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走进了观众的视野,这份带着点神秘气息和文艺情怀的工作一下子吸引了大批80、90后的拥趸者,许多人因此找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千百年前进行对话的特殊职业和生命体验”
——《我在故宫修文物》
在记录片的最开始,是这样介绍他们的:“他们视自己为普通的故宫工作人员,但其实,他们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是给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治病的医生。他们的着装言谈与我们无异,同时生活在机器工业时代,但他们的手艺,却有几千年的生命了。”
每一件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故事——泛黄的书卷,不知曾被谁翻阅?斑驳的漆盒,不知曾安放过谁的珠翠?破碎的瓷器,不知曾装点谁的屋子?时光沉淀于它们之上,留下的不仅有独一无二的故事,也有伤害、破损、甚至毁坏。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就是在不损伤文物历史价值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恢复他们曾经的光彩。 木器修复师屈峰
文物修复一般遵循“最大限度保留价值与最小干预”的理念,故宫木器修复师屈峰曾说“当下的文物已经从实用器物变成了负载文化价值的文化遗物,对文物的修复则要尽可能达到延续文物生命、保留文物价值和传承文化的修复目的。”
文物的“病情”不一样,相应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需要修复师因地制宜地去对待。不同文物的修复难度存在着天壤之别,有的文物修复一天可能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好几年。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璀璨的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物不计其数。但文物修复师的人手却非常有限,截至2012年,全国仅有2000人左右,严重影响着文物的保护状况。以上海博物馆为例,一位修复师手中常常有十几件的“任务”,每天在二三十件文物之间连轴转是常态。“比如趁着这件在等待胶水粘合的工夫,马上处理另外一件。而且修复方案一改再改也是很常见的情况。好的修复师需要把握工作的节奏,不是说一个人每天只对着一件修修补补,那不现实。”
文物修复答疑专场采访对象:
张珮琛,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专家、第三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70后”的他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到馆里工作。职业习惯使然,这一点在采访中就能感觉出来,他是一个严谨、细致的人。
问:在上海博物馆,负责文物修复的大多是老师傅吗?
答:不不不,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现在我们整个修复班底一共有17个人,负责的方向包括家具、书画和器物类,年纪最大的是60后,80、90后的人数占了一半。”
问: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使你成为一个文物修复师呢?
答:我本科所学的专业是油画,上世纪90年代国内还没有文物修复这个专业。我毕业的那年正好遇到博物馆来学校招生,之前我对这个行当根本一无所知。幸运的是,我拜师在了当时青铜器修复名师——黄仁生老先生的门下。彼时黄先生已经年届花甲,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一批在沪上古董店做‘掌眼’多年、经验功力十足的老先生被汇集到了博物馆,我的师傅也正是那个时候过去的。
问:当学徒和当学生有什么区别吗?
答:老一辈的师傅们大多有着严格、保守和固执的特点,黄先生同样如此。一开始我是不能接触文物的,只能跟在师傅旁边看。他是个很传统的人,跟他学徒,感觉就像旧时父子之间的相处,要有恭敬的态度,讲规矩,端茶送水、打扫卫生这些我都会做。
问:关于文物修复师这份工作,你有什么想要对大家说的?
答:文物修复不仅需要脑力,还需要体力配合。你想,搬一件青铜器多沉,文物修复是一个大的概念,需要修复的并不只有轻薄的书画。接触化学用品也是家常便饭。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前国内博物馆的文物修复行业,男性占了主角。
问:每天跟这些“无价之宝”打交道,是一种什么的体验呢?
答:每天与文物打交道,省去了很多与人打交道的繁琐,所以一般修复工作室都比较安静。修复之初,大家会一起讨论制定修复方案,操作中也会互相帮助。有时工作室还会播放舒缓的音乐,来缓解长期伏案操作造成的疲劳。
问:与20年前相比,现在中国的文物修复事业有了什么改变呢?
答:我从业的这20多年,也正是中国文物修复事业发展和变革的时期,不仅业内在变,外界对此的认识也在逐渐改变。记得我刚到博物馆工作不久,大学同学聚会时就有人问我:你们博物馆有没有恐龙?不过现在你看,逛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很多家庭休闲娱乐的一种选择。
问:文物修复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传统的技术和现在的技术有什么区别吗?
答:中国传统修复一般都是讲求“修旧如旧”,即最终要恢复文物最佳无损状态的“完美修复”;西方讲求一种“最小干扰性”,提倡一种“可辨识修复”,即要区别修复与文物本身的质感。经过多年磨合,现在中国的文物修复已经慢慢形成一种可见部分完美与不可见部分可辨识相结合的修复方法,既满足了展陈又为研究提供了便利。明宣德红釉梨式壶修复前
明宣德红釉梨式壶(卜卫民修复作品)
文物修复师的必备素养
1、文物修复师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
2、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
3、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细致且耗时很长的工程,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一点马虎。文物也有生命,手术不允许失败,否则一段历史也许就此消亡。
如何成为文物修复师?
中国开设文物保护修复专业的工艺美术类院校只有17所,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更多要依靠“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且必须经过长时间才能见到成效。跟着师傅先看3年,自己琢磨,基本功练好了,才有资格摆弄文物“本体”,想独立完成工作,至少需10年以上的职业修行。
想与我们讨论更多有关生涯规划的大事小情,获取更多职业规划相关资讯,欢迎关注公众号“素思生涯规划”,或搜索“素思教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