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当你穿越一些恐惧和未知之后,才会真正的成长
华景时代 2019-02-22

我是一名记者,记者的分类很多样,可以按领域分,比如跑公安的、跑文化的;也可以按特长分,比如跑突发的、做调查的。我则主要做一些深度报道,也就是所谓“慢片子”,需要沉下心来,并不需要经常做突发报道。

然而2014年,我第一次临危受命,走进了灾区。

灾区对我来说好近又好远,近的是在做编辑的这两年时间里,我接过不下百条的地震报道,我的一些好友都是冲在地震灾区前线的大拿,而且一些有关汶川地震的图书、访谈,我看了不下三遍,还仔细做了笔记。

但是我又觉得好远,因为我从来没有亲身抵达过,身处北京记者站很难有这样的经历。没想到从第一次接触灾难报道到今天第一次走进灾区进行地震报道,一跨就是四年。

所以当接到站长电话时,一瞬间,我百感交集。因为是第一次,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即使是准备行李都不同于以往每次出差。

那天晚上一夜未眠,收拾完行李后,又把所有之前整理过的有关地震的笔记和书籍重新翻阅了一遍,跟做过地震报道的朋友们沟通取经,然后了解景谷地震的最新情况。

凌晨,我背着大包从家里出发,一路上看到各种救援队凌晨集合出发,更是生发了一种使命感。

坐了一上午飞机,又坐了一下午汽车,终于在晚上九点抵达。因为之前与站长沟通,以及与技术负责人乔锐商量,我们一致决定要与时间赛跑,以最短时间传回最多报道,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同时把握好自己的优势,做出有人情味的报道。

所以一下飞机,在还没有抵达灾区的时候,一夜没睡的我们决定拿起相机,把进入灾区的沿途见闻做出一条报道。

就这样,虽然路上就耽误了一天的时间,但是这一天我们已经发回了一篇报道,并且把今后将与我们合作的云南边防总队编进了新闻。

前方总指挥把我们安排给云南边防,到达后的第一天凌晨一点,我们跟云南边防讨论选题,发现他们也意识到情况并不严重,他们的专长是救援,但是景谷不需要。到底做点儿什么呢?

好吧,等到天亮再把我看到听到的传递给观众吧,不做更多预设,一夜辗转反侧。

没想到第二天我们跟随武警战士走进震中迁糯村,就发现地震灾区处处是新闻,这也一再告诉我,只有抵达才会看见。

村民们在田间地头把自家的农用车改装成临时帐篷,房屋破裂倾斜,摩托车被掩埋起来,医疗队进驻帮他们看病、防控疫情……我知道这些就是观众关心的第一现场新闻,于是我们迅速捕捉信息、整理思路,把当天在震中的所有见闻进行了各种角度的记录,发回三条报道。

我在地震灾区也感受到了满满的温暖,像李小萌当年获奖的《路遇》一样,令人感动的事情在灾区基本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受灾的村民都心怀感恩为我们端茶送水,甚至只是简单的一句“感谢”或者“你辛苦了”,都会让我们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心里暖暖的。

镜头里还记录下来一个傣族朋友看我们拍摄辛苦偷偷塞给我一个百香果,真是珍贵的回忆。

而对余震的恐惧是没有到过地震灾区的我想象不到的。

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姐姐在成都,当时她跟我说余震有多可怕,我虽然很担心,但总像个局外人,觉得成都那么多人,不用害怕。

在去的路上,我好奇地问余震是什么感觉,一个外站的摄像师非常认真地跟我说,因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把他伤着了,从此以后只要是让身体摇动的情形,甚至有时候坐车,他都感觉像余震。我当时还在想有这么夸张吗?

然而当我真正经历余震的时候,才发现一个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它根本不会在意你是否还年轻,是否还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想,它难以捉摸,冷血无情。

跟我之前做调查遇见的人为的危险完全不同。

我们当时被安排住在一个墙壁已经裂了缝的宾馆里,我的房间在四层,余震致使房间晃动起来的时候,我总感觉要倒塌,无处可逃。白天还好,到了夜晚,就更觉得恐惧。

有一天傍晚,震中上空盘旋着很多乌鸦,让大家神经紧绷。当时有人传说“之后还有大余震”,更使得人心惶惶。

晚上临睡时,我独自在房间,虽然平时很勇敢,那时心里却怕极了。我默默地把所有行李都收拾好,做好了随时出发或者说随时“逃亡”的准备,好像真的就是最后一晚似的。

我连鞋子都摆好位置,然后和衣而眠。

我又收到了白天在村里认识的一个小姑娘的短信,她说她家周围的地上裂缝里出现了白色液体,害怕是地震前兆,让本来就害怕的我更加担心,我只好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在晚上将近十二点的时候,楼真的开始猛烈晃动起来,我穿好衣服背着包站在地上,却一动也不敢动。

大家立即在群里通风报信相互安慰,而我也在充满恐惧的那一刻想了很多,想到了亲人、好友、同事,好像有点儿夸张,但是人在生死面前本就渺小,死神来临的时候又往往毫无征兆,所以我也会怕,因为我首先是一个人。

对于去灾区做报道,这个时候我想起了柴静说过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如果你是一个单纯的人,你可以不去,没有人会怪你贪生怕死,这是人性;但如果你是一个记者,那这就是你的使命,除非你选择不做一个记者。你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要勇敢去面对。

一瞬间我感觉挺悲壮的,但也感觉到了这种报道的力度,一条抵万条。

这之后的几天,我们发现不严重更是新闻,因为不是地震不严重,而是当地的独特建筑结构立了大功,才避免了大规模的伤亡。

我们采访住建专家、边防官兵,三天发回十余条报道。

有一天晚上过马路,我跟搭档乔锐说,以后再让我来灾区,我一点儿都不害怕了,因为很多时候人害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未知,而现在我知道了,经历了,体验了,我就不会再害怕,我就可以从容面对。

我越来越觉得,人生特别需要穿越一些新鲜的恐惧和未知,因为每穿越一次,都意味着一次了不起的成长和飞跃,这就是长本领的过程。

而我获得的经验是灾区报道一定要快慢结合,细致感人的新闻要有,粗糙快速的新闻更要有。

灾难刚刚发生,时间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在没有更多记者进入的时候,发回的任何新闻都是人们想要关注的,所以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抢占先机。

在灾区不怕没有新闻,只要有观察力和判断力,到处都是新闻。而且,指挥部分给你的线索就是你的突破口,你能得到很多权威信息。

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无数个第一次,有紧张,有慌乱,也会出错,也会不满,而我觉得只要开始了,接下来就会越来越好。

最怕因为惧怕而永远不去开始,应该对每一个第一次充满期待,因为总有第一次在前方等着你。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