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历史比较悠久,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汉代时属沓氏县,东晋时名“马石津”,隋唐时谓“都里镇”,元代时称“狮子口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两将军率军队从山东蓬莱乘船跨海在此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遂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一直沿用至今。1880年,清政府在此兴办北洋水师,建军港、修炮台、筑船坞、扎营盘,旅顺口成为军事要塞,旅顺军港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五大军港之一。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旅顺作为主战场,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旅顺曾被沙俄强占7年,遭日本奴役40年,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中饱经沧桑,素有“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之说。
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旅顺,直至1955年5月24日撤出旅顺回国。1945年11月25日,旅顺市政府成立;1950年成立旅大市后,旅顺市为旅大市辖市;1981年改为大连市,旅顺口成为其辖区之一。1996年7月1日,旅顺实现局部对外开放。2009年11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旅顺正式全面对外开放,旅顺历史性地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开启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时代之门。
胜利塔
旅顺胜利塔位于旅顺口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是苏军撤离旅顺之前,为纪念苏军战胜日期帝国主义而建。1955年3月下旬开工,同年9月3日落成。塔高45米,占地1.5万平方米,塔为花岗岩磨光而成。基座为五角形,五面各有二层台阶,在第二层台阶上立有五根六角柱,十根八角柱构成塔的基柱,基柱与塔身底部构成塔廊,中心为五角形的塔身。塔身内部180级台阶,可以攀登到两屋平台上。塔尖铜制镀金,高5米,最尖端有一颗红五角星,周围有镀金的穗饰。塔身下部,镌刻塔铭。塔的四周是修剪整齐的松柏和花坛。
中苏友谊塔
列宁街旅顺博物馆北门前广场,是为了纪念苏联红军驻旅顺口部队和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而建的。该塔的建设始于1955年2月23日,当时举行了奠基典礼,周恩来总理亲自为该塔奠基题词。1955年10月正式动工兴建,1956年10月11日竣工,并在1957年2月14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中苏友谊塔的设计象征着中苏两国人民在反击法西斯的战争中所结成的深厚友谊,塔高22.2米,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用花岗岩砌筑,呈正方形,长、宽各22米,为双重月台,周围绕以石栏杆,四面设有阶梯。塔身、塔额以及栏杆均以雪花石精雕而成。塔身矗立于方形基座上,基座四面刻有天安门和克里姆林宫、鞍钢炼钢高炉、旅顺口风光以及表现农业丰收场景的浮雕。塔身为十二边形,塔身下部雕有高1.2米的象征中苏友谊的群像。塔顶为雪花石雕刻的盛开莲花,顶端镶嵌中苏友谊徽。1961年3月4日,中苏友谊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铁山灯塔
大连市旅顺口区老铁山岬角素有“京津门户,黄渤海咽喉”之称,黄海、渤海的浪潮从海角两边涌来,不同颜色的海水在这里交汇成一条美丽的分界线,形成了“一山担双海”的独特景观。
每当夜幕降临,两道旋转的黄色光束就会划破黄渤海交界处的天空,为进出渤海海峡及其附近海域的船只照亮航程。这光束来自于一座拥有130年历史的神秘灯塔,它就是世界著名历史文物灯塔——老铁山灯塔。老铁山灯塔,位于老铁山西南岬角的坡地上,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海拔100多米,为进出渤海海峡的船舶导航,老铁山灯塔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开工建造,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投入使用。
老铁山灯塔为圆形平台式钢制结构,塔高14.2米,外径6米,灯塔采用优质石料和水泥筑就,光源采用油灯(后改用电灯),转动部分采用机械传动。老铁山灯塔是中国8座“世界历史文物灯塔”之一。 “塔观双海”是大连新八景之一,“塔”即百年灯塔——老铁山灯塔,“双海”指黄、渤两海。
旅顺火车站
旅顺火车站位于旅顺白玉山景区西部,龙河入海口汇合处,俄罗斯风格木质建筑。草帽形椭圆尖顶,精巧的细部雕饰饱含异国风韵,俄罗斯风格的白墙、绿窗,造型别致,它是东北铁路沿线保存得最完整的欧式建筑之一。现仍使用。站内有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欧式站台,1898年,沙俄强租旅大,着手扩建军港,铺设铁路。旅顺火车站是沙皇俄国侵占旅顺时期修筑的南满铁路支线的终点站,1903年7月14日投入运营,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铁路运输中断,1905年恢复通车。1907年旅顺线由窄轨改为标准轨。日本投降后,苏军接管了车站,实行中苏联营,直到1952年12月,中国政府才正式接管了该车站。
来大连旅游,许多人都不会错过旅顺这个极有历史的城市,而旅顺火车站也往往是打卡的第一站。一个多世纪以前,旅顺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港,
旅顺火车站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在2017年入选了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现在的火车站基本保持了当初建成的样子,后期假设的指示标牌,介绍牌都和原本风格统一,颜色上也协调单配,丝毫不突兀。木制的车站,柱子上的黑漆已经有些脱落斑驳,无论护板还是门窗,都刻上了风雨的痕迹,显出沧桑的模样,也正因为如此,才格外有怀旧感。
龙王塘
旅顺龙王塘的由来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它不仅与地理位置和历史紧密相关,还融入了民间传说和文化的元素。龙王塘位于旅顺南路旁,著名的龙王塘樱花园和横山寺就在此地。龙王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属于辽东郡。在冷兵器时代,这里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洗礼。到了近代,龙王塘再次成为重要的军事地点。
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在当地,有一个关于龙王塘的传说,讲述了大旱之年人们祈求降雨的故事。传说中,老龙王的三太子因不满自己的降雨任务而引发了洪水,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为了解救村民,老龙王派遣二太子夫妇前来筑起大坝,挡住了洪水,从而使得这一带年年风调雨顺。为了纪念二太子的恩德,人们修建了龙王庙并塑了金身,长年香火不断。
如今,龙王塘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它的美丽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其成为当地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白玉山塔
白玉山塔是日军于旅顺口留下的侵华建筑之一,是见证日本侵略者殖民中国东北罪证的重要物证。该塔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白玉山顶,塔高66.8米,塔内有螺旋形阶梯273级,塔尖为弹头形状,建造目的为纪念日俄战争中日军的“亡灵”,以炫耀“战功”,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和对华殖民活动。始建于1907年6月,1909年11月竣工。1945年旅顺口解放后称为“白玉塔”,1952年,“纳骨祠”拆除,1985年,白玉塔作为“日俄战争遗址和帝国主义侵华物证”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依山更名“白玉山塔”。
旅顺军港
旅顺军港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始建于清代,其实早在明代旅顺就设有水师营,由此出海巡哨。随着帝国主义不断侵入黄渤沿海,为加强旅顺口海上防务,从1880年至1890年10年间,清政府命北洋大臣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经营旅顺港,在旅顺征民大扩航道,疏浚港湾、填海、筑炮台、建港池,使旅顺口成为当时世界闻名的军事要塞,并为五大军港之一。1894年以后的几十年由日俄分别侵占,1955年4月15日,中苏举行旅顺军港交接仪式,从4月16日起旅顺军港的防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掌管。现做为北海舰队的一处训练基地。港口门开向东南,东侧是雄伟的黄金山,西侧是老虎尾半岛,西南是巍峨的老铁山,周围环守旅顺港,天然形胜被誉为“天下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