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黏血症是由于血液中脂质过高,造成血液黏稠、血流缓慢,易诱发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近年来医学普遍关注的一种病理综合症。通俗地讲,就是血液过度黏稠了。
由于血液流速减慢,血液中脂质便沉积在血管内壁,造成各种器官(尤其是大脑)的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肌缺血、脑血栓、肢体血管栓塞等严重后果。一般老年人经常出现头晕、困倦、记忆力减退等现象,总认为是走向衰老的必然,其实,这正预示着高黏血症的到来。据统计,目前我国生活在城市中的老年人(60岁以上),至少有30%以上患有高黏滞血症。
高黏血症早期信号
由于多数病人的自觉症状不明显,加之用于检查血液黏稠度的流变学项目并未普及于通常的体检中,所以关注高黏血症早期表现中的蛛丝马迹就显得十分重要。
1、晨起头晕,而晚上清醒:表现为起床后晕乎,早饭后开始清醒,晚餐后精神状态最好。
2、午餐后犯困:一般人午餐后也有困倦感觉,但可以忍耐,而高黏血症者,餐后必须睡一会儿,否则整个下午无精打采。
3、蹲着干活气短:这是由于下蹲时,流向心、脑的血液减少,加之血液黏稠,使肺、脑等器官缺血,导致呼吸困难。
4、阵发性视力模糊:高黏血症者,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视神经,致使视神经和视网膜出现暂时缺血,这种所谓一过性视力模糊,常在扭转颈部时发生。
5、体检验血时,出现针尖阻塞和血液很快凝集在针管中。对于中老年人,以上五种症状只要出现三种,就要引起注意,应及时去医院做血液流变检查。
怎样防治高粘血症
1、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些抗凝、降低血液粘度的药物,常用的有益心酮、藻酸双酯钠、肠溶阿司匹林、茶色素、链激酶、蝮蛇抗栓酶等;也可选用一些活血化淤药物如复方丹参片、当归片、绞股蓝、川芎、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2、血液稀释疗法:即将血液抽出,分离红细胞,再回输血浆和相应的体液,使血容量稳定,从而改变血液粘稠度,使血细胞比容下降,改善微循环,使组织缺氧情况得到好转。
3、高电位疗法:高电位疗法是由于人体处于高压交流场中,补充人体的阴离子,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使机体的内环境保持和恢复“恒常状态”,提高“自然自愈力”。同时将血液中的垃圾毒素排出体外,降低血脂,加速血液流动,从而降低血黏度。
4、饮食预防:
①多饮水,每天最好不少于2000毫升。
②食用能稀释血液的食物:这些食物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山楂、黑木耳、大蒜、洋葱、青葱、柿子椒、香菇、草莓、菠萝、柠檬等;具类似阿司匹林作用的抗凝食物有山楂、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具调脂作用的有山楂、螺旋藻、芹菜、胡萝卜、魔芋、紫菜、海带、马齿苋、核桃、玉米、芝麻、苹果、猕猴桃等。
③合理的饮食搭配:少食动物内脏及动物脂肪,少吃油炸食物,晚餐不宜多食荤腥厚味食物,少食甜食。平时宜吃清淡的食物,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
④多食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多食大豆及豆制品、禽蛋、鱼类。有利于改善血液粘稠度,是血栓不易形成。
⑤多食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维生素C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蔬菜中的纤维在肠道能阻止胆固醇的吸收可降低血液粘稠度。
5、其他注意事项:
①坚持锻炼身体: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打羽毛球、爬山、游泳等,可促进血液循环。
②禁烟:影响血液循环,减少血流量,降低血流速度,可导致不良结局。
③定期体检:50岁以上的人应该做血液流变学检查和血小板聚集试验。根据检查结果,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可动态观察血粘度指标,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