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过去十年,站在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大大小小的机会。而往前看,似乎却一片迷茫。
本文以一个深度参与者的身份,用寥寥几千字,试图还原区块链游戏在过去半年的发展,并探讨区块链给游戏带来的价值,给开发者的挑战,以及最终回归游戏的本质。
本质上,我的认知不够,认知的门槛我理解为两层:1.认知的意愿 2.认知的过程
对于聪明的人来说,形成认知的意愿往往阻碍重重,尤其是碰到了破坏性创新的事物,会本能地在建立认知之前进行批判。阻碍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优秀,比常人要更深刻的理解现有事物的逻辑和本质,另一方面来自于自信,对于并不擅长的领域可以用方法论,快速地推敲出一套大部分时候正确的逻辑,久而久之所建立起的自我肯定。
所以,13年初在Wilbur的一次晚餐,我跟同系的小伙伴们提到了比特币的概念,面临这种挑战央行及货币体系的存在,我们一群即将去知名华尔街投行、对冲基金打工的斯坦福金融数学毕业生,分分钟对这个看起来“痴心妄想”的想法判了“死刑”。至于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本身,我们没有人关心,更不用提去认知它是什么。
在如今这个碎片信息泛滥、媒体二手资讯横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嘈杂的信息”可以轻松的融合成自己的“观点”,这加重了认知意愿的阻碍。
“听说比特币挖矿的电力消耗超过了XXX个国家”
“ICO大部分都是空气币,这些币都是炒起来的”
说的都没错。
我最近见了不少非常优秀的人,很多仍然把类似上述表面上的“媒体热点”当做对于区块链的全部观点,而因此没有意愿去“真正地认知”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对于聪明的人来说,一旦克服了认知意愿这道难关,认知的过程往往是顺利和轻松的,同时充满了惊喜和意外。
对我来说,过去3年的创业虽没有给我带来物质上的丰厚回报,公司管理、人际关系、从0到1落地等等这些技能,也不过只是相比普通打工成长更快而已,但最重要的也是最幸运的是建立了一个空杯心态和一套自我认知的方法论。
下面,我想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简述一下区块链游戏的机会。区块链游戏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很多人,包括专业的游戏媒体和游戏公司对于区块链+游戏有以下观点:
底层生态不明朗,大量游戏公链侧链在路上,标准尚未统一;
性能太差,以太坊只有不到20的tps,任何交互都需要交易费;
目前看到的区块链游戏都不算游戏,机制简单,生命周期短;
通证经济设计是新的人才需求,懂区块链又懂游戏的人少;
2018年2-3月
熊市里火爆的“金融”游戏
币市从一月底开始进入熊市,持币人无法通过炒币获取收益,这间接地促成了这段时间内两类游戏的走红。整个春节前后,以平均每天5个游戏DApp出来的节奏,呈现出井喷的迹象,那段时间每天我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和试玩新游戏。
欢乐四选一,这款游戏亲们可以试试。
区块链能给游戏带来什么价值?
游戏资产的所有权和流通性
在区块链上,玩家可以拥有游戏内的资产,而这些资产则有更广泛意义上的流通性。传统游戏中的积分、道具、武器、角色往往全部归开发商所有,也因此中心化的开发商有更大的权力对这些资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甚至随意处置。游戏内的这些资产往往也只能局限于这一个游戏内部进行流通,出了游戏之外,似乎毫无复用的价值,也从技术层面很难被再次赋予应用场景。
在区块链逻辑下,一旦游戏内的资产上链,这些积分、道具、武器、角色完全可以归属到玩家的区块链地址下面,玩家对于这个地址以及其下面的资产拥有所有权。那么我们可以设想若干个应用场景:
1. 资产随时随地交易:大量的游戏是不具备道具交易功能的,当然这么设计很多时候的初衷是为了避免游戏内经济机制的混乱、延长用户游戏时间、增加开发商的收入。假设以上并不是开发者所担心的问题,那么“道具上链+移动钱包”可以实现两个用户随时随地在线上线下交易。你跟好友在吃饭时聊到最近的一个PC端游戏,打开手机钱包,看看彼此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完成一笔交易的体验就像一次微信扫码支付一样简单,晚上回到家,打开PC登录游戏,交易完成的道具早已躺在了你的装备栏里。
更加开放一点,交易不一定局限于一个游戏,我可以拿游戏A中的一把绝世好剑去换取游戏B中一把屠龙刀,只要我们对交换物品的价值达成共识。交易不一定局限于单个物品,甚至将来提供账户打包,将一个游戏的所有资产打包成一个Token,一次性交易给另一个玩家,再解包这个Token成具体的游戏资产。
2. 游戏资产复用:资产上链后因为挂在每一个玩家的地址下,对于开发商来说可以轻松的复用其他游戏的资产进行二次改造或者实现跨游戏复用。有一个游戏叫CryptoCuddles,基于加密猫的猫咪战斗游戏,玩家用自己的以太坊地址登录,游戏就会自动获取到该地址下所有的加密猫咪,角色来自于加密猫,只有战斗逻辑来自于CryptoCuddles本身。
对同一个生态或IP下的游戏来说,资产复用是最容易的,比如你拥有了《精灵宝可梦》中的若干个角色,在下一款同IP的游戏下,开发商可以天然的允许玩家导入之前拥有的角色资产。
对于跨IP跨游戏类型的场景下,资产复用需要经过复杂的设计以及开发商的协作,比如你在《我的世界》中搭建的城市,是否可以在一个类似于魔兽世界的游戏中出现?是否可以在一个开放世界开放星球的游戏中直接导入?
3. 新的用户获取方式:传统游戏下,新的游戏往往需要重新获取用户,或者用老游戏给新游戏导流。区块链可以打破这种方式,降低获客成本,比如上述的CryptoCuddles,所有加密猫的用户都是潜在可以直接转换过来的游戏玩家。如果直接复用资产涉及到IP问题,开发商也可以这样设计,只要在加密猫拥有猫咪的用户,可以直接在这个游戏中直接获取一定的奖励,可以是角色、宝箱、道具等等,验证方式只需要用地址登录读取一下链上数据即可。
这样一来,一款新游戏上线完全可以借用现有爆款游戏的用户引流,这个玩法其实不就是分叉币发糖果、新代币空投的套路么?利用ETH或者EOS这类持币人数最大的币种,给持币人1:1空投自己的代币,从而非常低成本获取用户。
游戏开发商与玩家之间的关系
在大部分时候,游戏玩家和开发商往往是站在对立面的,一方想寻找游戏的不平衡性赚取游戏中的声望和获得游戏中的快感,另一方则通过修改游戏机制调整参数不停一遍又一遍洗用户,榨取用户的价值。
而区块链则改变了生产关系,在游戏中,开发商与玩家的关系将发生本质的改变。传统游戏运行在中心化服务器上,开发商指定规则,玩家尝试突破规则。如果游戏运行在多个节点上,而部分节点由玩家运行并给与一定激励,那会怎么样?
开发商跟游戏玩家有可能形成一个社区,一个共识。当部分节点交付给游戏中的KOL时,游戏厂商的部分利益将跟游戏社区的利益高度一致,忠实玩家会自发地去维护游戏的平衡性,帮助开发商获取用户,延长游戏的生命周期,共建整个社区。
各位爱玩游戏的读者是否有过自己喜欢的游戏被关闭服务器,停止运营的经历?我相信很多人会有,对我来说,是十多年前曾经亚联代理的《百战天虫Online》,后来停止运营有游戏本身的原因,也有代理商运营策略的失败,这里就不展开深究了。这个游戏曾聚集了无数的死忠粉,玩家自建了战队、论坛,KOL录制MV、组织线下比赛,到今天为止,在几个核心QQ群里,大家还对十几年前的停运耿耿于怀。
游戏机制的相对透明
这点不难理解,当游戏的核心机制上链之后,玩家们可以查看过去只隐藏在中心化服务器中的游戏规则,这给开发商和玩家之间建立了更强的信任纽带。
注:在技术上智能合约并非“不可修改”,部分游戏规则可以参数化,提供给用户查看参数的方式,通过多个合约互动,主合约用来存储数据和调用自合约,多个子合约写游戏核心规则机制。若机制需要更新时,核心数据放在主合约不需要迁移,只需要更改自合约地址即可,这样迁移成本较低。
在游戏机制透明的逻辑下,玩家可以清楚的知道并相信某个宝箱的开宝概率,某个稀有武器是不是真正稀有,开发商所承诺的是否真正兑现。在传统游戏源代码黑箱的情况下,这些完全可以由游戏运营方随意调节。"全服绝世橙武"可能在游戏下一个版本中跌下神坛人手一把,这种情况在传统游戏中再常见不过了。但在区块链游戏的世界中,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公平公正的机制,和由社区达成共识的游戏更新,给玩家带来的是更纯粹的体验。
回归游戏的本质
现代游戏的载体和技术经历了几十年,但游戏的本质始终没有变,我认为就是两个字:好玩。
就比如最近出现的欢乐四选一,这款区块链游戏,真的是好玩!
上文花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了区块链能给游戏带来什么价值,但即便你做了一款游戏这些价值全部实现了,它不好玩,那玩家也不会买单,更不用提社区的共识和游戏资产的价值。依旧会有很多声音会说区块链的基础设施太差,没法做出好玩的游戏,这点我不敢苟同,在2G手机网络时代有好玩的游戏,在Win95时代有好玩的游戏,在GameBoy掌机时代业余好玩的游戏,甚至很多放到现在,我们依旧玩得乐此不疲。好玩体现在游戏的灵魂里,还不是外壳包装上。
除了以太坊上的那些游戏类DApp,在眼前有Cocos和白鹭引擎进军区块链,有Loom侧链的解决方案,有Enjin+Unity的道具上链,有大量游戏公链在紧锣密鼓的开发,有游戏小作坊快速开发试错,有游戏大厂在水下默默憋大招。不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欢乐四选一。
币圈的速度渗透到了区块链的各个垂直行业,第一个真正的Killer DApp我相信会在一年内出现。我们拭目以待。
本人大部分篇幅都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