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概念只是一种话语性的存在,艺术一词并不具有静止不变的特征,诗歌、音乐、舞蹈、绘画、花艺、雕塑、戏剧、建筑这些主要艺术形式,从一开始就是在互不相关的情况下产生的。人们所谓的艺术观念无非是先有一个明确的艺术的定义,然后根据这个定义去框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
古希腊所说的艺术是指一种生产性的制作活动,尤指技艺。古希腊人虽然有诗、音乐、建筑、造型艺术、图像艺术这些概念,但他们并不像我们今天统一在艺术的概念之下。
罗马时代,从各种艺术的分类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仍是一种生产性的制作活动。中世纪是西方艺术史上的暗淡时期,在艺术观念上继承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关于艺术的看法,只在神学意义上稍加改造。
到了十七八世纪,文艺复兴风潮席卷欧洲,欧洲的文化艺术日趋繁荣,艺术家首次摆脱了工匠和手艺人的地位,美的概念也开始具有现代意义—它首先被用来指艺术中所存在的那种和谐。艺术由于围绕美而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意义。
1747年,法国的夏奈·巴托书中提出了一个艺术体系。他在前辈的基础上明确地确立了艺术概念的权威性,并把它系统化,以音乐、绘画、雕塑和舞蹈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直到此时西方现代艺术体系就基本定型了。成为现代西方艺术体系的基石。
18世纪后,西方的现代艺术体系得到普遍承认,各种艺术形式在单一原则下被统一起来。但艺术这一概念体系仍具模糊性,特别是19世纪以降,随着某些具体艺术样式的变化,整个艺术观念受其影响,原本不太清晰的艺术观念变得更模糊了。原有的艺术种类不断被突破,原有的艺术边界守不住了。美学家克罗齐说:每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都破坏了某一种己成的种类.推翻了批评家们的观念。
艺术观念的不断变化从古希腊作为一种技艺的到中世纪包括烹饪、裁剪、造车、医药、经商、航海、军事等在内的,再到近代与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艺术的观念经历了多次的转换。而在当代,随着艺术家对传统艺术观念的疯狂进攻和解构,西方的艺术观念又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和转换,并呈现出艺术与生活同一的趋势。
从插花艺术来讲,西方插花以欧美国家为代表,它受西方建筑学雕塑学以及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的影响,以规则的几何外型为导向,花繁叶茂,彩浓艳热烈,极富装饰美,艺术风格明显。
而东方插花受孔子儒家学说的影响崇尚天人合一,追求渐修顿悟的自然式理念,并深受儒、道、释文化的侵淫,士人文化又始终贯穿如一,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封闭的圆弧形演变过程。
中国插花向来十分注重线形材料的表现力认为线比面更有情趣,富于生气。故多用木本枝条为主材,运用枝条的形态表现不同的内涵。粗枝劲干表现雄壮气势;纤细柔枝表现温馨秀丽。留动的线条给人以浑洒自如、酣畅淋漓之美;顺势而下的线条有一泻千里之感;蜿蜒迂回,又有溪水潺潺的韵味。
而西方插花讲究三大原则:色彩协调、物镜和谐、构图完善。六大法则: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上小下大、上浅下重、上散下聚、俯仰结合。
所以说艺术是通过生活在不停演变的,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就像是生活与花艺的融合。让花艺,从视觉,嗅觉,甚至记忆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每当从心而发,总能从每一次创作中,感受到花艺的力量。一草一木,随手一放,也能感人至深。这或许就是花艺在我们生活中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