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不只是教孩子控制情绪这么简单
家庭教育 2022-12-28

今天,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平时你都是如何对付发脾气的孩子呢?

看到孩子不听话就想发火怎么办https://m.11461.com/zixun/9648.html猜想,有的家长可能是连哄带骗把娃稳住,或者苦口婆心地说教,再有,就是想方设法转移娃的注意力……

这些教育孩子www.11461.com情绪的方法或许奏效,不过,有一位从事儿童发展工作的博士指出,这里面有个误区——“情绪控制”表面让孩子冷静下来了,实质却是在阻止孩子表达情绪,长久的情绪堆积,会引发更大的问题。而且,在孩子哭闹时,真正需要控制情绪的应该是我们成年人。

才老师下面把她关于“情绪控制”的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你们,对孩子的哭闹能有一些新的认识。

最近大半年,我读的直接关于儿童的书少了,关注自己的书多了。前者让我理解孩子,后者让我理解自己。前者常教父母育儿的方法和技巧,但我越来越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谁比我们对他做了什么更重要。

为什么两本书一起写?当然因为它们都让我获益匪浅,同时也因为关注一个共同的主题:情绪。这两本书里都有很多故事,尤其是第一本,是围绕着Lori自己和她的五个来访者的人生故事展开的,看的过程中我掉了好多眼泪。这篇文章,我会结合这两本书里动人和精彩的段落来写一个育儿永恒的难题 :成年人如何面对孩子哭闹?

这个话题毫不新鲜,却日久弥新。我想写这个话题也不是因为没有相关文章,而是大多数文章或者书里提出的解决办法,无论多具体,就算不是完全错误,也都很有局限。

随之而来的,我们对自己的责备,心情差,发誓要管理情绪,控制怒气等等,都不过是在已经偏了方向的路上越走越远。

漠视和压制孩子情绪的四种方法

废话少说。先说一下常见的四种孩子哭闹的时候成年人的应对方式:

1.  不让哭,不准哭。直接命令不管用的化就开始剥夺式恐吓,怎么狠怎么来,这包括:

“你看别的小朋友都没哭就你哭,好不好意思?”

“大灰狼来吃你啦,警察叔叔抓你啦?”

“不带你去动物园了,不给你买玩具了,不能吃冰激淋了。”

“爸爸/妈妈/小兔子…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

2.  哄,用尽办法哄,放弃底线哄,满足一切当下具体要求,注意不是心理需求,是具体的行为诉求。比如说:

“好好好,行行行,给你吃,带你去,给你买,接着玩儿,接着看(手机,电视,Ipad)吧”

3.  唐僧,在娃的尖叫眼泪声中,坚持不懈,一遍一遍的讲道理,并要求孩子讲道理,超硬核的。比如:

“哭了爸妈听不懂,不知道你要什么,用说的,把你的需求说出来。Use your words!”

4.  分散注意力,这也是很多文章,甚至专家建议的办法。一般会突然一手指向远方,突然说出:

“看,消防车,一个狗狗,妈妈来了。”或者是脱离语境:

“晚上想吃什么啊?明天去哪儿玩儿啊?”

这四种方式有没有用?可能有,我们又不傻,一直没用可不就变通了么?有没有问题?有,分别说一下,顺便设身处地代入成年人来看看逻辑。

第一种,是恐吓,为了让孩子不哭,剥夺原来属于她的一些东西,甚至是最不应该剥夺的,爸爸妈妈的爱和关注。

想一想在你绝望崩溃的时候有人告诉你:你要是伤心,就让你一样一样的失去心爱的东西,甚至最爱的人都离开你。有比这再残忍的事儿么?

第二种,你是不是发现孩子越来越会通过哭来获得他想要的东西了?恭喜你训练成功。是你让孩子看到,哭,是可以得到奖赏,让父母满足我的。底线规矩什么的, 不存在的。

换位一下,一个成年人因为诉求得不到满足闹情绪,于是名牌,车子,房子都是他的,北大清华录取他,得到了升职,女盆友也不分手了…醒醒好哇啦。

第三种,从大脑发展的角度看这条很清楚。负责情绪控制,逻辑说理的前额叶一般在20多岁左右才发育成熟,而让我们陷入情绪的limbic system 从出生就在起作用,毕竟,没有原始反应,我们的祖先早在残酷演化中死翘翘了。

你对孩子在这时讲道理的期待注定无法被满足,因为硬件不具备。这就相当于你要在乡间小路上飙车,翻车的只能是自己。

就算是成年人,当我们正在伤心的当下,旁边那个人却理性客观的讲着大道理,那并不能免除我们的伤心,反而会让觉得不被尊重和理解,想把他嘴堵上。

第四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在注意力非常短的婴儿时期确实挺好用。但是随着孩子的哭闹越来越有具体真切的原因,这么做就有些不尊重人了。

代入一下,当你扎扎实实的伤心难受,朋友跟你说,嘿,玛莎拉蒂,嘿,大飞机,嘿,美女帅哥。这种完全没有理解意图的无厘头会不会让你想揍他?

这些方法共同指向的,是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漠视和拒绝,而躲在这些不同策略的背后,真正让我们漠视和拒绝孩子情绪表达的,是成年人自己对情绪的不适,曲解,焦虑,甚至恐惧。

孩子哭是因为心里难受,闹是因为有不满,愤怒。而上面四种办法,对于孩子而言,接受到的信息都是:情绪的表达,甚至说有一部分情绪本身是不好的,是父母不喜欢的,是需要停止的。

孩子慢慢发现,“负面”情绪让父母选择性的喜欢我,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爸爸妈妈在我笑的时候喜欢我,但在我哭的时候不爱我。我的伤心和难受是不被爸爸妈妈接受的,而父母的不接受不喜欢,是孩子们调节自己反应方式最重要的动力,因为这关乎生存。

于是他们将我们对情绪的分别对待慢慢内化,当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抑制,逃避,藏着,憋着,然后慢慢从一个活在当下,自在表达情绪的小灵魂,长成无法坦然感受和表达情绪的成人,就像Lori的诊所里接待的那些人。

“当夏洛特的故事讲到最后的时候,她在抽泣,这对于她是很少见的。夏洛特常常背离自己的真正的情绪,她的脸是一张面具,她说的话,总在转移话题。她并不是在掩盖情绪,而是她自己已经无法触碰到情绪了。

有一个词是用来描述这样的情绪失明,述情障碍 (alexithymia)。她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也不会用语言来表达…有时候人们无法辨析他们的感受,因为当它们是孩子的时候,他们就一直在被教着远离自己的感受。

孩子说‘我生气’,大人说 :‘真的么?就为这么点事儿?你太敏感了。’

孩子说:‘我伤心’。大人说 :‘不要伤心,看,一个气球。’

孩子说 :‘我害怕’。大人说:‘没什么好害怕的,别当胆小鬼’ 。”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