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阅读障碍者的福音,园博士教你锻炼出“灵光”大脑
华景时代 2019-02-21

阅读障碍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有点陌生。它的基本表现是无法将文字与读音联系起来,很难在所看、所说和所写之间建立联系。

看起来有了阅读障碍,人生就“玩完了”的感觉。但是你根本想不到的是,我们熟知的很多厉害的人物都患有或轻或重的阅读障碍症。

就像维珍集团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在学校的时候曾经被老师们嫌弃,他们觉得布兰森又懒又笨。因为布兰森有阅读障碍,所以不能在阅读上集中注意力,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实际上,在我们普通的人群里,大约有2%—10%的人也“读不好书”,也就是说,假如在一个30人的班级里,可能就有1到3个孩子“读不好书”。

我们也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读不好书、记不下来东西、理解不了别人的话,但这不是阅读障碍,真正的障碍,是我们越来越依赖便捷的电子产品而不肯多动用我们的脑细胞。

日本的一位脑科学大师园善博,他也是阅读障碍症患者,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缺陷,让他专注于大脑研究。

他认为聪明的大脑其实是由习惯构筑而成的。并且,通过极其简单且易操作的训练,即可让大脑变得更加聪明。

举个例子。在工作会议上,你经常能看到记性好的人会时不时在笔记本上做着重要的记录。几乎所有人都会简单地认为,“他是怕忘记才做笔记”,“他是想回顾记下的东西,所以好多信息才会记得住”。

但事实上,记笔记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训练短期记忆力的一种极高效的方法。可以这样说,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决定了此人大脑的灵活度。而记笔记的人与不记笔记的人大脑的灵活度完全不可比较。

因为我们不可能用与发言者语速相同的速度记下笔记,于是通常会采取先将领导的发言消化吸收,再写到笔记本上的方式(也就是从记忆中提取内容)。而这一过程给大脑增加了负荷,因此成为一种对于提高短期记忆力极其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他独创了一套记忆机制学习方法,每天都去反复练习。32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能大量地读书。他凭借这一经历,创办了属于自己的“速学·速读”班,向大众传授以大脑科学为支撑的记忆机制学习法。


园博善的记忆机制核心,是通过经常给大脑加负荷来提高大脑灵活性,并进一步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来提升头脑的聪明程度。

怎么样的头脑才算是聪明的呢?我们常说:

这个人过目不忘,一定很聪明。

这个人什么都能学会,一定很聪明。

这个人做什么都又快又好,一定很聪明。

……

我们可以把“头脑聪明”总结为5个要素:记忆、归纳、理解、专注、发散。

这五个要素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性。比如,“专注”有利于“记忆”,而想要“理解”清楚也少不了“归纳”工作。

曾经患阅读障碍的园善博是个“笨小孩”,同普通人相比,他识字能力和记忆力都要差很多。当时的他甚至不能正常阅读图书,但通过在这5个方面的持续训练,他曾成为世界最快培训出7336名学员及众多作者的首席讲师。

所以,无论你的大脑现在处于哪种程度,通过在记忆、归纳、理解、专注、发散等各领域的持续的日常训练的积累,大脑都会从现有程度得到提高。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训练这5个方面的能力呢?

园善博的头脑开发机制原理,是通过给大脑增加增负来提高大脑活性,在记忆、归纳、理解、专注、发散等五个方面,他给出了这样的“小习惯”:

记忆:手写笔记

记忆的机制,是一个还原、再认识、再构成的过程,在再次“输出”之前,都没有办法确定自己是否记住了。

记忆的最终目标是“再构成”,看看下面这个,大家就能明白怎么样才是一次完美的输出。

在工作中,特别是一些会议上,我们可以尝试抛弃录音笔这样的电子工具,用笔把会议要点记录下来。在写的过程中,我们就是在通过自己的理解在对听到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还原,这样能给我们的大脑增加负荷。另外,当我们需要从笔记上提取内容的时候,也在经历再认识、再构成的过程。长期坚持,除了记忆力的明显改善外,理解力也会得到提高。

归纳:经常收纳

当你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属于“无目标”“无规则”“无框架”的散乱状态时,即所谓的“未归纳状态”。主要有以下 三种情形:

①没有或看不到目标

②没有一定的“规则”

③没有思维框架或框架重叠

公司开会时,常常会让你有这样的感想:“这会议究竟在探讨什么?”“开会的目的又是什么……”发生这样的情 况,明显是因为“场面没有被好好整理归纳”。

那么什么是归纳呢?请看下面几项 内容:

棒球、吉他、足球、运动、音乐、柔道、钢琴。

如果信息完全打乱在这里,则根本无从下手。然而,如 果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归类,则会变得一目了然:

【运动】 棒球、足球、柔道

【音乐】 吉他、钢琴

归纳就是这样一个整理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收拾脏乱的桌面或房间这样的习惯来提高归纳力。

理解:打开脑洞

在理解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

也许你会认为想象力和理解力是两种独立的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两种能力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比方说,当有新信息进入大脑时,理解能力越强的人越会做出种种预测:“它应该是这种意思吧。”“它会不会和其他信息有某种关联呢?”并且会一边假设一边听对方的讲话。

所以我们可以经常进行这样的想象练习:

当你走出家门,面前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你的脚下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沿着小道往前走,有一座山中 小屋出现在你的面前。这座建在森林深处的小屋看似有人 居住的痕迹。从小屋的窗户向里望去,屋内空无一人。你战战兢兢 地拧了一下门把手,慢慢推开了房门……

请沿着这样的思路继续你的想象之旅吧。你甚至不需要设定任何故事情节,或者仅仅想象一下到某座城市旅行时的情境,又或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乘车兜风 时从眼前一闪而过的会有哪些风景。

能够无限想象下去,持续不断地大在脑内旅行的人,他们无疑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其实往往孩子会更喜欢也更擅 长这种幻想。而长大之后,能够自由想象的机会则变得少之又少。我希望你能体验一下这种想象旅行的训练。

不要太过刻意地期许“提高理解能力”“好好锻炼一下想象力”,而仅仅是无限自由地去想象吧。 这是一个仅需五分钟就可以完成的训练,所以一定要试试看。

专注:设定deadline

对你而言,什么时候“效率最高”?我想,一定是被“截止时间追着跑”的时候吧。

“截止时间效果”是最单纯高效的一种提高专注力的途径。

从许多公司职员那里都会听到“刚刚休过产假的女性,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效率极高”的事。因为她们下班后要去接自己的宝宝,决不能加班。这样的“截止时间效果”,最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生产力。

也就是说,想要提高专注力,“从事紧急的工作(时间紧迫的工作)”是最快捷的方式。

“一个小时之内必须做完!”在这种十万火急的情况下产生的高专注度,是其他情形无法比拟的。

因为虽说截止时间的到来有助于专注力的提高,但也并不是说“快截止了再干活儿,否则集中不了精力”。想要说的是,如果可以很好地安排时间,你就可以做到操控自己的专注力。

发散:故意找碴儿

几年前,日本曾有一档节目推出了一个“打高尔夫时禁止使用英语”的计划,如果在打球过程中有人说“去帮我取一下club(球杆)”或者“nice shot!(好球)”时,就需要交罚金。

这就是典型的“故意找碴儿”。

当这类已经用习惯的词突然不能再用时,就需要找其他可替换的词来代替,这时就会给

大脑增添负荷。

训练大脑“禁止”,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当规定“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不能再用右手”时,你将开始一段不同寻常的体验。

又或者,你也可以设定目标为“今天做饭不用水”“今天的每道菜里都要用水果”等等。当设定了这样的限制条件时,大脑就会开始拼命地想对策:“在限定范围内还能做些什么?”

这种方式实际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也正是因为这种做法,为我们带来了数之不 尽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

史蒂夫·乔布斯认为,“手机上的按钮太多实在不美观,不如把按钮数目限制为一个”,于是iPhone诞生了。乔布斯这种“故意找碴儿”的行为,给世界带来了剧变。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也请尝试一下“故意找碴儿”(故意设定让自己感到不便的条件)吧。正是这种不便、受限的环境给你的大脑增添负荷,才有助于发散性思维活跃起来。

聪明并不是遗传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同样的,如果我们能通过后天的努力锻炼,也可以获得一个“灵光”的大脑。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