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医林杂病录21 | 为什么皮肤病人都爱找中医,答案是?

大多数人印象里的中医,只擅长内科疾病的治疗或调理,却少有人注意到,中医在治疗外科皮肤病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

上期医案中,患者所患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你能诊断出这个疾病吗?

上期医案

患者李某,女,18岁,学生。

以“反复双手足掌脱皮4年”为主诉,于2011年7月13日前来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足掌脱屑,伴手足多汗,无自觉不适,逢夏季则发,持续数月,口服清热养阴类中药及外用多种药物效果不佳。

就诊时症见:手足心多汗,纳差,眠可,小便调,大便日1行,不成形,舌质淡,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弱。

皮肤科检查:双侧掌跖部鳞屑,手撕后呈薄纸样。

西医诊断: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中医诊断:松皮癣(癣)

辨证:脾虚湿蕴

治则:健脾除湿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答案非唯一)

方药:

党参12g,白术15g,茯苓18g,

薏苡仁30g,莲子10g,白扁豆15g,

砂仁6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五味子5g,7剂;嘱其每日使用蛇油膏润肤。

7月21日二诊,手足心多汗减少,脱屑减少,时有心烦,舌质淡尖红,苔白腻,脉弱。给予上方改莲子为莲子心6g,再服14剂。

8月6日三诊,皮损基本消退,手足心多汗好转。二诊方再服7剂。随访2年,未再复发。

(更多资讯,尽在公-众-号-,师承大家谈,)

医林汇解

中医认为,这类疾病大多是因为夏季炎热,热毒耗伤营阴津液,导致肌肤失养、皮肤脱屑。

该患者多次服用清热养阴类的中药,但效果不佳,所以考虑有先天禀赋不耐,加上外伤暑湿,湿积伤脾,脾虚湿蕴于肌肤,而致手足心多汗和脱屑症状;因为患者还年轻,且患病4年,病程较久,所以也是一个虚实夹杂的症候;故用参苓白术散健脾除湿,加五味子、生龙牡养阴、敛汗。

二诊时舌尖红,时有心烦,是心中有火,所以改莲子为莲子心,加强清心火功效。

思辨解惑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中医常将它归类为“鹅掌风”,相当于西医的“手癣”,是一种掌跖部角质层浅表性剥脱性皮肤病,临床易反复发作,难以完全治愈。

而“鹅掌风”是中医“癣”当中的一类,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

🔺鹅掌风(手癣)   图来源于网络,与正文无关

答案中提到的“松皮癣”属于中医“白疕”的范畴,中医学文献记载的“松皮癣”、“干癣”、“蛇虱”、“白壳疮”等都属于“白疕”,相当于西医学的银屑病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牛皮癣。

但是中医专业术语的“牛皮癣”,其实指的是一种皮服状如牛顶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单纯性苔藓,又名神经性皮炎

对于医案的诊断,也存在一个疑惑——西医诊断为“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对应的中医病名不应该是“癣”或“鹅掌风”吗?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中医和西医的病名不能完全等同,不能机械死板地套用;再从这两种疾病的表现来看:

 🔺白疕(银屑病)  图来源于网络,与正文无关

白疕(银屑病)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形状大小不一的红斑,周围有炎性红晕。稍有浸润增厚。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鳞屑易于刮脱,刮净后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刮破薄膜可见小出血点(Auspitz征)。

鹅掌风(手癣),以手掌水疱、脱屑、粗糙变厚、干燥破裂、自觉痒痛为主要表现的癣类皮肤病。

患者双手足掌脱屑,伴手足多汗的症状,与“鹅掌风”相符;患者没有白疕典型的红斑,但经皮肤科检查,双侧掌跖部鳞屑,手撕后呈薄纸样,也符合白疕的症状。

如果要进行更明确的诊断,则需要更多的临床资料,所以辨病为“白疕”或者“鹅掌风”,两者均有一定道理。

本期问答

骆某,男,28岁,2013年10月21日初诊。

头痛伴周身酸痛反复发作3年。四季均易发作,劳累、喝酒后易发作,多处就诊,多以清热解暑化湿之法为主治之,服后疗效不佳。

就诊时症见:患者自述除中暑之外,汗多,一直自觉后背发凉,两侧腰酸,形体消瘦,腹胀脘痞,面色晄白,乏力,口干,肤色略暗,舌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沉细。

诊断:██

证型:██

治则:██

方剂:██

处方:██

(更多资讯,尽在公-众-号-,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