗经》,我觉得这些舞蹈传播的内涵和诗意的思想是很符合孔子的人设的,舞者的舞衣是绿色渐变白色裙装,绿色为冷色调,是忧郁的颜色,裙摆是白色,应着雨雪霏霏的雪,女孩儿们无忧无虑的轻快反衬了孔子不得志而颠沛流离的困苦,曲调柔和却略显悲凉,以乐景述哀情,运用很多汉唐舞姿是表现出姑娘们似水一样的柔美,自己看完这个舞蹈的感触,更觉得舞蹈中姑娘们绿色的舞衣和风摆柳一样弱柳扶风的舞姿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杨柳的化身,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诗意的可视化,法国哲学家波德莱尔有云“人的本质是诗意的栖居”,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意向中,诗是处处存在的,人们的生活就是在诗意的浸淫当中,五千年的诗教,使中国人基本都能脱口而出几句诗词,即使是文盲,也都能在日常的交流中运用一些诗词典故。
在节目中讲述中国舞蹈的教授说“中国舞的特点是画圆和意向”,于丹教授说“圆”是“圆通、圆融”,中国人在一件事情做的完美的时候叫“圆满”,“圆通、圆满”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一种通透、万物的关联朦胧,所以在有意无意之间,这种朦胧、高级的审美观渗透在所有艺术当中,我们追求的美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学,就比如说江边蒹葭被风吹动的影子,飞鸟掠过的身姿,而西方艺术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强调非理性,强调个人主观性,从整体来说,西方美学的特点是简单直观,不讲究留白。东方美学是一股气韵,有时候讲究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路留白,而且这种气韵展现出来以后,许多中国人可能不了解这个领域,但是马上能够get到。
我印象中有一件事情现在看来挺气人的,但在当时看来很常,就是2015年CCTV1组织的中美《舞林冠军对抗赛》,有一期节目,美国选手马兰妮和中歌首席唐诗逸PK,马兰妮选的是一段拉丁舞,首席跳的是古典舞,是舞剧《水月洛神》中的一段,其实马兰妮那段拉丁舞和古典舞一对比,热情奔放 ,韵律十足,但是我觉得内涵一般,反观唐诗逸的古典舞韵味流畅,意味悠长,但是中外评委一致判定拉丁舞获胜,当时中国的主持人认为古典舞不适合参加这种竞技类的比赛,这也是由于近一两百年来科技的发展掌控了舆论,而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挨打,所以变得深层次的文化自卑,即使挖掘出了一些优秀文化,外国评委没有中国文化的积累,欣赏不了也是理所应当,中国人这种自己都不认可自己的行为是不应该的,但是,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各种传统文化的挖掘会有越来越大的改观。
言归正传,我为啥会对古典舞感兴趣? 因为我曾看了河南卫视的一档中国古典舞综艺节目《舞千年》,这个节目展现了中国古典舞之美,挖掘出舞蹈之外的历史文化,通过“文化加剧情加舞蹈”的新形势,将悠悠华夏文化以舞蹈方式徐徐展开,这个节目让我很震撼,也赏识了古典舞之美,还有春晚的古典舞剧目《只此青绿》、《满庭芳·国色》、《锦绣》、《梦回长安》等等,也加深了我对古典舞的欣赏和热爱,中国历史悠久,从来不缺美,缺的只是发现,就像一座座宝藏,只要你去挖掘,时时会给你惊喜,也正是因为中国历史久长,各个时期的呈现又不一样,内容庞杂而丰富,我也没能力去探究。就去了解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90《江姐》、《野火春风斗古城》、《洪湖赤卫队》,这些歌剧在当时非常流行,都曾引起巨大轰动,许多人都会传唱,有些选段一直是不可磨灭的经典,部分曲目如《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扎红头绳》《恨是高山仇是海》、《江姐》里面的《红梅赞》《绣红旗》、《洪湖赤卫队》的《洪湖水浪打浪》《娘的眼泪似水淌》《月儿高高挂在天上》,《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永远的花样年华》,《党的女儿》里的《天边有颗闪亮的星》,还有新编歌剧《长征》的《三月桃花心中开》等,到现在都是中国声乐学生学习考试的必选曲目,我曾短暂的学习过一小段时间的声乐,这一些曲目我曾经“蜻蜓点水”式的学过。
民族舞剧有最早的《宝莲灯》、到后来的《孔子》、《昭君出塞》、《李白》、《赵氏孤儿》,都很好,近年来舞剧的挖掘工作越来越好,特别是结合考古和出土文物,将许多传统艺术重新整理,让他们焕发了青春,呈现给大家视觉盛宴,既弘扬了文化,又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现在的中国由于国力的强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统文化,文艺作品中反应传统文化的很多,在影视剧中体现的更明显,里面也穿插了很多诗词,在央视《三国演义》里面中,编舞孙颖老师和导演为了表达魏晋风度和建安风骨,有一段让曹植、杨修、郭嘉等人以舞相和,唱的就是曹植本植的《白马篇》的“名在壮士籍,不德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其实去看三国演义原著就会发现,子建的着墨并没有那么多,诗词也并未出现,央视版为曹植大规模加戏,《白马篇》和《七步诗》甚至写作了专属背景音乐,找来了专业的音乐剧演员来演绎,我觉得要感谢他们努力表现出传说中的建安风骨的一片苦心,曹植的演员是中戏的音乐剧教授王良波,这两首古诗词就是他本人作的曲,演唱的是刘欢,大家开玩笑说曹子建演戏的时候还免费工了个作,洪宇宙老师在前几集大号袁绍袁本初下线之后,还顺便演了小号周瑜周公瑾。
除了中央台的央视外,为了宣扬传统文化,各地方也在陆续推出一些传统的歌舞剧,河南电视台就与河南歌舞剧院推出了舞剧《水月洛神》,该剧以曹植的传世名篇《洛神赋》、《七步诗》和中原洛神传说为依托,以曹丕曹植两人的兄弟相争和美丽的甄宓命运遭遇为线索,巧妙的将“歌舞诗礼乐”融为一堂,揭示了现在人对古典艺术美的探索和理解,《水月洛神》有一段则是铜雀台宴饮的女子群舞《芙蓉池》,背景音乐则是曹丕的《芙蓉池》“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诗乐相彰,浑然天成。
甘肃歌剧舞剧院曾推出舞剧《丝路花雨》,这个舞剧八十年代首映的时候的化妆师是红楼梦的化妆师杨树云,所以造型很有古韵,也参考很多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比如说飞天的长绸舞、反弹琵琶。甘肃还有一个舞剧《大梦敦煌》,影响也相当广泛,当然咯,敦煌的舞剧主旨就是发掘敦煌壁画文化。
九江曾经编排过一出大型实景舞剧《春江花月夜》,我原来在白水明珠大剧院看过,是关于周瑜的,因为九江烟水亭有个周瑜点将台。去年九江学院有两个汉唐舞蹈获奖,一个是《佳茗行》、一个是《瑶光赋》,《佳茗行》我能猜到,来源是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九江有庐山,庐山是名茶庐山云雾茶的原产地,茶文化是九江的一个大力发展的文化点,编舞是九江人,就吸取了茶这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意向,这个舞蹈中姑娘们的舞衣是绿色的,上面有茶叶的图案,也呼应了这点。
《瑶光赋》以海昏侯墓出土的玉人动作造型,在舞蹈复原的基础上创新了独特的“陀螺袖”,以汉代楚地舞蹈为基调,运用多种舞袖技巧描汉代女性的端庄温婉,古海昏就属于九江永修的吴城,九江属于吴头楚尾,既有楚风,又有吴韵。
在看完《遇鉴文明》后我思考了一下,在大家印象中,少数民族的孩子基因里自带能歌善舞的技能,好像汉族的孩子就是那个坐在道旁拍手的人,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古代的文人雅士其实在很多时候都是会载歌载舞的,就看懂行的人在这方面能否挖掘了。在央视三国中,舞蹈和音乐是文人雅士托物言志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说曹操横槊赋诗,前面就有一群女孩子跳盘鼓舞;七擒孟获也有《巴渝舞》;周瑜在蒋干盗书那一集舞剑作“丈夫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刘备孙夫人大婚,后面也是一群女孩子跳《踏歌》舞;虽然是后人文艺的演绎,但也基本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原民族好歌舞的事实。到了唐朝,歌舞艺术发展到高峰,杜甫诗中那个著名的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动四方”的《西河剑器》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都是至今令人津津乐道的经典。
我觉得现代跳古典舞的孩子也算是很生逢其时,因为唐朝以前歌舞艺术是才华的一种象征,是大力支持以及肯定的,有官方的专业机构“教坊”,宋以后因为印刷业的发展,科举考试录取的人越来越多,男人都挤头考试去了,女人由于传统力学的兴起,对女性的禁锢越来越多,歌舞成为“贱业”,属于特殊人才和社会地位低的人,歌舞剧是受到打压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闲有钱后,人们更注重美,更懂得欣赏,学过古典舞和戏曲的同学举手投足就于普通人有气质上的区别,人们学习这些不一定要成为专业的舞蹈演员,吃这碗饭,只是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欣赏水平,为自己增添才艺,多一项职业选择,现在的古装剧也比较多,如果有幸当影视演员,也是她们理想的选择,拍古装剧这些孩子也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他们气质、仪态好,而且我们这一代长在红旗下,没受过压迫,表现出来的作品既有古典韵味之含蓄,又有现代孩子蓬勃的生命力和明亮的朝气。
唠唠叨叨、东扯西聊了这么多,其实也都是有感而发,总之,我发现近年来央视越来越大气。能时常推出一些良心的好节目,真不愧是国家台,在经济发展之外,丰富传统、挖掘瑰宝,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让国人增加自信,对外,宣传中国,传播正能量,提高软实力,希望央视还能推出更多更好的节目,也希望《遇鉴文明》在推出首季之后还能推出第二季、第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