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二、光是什么?
王俭 2019-04-22

二、光是什么?

(1)隐藏在理想与完美背后的谬误

麦克斯韦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电磁场理论与其方程式组是多么的完美和简洁,言简意赅,大包大揽,一统电磁领域,居功至伟。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知识,本人这里完全引用网络百科知识来进行描述:“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变化的磁场可以激发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可以激发涡旋磁场;电场和磁场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激发组成一个统一的电磁场。麦克斯韦进一步将电场和磁场的所有规律综合起来,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体系。”“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基础的电学和磁学的经验定律包括:静电学的库仑定律,涉及磁性的定律,关于电流的磁性的安培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把这四个定律予以综合,导出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预言:“变化的电磁场会制造出一种与海洋波十分类似的——电磁波,”“光速就是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麦克斯韦方程是由以下四个方程式共同组成的:

方程式①:高斯定律。“它说明在时变的条件下,从任意一个闭合曲面出来的D的净通量,应等于该闭曲面所包围的体积内全部自由电荷之总和。”“该定律描述电场与空间中电荷分布的关系。电场线开始于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计算穿过某给定闭曲面的电场线数量,即其电通量,可以得知包含在这闭曲面内的总电荷。更详细地说,这定律描述穿过任意闭曲面的电通量与这闭曲面内的电荷之间的关系。”

方程式②:磁通连续性定理。“它说明对于任意一个闭合曲面,有多少磁通进入曲面就有同样数量的磁通离开。即B线是既无始端又无终端的;同时也说明并不存在与电荷相对应的磁荷。”“该定律表明,磁单极子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没有孤立磁荷,磁场线没有初始点,也没有终止点。磁场线会形成循环或延伸至无穷远。换句话说,进入任何区域的磁场线,必需从那区域离开。以术语来说,通过任意闭曲面的磁通量等于零,或者,磁场是一个无源场。”

方程式③:法拉第感应定律。“它说明电场强度E沿任意闭合曲线的线积分等于穿过由该曲线所限定面积的磁通对时间的变化率的负值。这里提到的闭合曲线,并不一定要由导体构成,它可以是介质回路,甚至只是任意一个闭合轮廓。”“该定律描述时变磁场怎样感应出电场。电磁感应是制造许多发电机的理论基础。例如,一块旋转的条形磁铁会产生时变磁场,这又接下来会生成电场,使得邻近的闭合电路因而感应出电流。”

方程式④:麦克斯韦-安培定律。“其含义是:磁场强度H沿任意闭合曲线的线积分,等于穿过此曲线限定面积的全电流。等号右边第一项是传导电流.第二项是位移电流。”“该定律阐明,磁场可以用两种方法生成:一种是靠传导电流(原本的安培定律),另一种是靠时变电场,或称位移电流(麦克斯韦修正项)。”

人类总愿意把理想、美好的概念赋予人们向往与自以为是的东西上,例如,知识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真理成果。却完全没有意识到隐藏在理想与美好背后的东西可能就是谬误。麦克斯韦作为生活在完全缺乏电器化的一百五十多年前,没有电磁实践经验,也没有多少电气知识,更没有为自己的理论做过任何实验,一个通过阅读他人的实验报告与学术文章和纯粹凭借着自己苦思冥想的理论思想家与数学家,他的电磁波理论凭什么就一定是毫无瑕疵、千真万确的真理呢?就是因为它的圆满?言简意赅吗?或者是,它预言到了电磁波吗?

今天,本人要在这里告诉大家:数学、艺术甚至哲学都可以诞生出纯粹的天才,但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科学却不会产生那种通过纯粹的思想博弈而获得成功的专业天才。因为,它们不是数学,只需要数学证明和纯粹的逻辑推理;它们也不是概念的归纳和综合,纯粹的文字游戏。它们是实践科学,除了思想演绎,它更需要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发现、辨误和证明,从而能够正确地解释、设计和预测实践。爱因斯坦与麦克斯韦并不是物理科学家与实践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基础实验与基本事实的依据,他所谓的思想实验,内容是狭隘的,结论也是错误的;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波的速度就是光速”观点和电磁场理论及其方程式就是他对他人实验报告与学术文章的想当然和数学公式的胡拼乱凑,并没有专门的机理与实验支持。他们的科学认知观也是存在严重问题的。

现有的磁知识表明,磁场是一个具有对称双性(无起点终点)的磁力势场,就是恒力磁源,它的磁力线可以抵达远。它可以因为磁路导体而短路屏蔽,封闭磁场。在电磁关系中,与磁场相对应的电场应该是具有电动势的电源,而不是那个静电荷的库仑静电场。这个具有电动势的电源同样也是一个具有对称双性(无起点终点)的电势场,它是恒压电,它内部需要电力支撑,维持恒压,它的电场势力范围是由电压承受能力的分布所决定“电场线可以到达无穷远”是错误的概念,库伦静电场并不是无限的电力场,作用十分有限,作用范围完全由电压承受分布状况所决定。电场是电压场,就是电场两极之间的电位分布场。它可以在电路导体帮助下而延伸到很远。虽然我们也可以做出恒流电源,但是,它还是在有限电压值以内实现的,所以它并不是真正的恒流源,也不能作用到无限远。电源的电能因电压势击穿而放电,两极沟通而形成导电回路;正负电能因相邻而相吸,又因绝缘而电极对峙,形成电能驻留的蓄电电容效应。静电场只是静态电位分布场,它并不是电动势场。静电场只有产生电动力,而产生作用力的电流时,它才有意义,否则,它就是无意义。一个电荷可以因为背景环境而带有极高的电位,能量却极其微小,当它离开背景,或者背景改变时,它的高电位也就随之丧失。具有能量输出的电场是电源,电源输出能量时必须有正负极同时施能形成回路,和磁铁两极吸力一样。麦克斯韦方程式④所增加的麦克斯韦修正项属于画蛇添足,它并不存在。电磁之间的关系是变化的磁场磁力可以激发涡旋电流生成电源,而涡旋的电流产生磁力成为磁场。静电场与电场理论无关,麦克斯韦方程式①也是无价值意义的表述。

作为没有电磁实践经验与知识的纯粹理论思想与数学家,麦克斯韦并不知道电磁屏蔽是什么概念,也不知道由于没有公共基准电位,更没有电流回路,电路中的任何信号单靠电场是传播不出去的。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在一个磁屏蔽的电路系统内部产生的任何一个电流运动,外界是感受不到的。对于外界来说这个系统都是稳定、没有变化的;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电路中产生的任何一个电路节点电位的变化,外界是不知晓的。对于外界空间来说,整个电路系统就是空间电场电位的一个点。无线电通信传感原理就是电磁场的感应耦合,与纯静电场电位的感应无关。电磁相互转换的现象就决定了电磁作用机理远比书本理论描述要复杂,并不是几个数学公式模型就能表达的。合理实用的电磁理论应该是电磁基本原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更多的是实践经验之谈。

此波非彼波我们知道水波是机械波的一种。麦克斯韦借助水波(海洋波)的概念而提出了电磁波的概念。但是,真正的电磁波和机械波的性质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个机械波的产生,它需要有振源、传播的中介物质和中介物质具有的应变力,三者缺一不可。机械波的工作机理是这样的:振源产生振动,从而推动身边的中介物质向波峰方向运动,而后中介物质自身的应变力又迫使中介物质回返荡过原点冲向另一波峰,然后再回返重复;而这个中介物质的振荡又带动着下一个中介物质的振荡了起来。就是这样,振源推动振源身边内层中介物质产生振荡,而内层中介物质又带动次层中介物质振荡,次层中介物质再带动下次层振荡,一层一层地由内向外扩散振荡下去。例如,空气传播声音,这是气压形成了空气气体的束缚力即应变力,它才能产生声波,传播声音;水波,则是水的重力、压力和表面张力组成了水的合成应变力,水才能产生水波。如果只有中介物质而没有中介应变力的话,它也形成不了波。例如,在雪地上就产生不了水波;在太空飞船里,如果舱门和舱窗突然开起,这时候,舱中的任何振动都是在加快舱中空气向舱外扩散出去,而不是有效地产生声波。由于机械波是一个中介推动另一个中介而形成的波和波的传播扩散,不同的中介物质及其应变力,产生波的振荡大小也是不同的。机械波传播的范围与强度完全是由所响应的中介物质及其应变力所决定的。它既可以像水波一样舒缓整齐,也可以像绳波那样迅速衰减,也可以像“多米诺骨牌”“四两拨千斤”那样,由声音产生共振而引发雪崩那样急速放大而剧烈呈现。机械波是因为没有了新的中介物质响应而结束传播。所以,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电磁波形成的原理和机械波完全不同。机械波是振动方式的感染传播,电磁波则是波动能量的空间覆盖广机械波是振动方式的传染,需要接触被染的中介物;它振动源和响应的中介物以及中介物所具有的应变力所构成,缺一不可。电磁波是能量的广播,它不需要中介,所以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准确地说,电磁波并不是波而是磁极按照一定频率规律变化的一个谐振磁场。它的能量传播强度虽然是近远弱的分布,但是,它不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关系,而且它还可以在没有被导磁吸收屏蔽情况下传播到无限远处

电磁波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首先做一个电流振荡电路,再制作一个有利于电磁波发射具有电感效应的天线,天线是一个能够把交变磁场的势能分布得很远距离的磁场两极发射体;然后把振荡电路产生交变的电流引到天线上去,根据电生磁的原理,这样就通过天线向外发射了一连串的电磁波。发射天线就是具有电磁感应的电感,交变电流流经天线产生交变磁场,磁场磁力线向磁场空间辐射交变的磁能。电磁波的本质就是磁场两极按照一定频率规律谐振的连续交变的磁场。电磁波是波动能量的广播,通过空间直接作用于电磁感应物。传播电磁波不需要的中介物质,也就不需要中介的应变力。所以,它能够穿过真空在地球与太空飞船之间实现发射接收。

机械波是通过中介传播的,在中介物质之间进行中继传递,中继传递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机械波是有传播速度的。而电磁波从电磁发射源直接作用到接收体的,是不需要中继的,电磁波是在自己电磁场的势力范围内同步感应极化而进行的广播,何来波的传播速度?

我们知道,光是由光源发光体放射出来,在无遮挡的情况下全方位向外直线照射,它使被照射的物体表面显形和起反应;它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自然现象。电磁波是交变的磁场。磁场是具有两个对称极的能量场,而光只有一个极:光源,光是以光源为中心向外全方位放射地直线传播,两个极的电磁波就不可能像光照射那样“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关系来分布光照射强度,电磁波的强度分布应该比光要复杂得多。所以,光不可能是电磁波!

(2)眼见并不为实,让光照亮真相

光是什么?光的照射有没有中介物光子以及速度?这些原来是谁也无法说清和证明的事情,但是,随着麦克韦尔电磁场理论及其方程式的提出与无线电技术的出现,光子、电子与光速似乎就是确凿的事实存在。航空雷达的发明与应用也就成了光速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据。因为雷达发明人以及雷达技术专家一再声称航空雷达就是运用了电磁波的光速运动,解决了远距离的遥感遥测。

那么,航空雷达测距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真的运用了电磁波的光速运动吗?虽然我本人对航空雷达的具体技术不甚了解,但是,本人具有从事航空电台研制工作的经历。在这里,本人借用航空电台与无线电技术对雷达工作原理作一番技术推导分析。

我们知道雷达就是通过天线向天线前方空间发射一定能量的电磁波,处在此方向上的空中物体被此电磁波照射到并反射电磁回波;雷达天线再接收此电磁回波,输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处理后,提取到有关该空中物体至雷达之间的距离、方位、高度和位移速度等信息,从而实现雷达的遥感遥测功能。

雷达的工作方式,一定是采取发、收状态转换的单工方式来进行。也就是先发射一串无线电信号后停止发射,电路再进入天线接收、捕捉并处理无线电信号环节。这是因为在雷达通过天线发射无线电功率信号时,此时,无论是设备内部还是外部接收天线都会受到来自相同频率的强功率信号发射的严重干扰;只有在雷达停止功率发射时,此时雷达所捕捉接收到的信号才是外部有效的反射信号。雷达只有先捕捉到目标反射的无线电信号,才能进行测距。

现在,我们假设电磁波即无线电信号是雷达以光速发射到目标物,再从目标物反射回到雷达是成立的话。电磁波无线电信号的速度大约为每秒三十万公里,一毫秒的行程是三百公里,五毫秒的行程是一千五百公里。由于受到元器件工作反应时间的限制,雷达发射工作时间和开关切换时间都是不可能小于毫秒级的(本人估计发射时间应该是百毫秒级)。假设开关切换时间是一毫秒,从发射转入接收状态。那么,在进入接收状态的开始,一百五十公里以内的目标反射信号就早已消失了,这样雷达就无法对一百五十公里以内的目标物通过捕捉反射电磁波进行测距。再联想到雷达技术应用的初期是电子管时代,那个时候的无线电电路开关要么是机械触点开关,要么就是闸流电子管,而闸流电子管的控制极电压切换也应该是机械触点切换。现在的机械开关切换时间都应该在几十毫秒以上。这样的技术真相就决定了那个时候的雷达测距工作原理不可能是通过捕捉电磁波以光速发射到目标,再从目标反射回来的时间来实现的。十毫秒的电磁波从发射到返回的路程是三千公里,一百毫秒的电磁波从发射到返回的路程是三万公里!所以,雷达的测距原理绝不是通过检测电磁波的路程时间实现的。也就是说,雷达技术并不能证明电磁波是一种类似水波的波,以及光速的存在。

以上综述,我们知道了雷达并不是依靠捕捉到电磁波行走的时间来进行测距的。那么,雷达又是靠什么来实现测距的呢?我们知道,任何自由运动,不论是机械运动还是电气运动,都存在一个起始的阈值反应与结束的惯性拖尾现象。电磁谐振也是一样,雷达通过天线发射一定能量的电磁波谐振磁场,远处的飞机被这个交变的电磁场所笼罩,一些飞机表面部位因受到磁场激发而产生交变的涡旋电流并随着这个磁场而谐振起来,而谐振的涡旋电流又生成一个新的小磁场。当雷达发射的谐振磁场消失以后,飞机表面上谐振起来的电磁环路因为谐振惯性而继续震荡并慢慢地平复下来。这就是电磁自由谐振的惯性拖尾现象。电磁自由谐振的惯性时间是电磁环路的电磁谐振强度相关,而飞机上的这个电磁谐振强度是与飞机所处在电磁场的位置有关,离雷达距离越近,电磁谐振强度越强,电磁谐振惯性拖尾时间就越长;反之,就越弱,越短。就这样,雷达根据接收到飞机因无线电激发而产生电磁谐振回馈来的电磁信号大小长短来判断飞机的远近,实现了雷达测距的功能。而且,这也是符合产品逐渐成熟的技术进步发展规律,因为只有产品的灵敏度与产品输出的精度量程成正比,产品技术性能才有提升的空间;只有依靠检测电磁辐射感应的强度(而不是掐秒表式的感应信号有无)来反映产品的测距性能这样的工作原理和技术,产品才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眼见并不为实。雷达能够捕捉到以光速行走的电磁波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在经过本人以上对其技术细节的分析后,就可以发现原来事实真相并非如此。航空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发射电磁谐振波而激励目标物产生自由谐振,通过检测自由谐振的强弱来实现雷达探测目的的,而不是检测电磁波光速运动的时间来实现的。

科学界除了雷达能直接证明光速的存在以外,还有一些科学家设计了以下几种直接测定光速的实验方法。

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A.H.L.菲索用旋转齿轮法首次在地面实验室中成功地进行了光速测量,最早的结果为C=315000千米/秒。1862年,法国实验物理学家J.B.L.傅科根据D.F.J.阿拉戈的设想用旋转镜法测得光速为C=(298000±500)千米/秒。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A.A.迈克耳孙改进了傅科的实验,测得C=(299796±4)千米/秒,他于1929年在真空中重做了此实验,测得C=299774千米/秒。后来有人用光开关(克尔盒)代替齿轮转动以改进菲佐的实验,其精度比旋转镜法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A.H.L.菲索是第一位用实验方法,测定地面光速的实验者。实验方法大致如下:从半镀银面(半透镜)斜反射后,经高速旋转的齿轮投向反射镜,再沿原路返回,穿过半透镜进入观测者的眼中。如果齿轮转过一齿所需的时间,正好与光往返的时间相等,就可透过半镀银面观测到光,从而根据齿轮的转速计算出光速。其它的实验方法均是大同小异。它们不是旋转齿轮,就是旋转反射镜,能使观测者看到实验光,然后就是根据转速得到反射时间,再根据路径算得光速来。

科学家在十九世纪使用高速稳定旋转的齿轮反射镜来作为光路的门禁通道,进行测定光速的设计,我们可以说它是个巧妙设计。然而,当电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时,此时科学家与工程师再用人眼观察旋转的门禁通光来测定光速的做法,就是在犯一个重大的低水平错误。

人的眼睛是不可靠的。我们可以看到齿轮在不同转速下,它所呈现出的齿轮形状是不同的。它时而是闪变顺转的齿轮,时而是闪变逆转的齿轮,时而是禁止不动的齿轮,时而是无齿无缺的圆轮。其实,这个齿轮一直是以一个方向在旋转。它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是我们的眼睛对不同转速齿轮光影有着不同反应所导致。之所以这个齿轮的光影在发生变化,是因为我们眼睛对光信号的反应时间和频率响应是有差异的。由于眼睛对光有限的响应,我们可以把静止的图画看出活动的图画来;在影院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到活动的人物与景象。我们人的眼睛最大响应频率应该是低于24,因为电影胶片就是每秒24帧。如果低于24帧的话,人们就会发现电影画面在明暗闪烁或画面帧框在上下移动。我们的眼睛对好多那些快速闪现的景象是没有反应的,完全看不见。不只是人的眼睛,其它的传感器与设备也是存在着响应时间和响应频率的限制。这些设备上所标注的灵敏度,元器件所标注的最大响应频率参数就是与光的响应时间和响应频率有关。所以说,用人眼或者仪器观察旋转的门禁通光来测定光速的做法是一个错误的实验。

由于光是由光源为中心以球面全方位地向外直线照射输出光亮的,所以光照射的强度是“与中心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关系。和人的眼睛存在光感响应时间一样,那些光感传感器也存在光感响应时间,这个响应时间是和光照强度直接相关。在离灯泡1米处的光感响应时间肯定要明显快于远离灯泡100米处的光感响应时间,这是因为在100米处的光照强度已经衰减了10000倍!为了能够证明光速是不存在的,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更为简单有效的实验来证实:在同一光源照射下,使远方测试点所接收到的光照强度大于近方测试点,从而产生远方测试点光感的响应时间快于近方测试点的结果。

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光照定理:物质对光照的反应是取决于光照能量的强度,即物质受到光照能量的强度,而不是单纯的时间。

其实,在前言里提到的光量子纠缠超远传输实验,它的成功也间接地证明了光照射是超距的作用,是光能量直接作用到目标作用物上的,不存在速度。

(3)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揭示出光、电、机等作用力的规律

对于人来说,光是如此的熟悉。自从离开母体来到世上,人见到的就是光。人除了睡觉,光也是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可是,光是什么?光有光子和速度吗?

德国天文学家奥尔伯斯在1826年指出:如果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并且在这个无限的宇宙中均匀分布者无数颗发光的恒星,那么夜空就不应该是黑的,相反,应该到处都是明亮的。可事实上人们看到的夜空却是黑暗的。这就是天文学史上著名的“奥尔伯斯佯谬”。这是因为,假定恒星是基本均匀地分布于宇宙空间的,如果以地球为中心、以足够大的R为半径,我们设想在这样大的一个球形空间里,位于这个球形空间中的恒星数目应当与R的立方成正比。按照现有光学理论,每个恒星向地球射来的光亮的强度都应服从距离平方反比定律,光又是通过光子作为媒介而起作用的。所以,光子数与光亮强度等同,故而地球所得到的每个恒星的光亮强度的平均效果是与1/R的平方成正比,1/R的平方和R的立方相乘,这样,来自这个球形空间内的恒星光的总强度则就应该与R成正比,地球周边空间里的光子数量就是与R成正比。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地球的夜空在现有理论上应当是无限亮的,而与黑暗夜晚的实际事实不符的“奥尔伯斯佯谬”。

受到“奥尔伯斯佯谬”的启发,我们可以模拟夜晚天空黑暗的现象,做一个让光线横直穿过一个真空黑腔体的实验。本人可以猜想,当在这个黑腔体内充满了雾气的时候,我们通过观察窗可以看到黑腔体内的雾气以及光线横穿的痕迹,甚至还看到腔内体的轮廓;当对这个黑腔体开始抽真空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黑腔体随着雾气越来越少而变得越来越暗,光线的痕迹也由原来的清晰变得越来越缺失。最后,会发现黑腔体成为了黑暗体,光线痕迹完全消失。这是因为真空就类似电路中的最佳电流导体一样,是光线最佳的无损光路通道。电流经过电路中良好导体时是不对导体本身造成什么影响和后遗症的,光线也是在通过真空空间时也几乎不对真空空间产生什么影响和后遗症的,如,不改变真空密度、也不产生热量。对于这样的实验结果,本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到。实验结论就是光线的踪迹与黑腔内的真空度成反向关系:腔体中的光线随着真空度的提高,光线踪迹将逐渐消失。光照定律应该增加一项新的内容:光影只有光照在反光物上才存在,否则,就没有光影。

关于电子的非实物性和电流的非物流性,早已在电气工程实践中被反复证明是正确的基尔霍夫电路定律所揭示出来了,只是人们以前还没有意识到而已。电子的非实物性和电流的非物流性,就是指电源借用并跨越由电导体形成的电力作用通道,直接同时作用于被这个通道连通的各个电器作用体,而在导体身上并没有流淌着什么电子物流。最理想的电导体就是超导体,它是纯导电的通道,电力通过它却对它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为,每个电路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电源和若干个电器、导电体或电气网络串联形成一个电流回路。基尔霍夫电路定律指出,在这个电路中,和电源形成串联回路的各个节点及主干上任何一部位,不论它们的实物与电源的实际距离有多长多远,它们身上通过的电流在时间、时刻上与流量、变量上都是和电源产生的电流完全同步一致,没有任何时间差异。即电流是从电源的正负极两端同时流出流入,没有时间差。那么,如果电子是物质粒子,电流是粒子物流,也不论这个电子流的速度有多么多么的快,只要它是物流还有速度存在的话,它就不可能做到在电源正负两端同时出入。只有电子只是电能的最小基本单位能量,是能量粒子,而不是电能粒子的实物,电流也不是粒子物流;电能是通过电源作用体和电器被作用体及其之间沟通联接的导体,它们一起无时差地同步发力或着力、共同支撑形成电力回路方式作用,这样才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其实,基尔霍夫电路定律就是机械力学中的平衡理论与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路分析中的进一步拓展应用。电路电流回路定律其实就是电力的平衡,也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牛顿力学第三定律的理论应用;而电路电压回路定律就是根据电能守恒定律,由电路电流定律推导出来的结果。所以,能力流的回路作用并不只是电力能回路的规律,机械能回路也是完全符合。世界上任何一个平衡稳定的动力机械设备及其机械运动系统,不也是要有以地基平台与支架系统为机械作用力的发挥提供着刚性支撑作用,而形成了完整机械力流平衡回路的吗?如果地基面的摩擦力是零的话,地基面上的机械设备是无法在水平方向上对地面上目标物稳定地施加作用力的,这是因为地基在水平方向上与它们没有形成力流回路。在一个人对外使力的时候,就如同电源输出,需要两头同时使出大小相同的作用力,再通过力量支撑回路对目标物输出作用力。例如,他要推动一个物体,他的手臂和腿脚或者身体其他部位就要无时差地同时发力。而不是先由他的手臂对这个物体发力,然后通过物体将力传递给大地,再由大地传回给他的腿脚或者身体其他部位,这时候它才使上力。因为,如果没有他的腿脚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提供力量的固定与支撑,他的手臂对外是使不了劲,也发出不了力的。常见的电作用是稳定的。稳定的电作用一定是有一个稳定的电作用回路,被稳定作用的电子元器件必然是有一施加电力与另一支撑电力同时在起作用;非稳定的电作用现象也存在,如物体间的放电电弧和电熔作用,平衡电位差。我们常见的机械作用现象,一般都不是稳定的,而是动态的,如,推动和推弯物体、击碎物体,等等现象,释放应对被施加的机械作用力;稳定的机械作用也有,如夹持物体、支撑和固定物体。稳定的机械作用一定也有一个稳定的机械作用力回路,被稳定作用的物体也必然是有一施加力与一支撑力同时在起作用。

力流如同电流。一个机械设备像电路一样就是一个机械力流回路系统。它有电动机、内燃机或者其它动力机作为机械能回路的动力源,如同电路中的电源。像连接电源的地线需要足够可靠,以保证在电源能够长期稳定输出电力时不产生大的阻力(电阻)而影响输出功率,更不能发生接触不良损坏电路那样;固定动力源的机械架构与地基平台也需要坚实可靠,要有足够的刚性强度来保证动力源能够长期稳定输出而不发生连接松动,更不能发生连接架构断裂的现象。像电路要把各个功能电器都可靠地连接到地线上,在电路工作时,当那些电器一端受到来自电源一极输出电力作用的时候,电器另一端同时通过地线受到来自电源另一极输出提供对称的电力反作用达到平衡一样;机械能回路也要把各个功能部件都牢靠地固定在平台架构上,在设备工作时,当那些部件一端受到来自动力源输出的机械力作用的时候,部件另一端同时通过平台架构受到动力源另一输出所提供对称的反作用力以达到平衡。不论是电力回路还是机械力回路,力流回路中各力的作用点都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最终都无时差地反应到动力源输出两端作用力与被作用力的关系上。在机械力回路中,机械力传动机构与固定机构就如同机械力的导体,固定机构就相当于电路中的地线。和电路导线一样,机械传动轴或机械臂就是机械力回路中传递力流的一个节点,它在力路中的作用和它实际长度无关,不管它是0.01米还是100米,它在传递作用力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时差的延时!

我们发现除了天体星球吸力是不需要吸力导体或通道之外,其它物质能,如机械能、光能、电能的作用方式均需要借用并跨越由导体或空间所形成的通道,直接作用于各个被作用体上的,而对理想的导体或空间不产生任何影响。如光跨越真空,而对其既不会带来热量和增加密度;电力穿过良好导体,而对其既不会带来损伤和改变结构。这也就是在没有产生粒子中介概念之前的人们所说的超距作用方式的工作原理!由于世界上作为物质能导体的东西绝大部分都不是理想的纯粹导体,在实际运用时,或多或少地成为物质能的被作用体在起作用。如,机械传动轴或臂,在使用时多少总会有点磨损和氧化;电气中的导线也多少总会有点发热氧化的现象。

这时可能会有人说,不对。阴极射线显像管(CRT)电子显示不就是真空中电子存在的实证吗?不错。显像管是采用了抽真空的工艺,但是,抽了真空的管内真是真空了吗?由于抽了真空,管内处于负压状态,在负压的作用下,显像管内壁上的高压电极石墨涂层和荧光粉涂层上覆盖的标靶电极铝粉层必然有导电材料逸出漂荡去填充管内真空的内容。这样就出现了此处的真空比非真空的空气要导电的现象,显像管在高电压脉冲作用下形成了瞬间点状导电电流通道,从而实现了激活点亮荧光屏。

世界上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能源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作用方式的能源,一是单极能源,二是双极能源。单极能源是指以能源为中心,单向输出或吸入能量,或者,单向吸引或排斥物质的能源,如,天体星球吸力场、生物场和光源、热源等。双极能源是指需要有输出输入缺一不可的对称能源两极,它们同时作用而形成封闭作用力流的能源,如,电能源、磁能源、生物动力源和其它机械动力源。这两种能源都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双极能源除了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之外,还遵守能源作用力平衡定律。能源作用力平衡定律就是基尔霍夫电路定律的扩展,描述如下:任一由双极能源和导体被作用体串联作用组成的回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节点,它所受其作用力流的矢量和恒等于零,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现在就能解答“光是什么?光有光子和速度吗?”和“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这一类问题了。

本人认为光是一种物质能作用的表现形式,它和电力、磁力、机械力类似,是由光源通过光的通道直接作用照射到目标物上,不存在速度。光不是波,它没有中介物,也没有什么光子!真空是光最佳的光路通道,就像电路中的最佳导体。这些都是物质能作用的规律所决定的,完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光能就像电能一样,电源正负两极通过电路导体同时同力对称地作用于被作用物体上,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而不是路程与速度的关系。

光是由光源发光体放射出来,在无遮挡的情况下全方位向外直线照射,它使被照射的物体表面显形和起反应;它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自然现象。光影只有光照在反光物上才存在,否则,就没有光影。光也是一种物质能力,它和电力、磁力、机械力类似,它是由光源通过光的通道(导体)直接作用照射到目标物上,并不存在速度,没有光速!光不是波,它没有中介物,也没有什么光子颗粒物!真空是光最佳的光路通道,就类似电路中的最佳导体。

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这是因为地球的天空就是宇宙太空,而宇宙太空在天体星球引力作用下几乎都处于高度真空状态。由于光不是以前我们所认识的“以光子为介质而传播”的那样,而是通过光通道直接作用于物体。光在真空中是直接跨过的,没有踪迹,对夜晚的天空没有任何影响。虽然在无遮挡情况下,位于地球这个空间所受到宇宙中恒星的光照在理论上是无穷大。但是,能够直接光照地球那个处于夜晚半球的恒星数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宇宙中星球的遮挡,这时候夜晚能够受到直接光照的恒星就微乎其微了。在晴朗的夜晚,我们抬头仰望天空,看到夜空黑幕,密布大大小小深深浅浅密密麻麻点点星光,几乎没有空白。要知道,我们看到的星光只是没有被遮挡光亮的星球,而那些更多的被遮挡光亮的星球是我们看不到的。夜晚我们所能看到的其他恒星也只是从众多星球缝隙中透出的那些光点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夜晚的天空是黑的原因。所以,夜晚的天空就应该是黑暗的,“奥尔伯斯佯谬”是不存在的。

光为什么存在粒子和波动二重性呢?本人认为,物质是原子的,而光是由发光物发出的,也就是发光物的原子群所发出的。发光物的原子群体性与同一性必然导致光源本身就具备了粒波双重性。这就是导致光能是以这种像物质原子分子一样呈现出基本份量单位的粒子性原因:光能的产生,就是发光物质以原子或分子为光能的基本作用体,再通过发光物质原子群体作用绽放输出光能。而一个原子发光作用体,它是不能够持续不断地绽放能量的,在它一个基本能量绽放完毕以后,它就会处于非绽放状态,需要吸收环境背景中新的能量,以达到它新的能量绽放阈值,然后又开始新的绽放,就这样,周而复始地时续时断地持续下去。这个原子发光体和其它在同一物体上的原子发光体组成了一发光作用群体。由于这个物体上的原子发光体原子都是同物质同性质同状态的,它们绽放发光都需要吸收能量,所以,它们时续时断的发光频率是相同的。在充足能源供应的情况下,发光物体的发光原子作用群体被激活,发光群体将处于稳定的光能绽放状态。由于发光是由发光原子群的一个个原子完成的,此时,光是呈现出粒子状态;同时,每个发光原子时续时断的发光频率是相同的,光又是呈现出波动状态。就这样,光在光起源生成时在微观上就呈现出了粒子和波动的二重性。电能产生与输出时,也应该是呈现出微观上粒子和波动的二重性现象。

光的波动和粒子二重性就是在光产生时就呈现出了波动性和粒子性,就是光源发光体量子化群体作用的必然结果。光子就和电子一样,只是某物质发出和接收光能或电能的不能再小的最基本作用单位能量,是物质能量的粒子,而不是某物质的颗粒实物。因为能量的呈现是不可以无限地细分下去的,而是以基本份量的形式——能量子的多少呈现出来的,这就像物质的原子分子一样只能以整数形式存在。这也是由光和电作用物质的原子与分子量子性所决定的。由于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和作用体,物质原子分子的量子性就决定了能量的量子性。所以,能量不可能存在分数、小数形式的能量,只能是以整数形式存在。从微观上看,同态同物质的原子与分子可能存在大小、强弱个体的差异,量子能也可能存在大小、强弱个体的差异;但是,它们是没有数量级的差异的。相同物质处于不同形态时有不同的原子能量级,而不同物质的原子能量级别可能是差别很大的。

一、凡间的归凡间,天体的归天体

三、必须把相对论埋进有害垃圾堆里去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