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一、凡间的归凡间,天体的归天体
王俭 2019-04-22

一、凡间的归凡间,天体的归天体

(1)上帝让牛顿误入歧途,错识而平凡了真正的造物主

公元十七世纪初,在前辈第谷·布拉赫留下几十年的行星观测资料和编制的星表基础上,开普勒继承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并勇于服从事实,大胆创新,他突破和抛弃了几千年来的天体遵循完美的均匀圆周运动这一权威正统观念,提出了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开普勒三大定律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基石,为胡克、牛顿等人数十年后发现天体吸力定律铺平了道路。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使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得到了明晰概念,它表明行星世界是一个有规律的匀称天体系统。这个天体系统的中心是太阳,行星则受着来自太阳的某种统一力量所支配。

胡克在1674年曾经发表过一篇有关吸天体吸力的论文,提出三条假想:所有天体彼此之间都存在吸引力;如果没有吸引力的作用,天体将在惯性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天体之间距离越近,则吸引力越强。1679年,胡克在写给牛顿的信中又提出,天体吸引力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高处抛体的轨道为椭圆,假设地球有缝,抛体将回到原处,而不是像牛顿所设想的轨道是趋向地心的螺旋线。牛顿没有回信,但采用了胡克的见解。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牛顿用数学方法导出了天体吸引力定律。

牛顿宣称,早在大约20年前,就是在1666年,他就发现了这一定律,并写信告诉了他人。他在发现天体吸力定律之后,就试图用它计算月球的轨道。可惜当时测定的地球半径是错的,牛顿未能获得满意的计算结果,就暂时放弃了这一研究。70年代有了更准确的地球半径数据之后,牛顿又重新研究天体吸力问题,在获得他人的见解之后,他采用了见解并将天体吸力问题普遍化到所有物质上,提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这一成果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给牛顿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据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披露,在牛顿晚年的时候,牛顿曾向他人透露,万有引力的发现是他受到一个苹果的落下而领悟到的。那是在1666年的一个夏天,牛顿为了躲避中世纪欧洲爆发的“黑死病”回到了老家伍尔索普。在一个下午,牛顿坐在庄园里的一颗苹果树下休息,突然看到一个苹果掉落下来,牛顿就想到一个问题:当把球抛向空中时,它为什么不一直向上升去,而总是向下落呢?牛顿捡起苹果,脑海中有一种奇怪的想法,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把苹果拉向地面呢?在苹果的启发下,牛顿推算出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关系。

毫无疑问,牛顿是集大成综合创新和挑战、解决重大难题的科学巨匠大师,他善于和有效吸收前人思想与当代新思想精华,并将其融汇到自己思想理论之中。在力学上,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阐明了动量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提出了光的色散原理;在数学上,他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是,牛顿并不是破迷信反潮流的时代勇士,他不能破除宗教迷信、不敢挑战正统权威,他把科学与宗教混为一谈,他不能像哥白尼、伽利略与开普勒那样,坚持认为实践经验是科学的唯一源泉。

牛顿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认为,上帝在创造出世界万物之后,设定了各种自然规律;上帝先施一推力,过后就不再插手干预,宇宙万物就按“动者恒动”的定律一直运动下去,那些自然规律就来统治这个世界,世界在自然规律的支配下运转着。他说,“重力(吸引力)解释行星的运行,但不能解释谁使行星运行。上帝治理万物,知道一切可做或能做的事。”既然所有自然规律是由造物主上帝所规定的,在上帝面前也应该是物质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所以,牛顿认为吸引力不仅存在于天体行星,而且也存在于普通物质。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就这样提出,一切物体均有重力(即吸引力),而且与其所含的物质之量(即质量)成正比。牛顿是这样描述万有引力大小的:两个球体物质相互间有重量,即相互间有吸引力,假如此物质在其距中心相等处为均匀的,则其一物对于其他物之重量即二者之间的吸引力,与二者中心间距离之平方成反比。显然,牛顿对万有引力的描述是不严谨与不全面的。经过后代科学家的修改完善,现代教科书这样定义万有引力定律:宇宙中每个物体都相互吸引着。它们之间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即两质点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M、m表示质量,r表示距离,G为万有引力常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引力的概念,以及引力大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数学关系并不是由牛顿首次提出。牛顿的特殊贡献是他把宗教平等精神与理念用到科学,提出了万有概念,即宇宙万物不论大小,它们之间均存在引力,从而解决了引力从何而来的当时人们心头之惑。

这位虔诚的基督教徒牛顿,他不知道,世间真正的造物主并不是人造的上帝,而是永恒的天体,就是天体星球。天体星球掠夺太空独霸一方,行天然之轨,施天然之态,造天然之物。人类是地球天然的物质作品,上帝却是人类想象的作品。结果自然是人类想象出来的造物主上帝是虚幻的,不存在的;而造物主天体却是实在的,永恒的。所有物质都属于天体星球,天体星球是物质的主。造物主天体星球怎么能与普通物质的性质等同化呢?

万有引力发表以后,牛顿也获得了巨大的声誉。而这个万有引力,在后来地球上发生的潮汐和天体星球运行等自然现象得到了证实。现代的宇宙航天技术也在万有引力定理指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今天人们也完全接受了万有引力这个概念,并把它视作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基石和科学常识,它赋予了所有物质一个重要物理属性。一百多年后,它也成了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以及后来创立的所谓天体物理学的渊源根基与动力起因。

(2)把吸引力还给天体,它是天体造物的特权

一切似乎都很圆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科学发现越来越多,科技水平日益地提高,人们的科学认知水平也随之不断地提升和开阔。人们发现了地球两极之间始终存在一个稳定的磁力,也发现了电与磁的关系以及电磁力。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人类脚下的地球,它的内部并不是一个结结实实的固体球。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结构构成,其结构如同鸡蛋,地核像蛋黄,地幔像蛋白,地壳像蛋壳。人类就生活在地壳的表面,而地壳下面则是沸腾涌动着的赤热液态熔岩,地壳也是裂成几大壳体板块,最核心部分是地核,地核是占地球16.2%体积和32%质量的物质。这个地核的存在应该是科学家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分析推算出来的。在生活中,我们除了只发现重力(地球吸引力)、电磁力以及气压吸附力的存在之外,并没有发现普通物质因质量的存在而产生的物质质量之间的吸引力。世上也不是质量密度越大的物质体,它内部质体之间的吸引力即结合力就越大。例如,金刚石的质量密度远不如一些金属质量的密度,但是,它的结合力却远大于后者。而和金刚石同质的石墨,它的结合力又是那样的松散软弱。还有,一个固态物体破碎分裂后,我们再也无法通过单纯地拼接缩小碎片与碎片之间的距离,紧贴裂缝来复原;而且,在拼接过程中,不论如何缩小弥合它们之间的缝隙,我们连一丁点儿那个万有引力也感觉不到。我们不禁要问,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真的存在吗?

科学探测表明,月亮、火星等一些天体星球的表面,也是分布着各种山峰峡谷,有熔岩喷发的痕迹。本人不禁在想,既然太阳是一个正在连续不断地核燃沸腾的火球,地球内部有一个不断涌动奔腾着的内核,那么,月球和其它星球的内部是不是也存在着一个不断涌动奔腾着的内核?如果所有天体星球内部都有一个像动力引擎一样的活动内核的话,那么,天体星球之间的吸引力不就是由这个活动的星球内核所产生的,而不是牛顿说的由物质质量所引起的。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是当年胡克提出的“拉住天体运动的吸引力”被牛顿扩大化了,错误地定义成了普遍物质存在的万有引力。

虽然,英国的科学家卡文迪许在1798年宣称,他采用重球之间悬吊哑铃式引力感应杠杆的方式用扭秤装置秤出了两个重金属球的引力,验证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并成功获得了引力常数。按照当时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条件,人们知不知道和能不能够排除这个实验中的电磁作用的影响,而两球之间引力大小的数量级又是那样之小,本人对这个实验深表怀疑。究竟是卡文迪许碰巧测到了这个接近引力常识数的数值,还是他应用了当时天文数据倒推出引力常数而后确定出来的数值?在这个实验中,扭力感应杠杆连接的两个小球,尽管杠杆是木质的,但是它们是刚性连在一起的,严格意义上讲,这两个小球不能算成独立物体。这个实验在设计原理上是存在瑕疵的。今天的科学界竟然还有人设计出用类似的方式来验证两个重球之间引力的存在,以此来证明人们普遍感觉不到的普通物质具有的那个万有引力的存在。

本人认为,重球引力实验所称出来的万有引力,与其说是称出来的,还不如说是为了强证引力的存在而人为设计出来的,或者是人为调整校正出来的,人为创造出来的!因为,一、如果这个实验中的引力传感物体能够在实验重球引力作用下产生扭力的话,那么,这二个实验重球之间就能够直接产生引力,重球之间存在的引力就能拉扯小物体,并使其克服自身重力拉扯漂浮在重球之间;二、如果重球能够产生引力的话,那么,半边重球、方形重物和其它任何体形的重物之间也能够产生引力,就应该吸起克服自身重力的更多更重物件。三、如果一个重物的质点,或者质点附近为空腔,并在这个空腔里靠近重物质点的地方放置物体如小球的话,那么,这个小球与重物之间将产生足以让小球漂浮起来的万有引力。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以上这些现象都是不可能产生的!这个专门为验证万有引力而设计建造的所谓精密实验有可信度吗?所谓的重球引力实验只能是骗术。

只有具备了客观性与普遍的实验才是真正的科学实验,否则就不能算是科学实验,甚至它有可能就是魔术骗术。

按理说,作为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应该是与一些物理学中其它相关定律相互印证和相互支持,彼此之间是互洽的。但是,万有引力却是得不到一个相关定律的印证和支持。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基础设想是认为,一个物质自身的温度下降趋向于绝对零度时,它的动能也应该趋于零。这个时候,它的质量应该还存在,那么,它又如何能够对另外的、特别是活动的物质产生一个万有引力?牛顿自己的力学第三定律指出,力是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一对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如电场力和磁场力的作用方明确,机理也清楚。而那个宇宙中所有物质普遍存在的万有引力,却是原因不明机理不清,在其相互关系上,也不知道谁是主动方,谁是被动方,还是都是主动方?

万有引力的“和距离平方成反比”关系自身也揭示了这个万有引力是只有一个而不是二个作用中心的引力场。正是因为,这个引力场有一个作用中心,它以这个中心为球心,像无数个气球连续不断地从小变大,再变大,直至无穷大那样,全方位球形地向外辐射进行分布作用引力的强度,并对这个引力场中的物体进行实施吸引作用。引力场的每个辐射球形截面的吸引作用力总量是相同的,即在不同半径的球形面上引力的累积总量是相同的。这就是说,随着辐射球形的半径增大,即离开中心距离的增加,引力场的辐射空间即球形截面积也扩大了,而这个球形截面上分布的引力密度即单位面积作用强度也就被增大了的球形面积所稀释摊薄而减弱。所以,某个物体受到的这个引力场吸引力大小就与它所处的辐射球形面相关,就是与这个物体所占据这个球表面积的百分比成正比;而球形表面积又与球的半径平方成正比。这样一来,这个物体受到的引力大小就是与它所在的这个引力场辐射球面的半径平方成反比,即这个物质质心与这个引力场中心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今天的科学研究之所以非常重视科学实验,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新的科学成果,除了要有新的思想理念和自圆其说的学说理路,更还要能够证明这个学说成果成立的确凿事实依据,而这个依据是可以通过任何第三方来验证和认可的。由于现代的科学研究几乎都是在科学尖端前沿的领域中进行的,是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包括一般的专业场所里所能见到的,它必须要在专门的仪器设备和专门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所以,今天尖端前沿的科学研究就必须要有相关的仪器设备和进行必要的实验设计与制作,以及完整的实验过程与实验数据,对新的发现和猜想进行严格缜密的科学验证,并将这些内容形成科学报告论文方式公开发表。而其他相关人员则能根据公开的论文中内容可以去重复进行这些科学实验,并获得相同的结果。必须要指出,尽管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员可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那些从事类似专业研究的科研人员,他们具有类似的成长经历与认知结构,导致了现代科研团队与科学共同体具有小众化与圈子化的特点。所以,现代科学研究的课题与实验,特别是尖端前沿(尤其是天体观测之类)的科学研究与实验是小众化的,可信度与可靠性并不高。现代的科学成果只有在工程量化或应用社会后,才能成为可信的真理。

今天,我们可以采用比那些在实验室(场)里进行的前沿科学研究更为直接,更加可靠的验证方法——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人可经验的公认事实,来对牛顿万有引力的普遍性进行证伪。实验可以这样进行:在一个悬置或顶跨着的较大质量物体上,如飞机、大桥或建筑跨梁等物体,找到它质量的中心点即质点的位置,在这个质点下面朝向地面的部位仔细观察,看看这个大质量物体是否存在有万有引力,这个引力能否吸住尘埃和小物件?如果这个底面还有朝下的凹形孔腔,由于受到这个大质量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这个凹形孔腔内就应该吸满了尘埃和小物件。实验还可以再进一步进行下去:如果这个大质量物体的质点位置为空心的话,例如,我们在一个大型重质球体上钻开一个过球心的通孔,然后再在孔中球心的位置上,即重球质点的位置上放置一个小物体。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如果这两个物质的质心重合,即它们之间的距离等于零,这两个物质之间的引力就等于无穷大;退一步说,就算这两个质心没有完全重合,但是至少我们完全可以让这个引力大于那个小物体的自身重力(地球引力)。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神奇的一幕:小物体悬浮在球体中心孔腔中。同理,在天空中的飞机上,也会出现空中飘物的景观。但是,生活经验与常识都告诉了我们,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的!牛顿的万有引力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充分地证明了牛顿定义的普通物质之间的万有引力根本就不存在!我们不知道,牛顿当年是为了摆脱胡克提出的天体星球吸引力而有意改变引力的概念与定义,还是纯粹地受宗教迷信的影响而将天体星球特有的吸引力错误定义为万有的引力——是所有物质普遍存在的现象。

有错必须纠正。正确的科学事实应该是这样的:在茫茫和永恒的天体宇宙中,散落着无数个天体星球,天体星球分为恒星、行星及其卫星等星球;每个天体星球,恒星如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如地球和月球,它们内部都有一颗强劲而永不停息的引擎内核,生成一个类似电磁场作用那样的,但又不能使用现代人类所知的物质能够屏蔽阻挡的超强大而永恒的吸引力场;在这个吸引力场作用下,天体星球掠夺霸占着星球四周太空中的所有一切物质,致使太空完全真空化;在这个吸引力场作用下,各个天体星球相互牵引,共同运转,组成一个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星球生态共同体——恒星系天体;每个恒星系天体又以恒星如太阳系的太阳为牵引和运动的中心,四周环绕作用着多颗行星及其卫星,组成了稳定的有机天体生态共同体,恒星受到行星及其卫星的共同牵引作用而剧烈反应又形成了一个永恒的光能辐射场,向宇宙输出光的辐射能;单个恒星系的运行状态又受到更大的天体宇宙系统的影响。本人将这个由天体星球产生的吸引力和吸引力场,叫做天体星球吸力和天体星球吸力场。因为吸力要比引力的称谓更能体现天体星球的特权与特征。在每个天体星球吸力场中,每个物质都会受到这个吸力场的吸力作用,吸力的大小和这个物质质量与这个天体星球吸力场体量数的乘积成正比,和这个物质质心与这个天体星球吸力场中心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而天体星球之间的吸力大小就和两者自身的吸力场体量数的乘积成正比,和吸力场中心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B表示吸力场体量数、m表示物体质量,r表示距离,G为引力常数。

星球引力是天体宇宙运行的动力,也是天体宇宙的组成部分。天体星球引力的性质和我们所认识到的其它能源与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完全无障碍地直接对无例外的所有物质起到吸引力作用,不需要借助他手与任何通道。天体星球吸力就是各个天体星球对宇宙空间进行物质掠夺、瓜分割据的天体星球特有能力——宇宙统治力和万物主宰力,它也是真空太空与天体宇宙形成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体星球引力场的中心为一个区域,上述定义中的中心只是理论上的中心。而处于这个星球表面及其附近区域的物质因为靠近引力场源区,所以该物质所受到的引力大小并不是严格和其所处中心的理论距离平方成反比关系。

以上就是本人对牛顿万有引力性质的探究和纠正,并尝试着对天体星球吸力进行新的命名和定义。至于天体星球吸力的生成机理是什么,为什么会和其它能源场作用的表现不同,这是本人无法回答的。这可能也是人类无法回答的。因为星球引力场的空间与能力及影响是如此巨大,对人类的能力来说它是无法模拟的,也是无法想象的。天体星球以及天体星球吸力应该是和天体宇宙一样,是永恒的,没有起点与终点!

有人说,万有引力的原因和机理已经在广义相对论中得到解释和证明。要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在所谓的“光速永恒不变”现象上,凭空想象加上数学推导与主观舍取,突破公共理性而杜撰出来的,并不是建立在普遍实践与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相对论理论本身也是逻辑概念混淆不清,推理混乱随意,违背相关原理,自身矛盾冲突,悖论横生,并不是理性可靠的科学理论。我们不能用缺乏生活实践与理性基础的充满矛盾与可疑的相对论反过来来证明万有引力的存在,也决不能用个别的所谓精密引力实验来证明具有普遍性的万有引力。如果科学界的权威继续持以个别代替全体强证万有引力的存在,那就是权威的欺学霸说与欺世盗国,就是权力耍流氓!

万有引力的不存在以及重力引力定义的改变,就等同是说,构建现代科学殿堂的一块极其重要的基石裂开破碎了。近现代的一个科学常识——物质的一个重要物理属性——牛顿万有引力被否定了。我们的世界观、物理及其宇宙观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些建立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与科学猜想,都将受到生死存亡的考验——是真理,还是谬误?科学史也必将一些像相对论、宇宙大爆炸、暗物质、反物质和黑洞,等等,一些所谓的科学概念与猜想及理论都将改写为科学史上的挫折与插曲,如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那样,化为一片片过眼云烟,成为故纸堆里的故事。


(3)时空外有时空——我的宇宙观与时空观

天体宇宙是超世永恒的,还是从无到有创世而生的?

虽然在古希腊时期也有某些哲学家曾经也思考过宇宙永恒的可能性,但是,东西方主流文化都具有神主创世的情结。和中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类似,几乎所有的西方宗教都坚持认为宇宙天地是由上帝在过去某个时刻创造出来的。也许是人类具有喜欢以己推人,以人推物的发散思维习惯和追究包括地球、天体宇宙在内所有事物的起源、演化的好奇故事情结。因为人类自己是有一个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过程,所以也想象着地球、天体宇宙也是从无到有创世而生、从孕生到初形,从幼弱到年少、从年少到青壮、中壮、老康、老衰,直至死亡,进入寂空混沌,然后再生创世,……这样发展下去。尽管中华主流传统文化儒教从不谈论世界宇宙的来源,但它从来也没有否定过神主创世论。

更有甚者。现代所谓的宇宙学科学家,凭借着肉眼不能及的镜中天际星空幻象而杜撰出“大爆炸宇宙”理论。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大爆炸宇宙”论者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而形成的。他们认为,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并说,大爆炸理论的建立基于了两个基本假设: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和宇宙学原理。宇宙学原理是指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均匀且各向同性的。

假的就是假的。以上论者都是脱离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生活实践的伪科学痴人的主观臆梦幻想。他们所持的物理定律与天体的认知观也是完全错误的。

本人的宇宙观认为:天体是永恒的,星球吸力也是永恒的!星球吸力是天体星球存在的特征。它是天体宇宙运行的动力,也是天体宇宙的组成部分。天体星球吸力的性质和我们所认识到的其它能源与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毫无障碍地直接对无例外的所有物质起到主宰吸引力作用,不需要借助他手与任何通道。天体吸力是宇宙及其世界一切存在的根源。天体星球吸力好像就是各个天体星球对宇宙空间势力范围进行物质与能量掠夺瓜分割据的天体星球特有能力——宇宙统治力和万物主宰力,这也是真空太空与天体宇宙形成的原因。

天体是永恒的,看似是绝对的大,但这只是相对于地球与我们人类而言的。天体是相对的,天外天对于人类永远是无法知晓的;时空是相对的,时空重复却是永恒的。从时间上看,一段时空是另一段时空的重复;从空间上看,一个时空是另一个时空的基本组成。它们其中的内容与原理是相似和相通的,一切事物都是重复的,没有绝对的小和绝对的大。

数学中无穷小是相对的。我们认识的无穷小是相对于自然数1而言的。如果在无穷小中任意指定一个数,我们会发现,在这个数与零之间的数域却是一个无穷大!如果我们把这个数放大成1,再按照这个放大比例放大所有数,这样又回到现在的数学上来了。其实,无穷大也是相对的。只要我们任意指定一个无穷大,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无穷大却是另一个无穷大中的无穷小。物质世界也是这样的。没有绝对的大,也没有绝对的小,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一切都在重复之中。我们知道,原子是组成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和最小物质单位。而原子本身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它不能像地球这样有一个属于原子自己的另一个丰富的物质世界与时空呢?

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把地球巨缩成像原子那样小的体积,那会是怎样的呢?如果那样的话,地球上的一切物质也会相应地随着地球的缩小出现了巨大比例的缩小;由于物质体量的巨缩,相应的物质活动能量也随之出现巨缩;而物质活动能量的巨缩,必然也导致物质活动所花费的时间也出现巨大缩小;那里的时间单位自然就不能用秒来衡量了,因为秒对于那里的时间来说就是一个天文单位。所以,那里的时间单位也会相应地巨缩。原子那里的空间、时间和能耗完全就是我们地球空间、时间和能耗的全方位巨缩版。

同理,在由我们地球这一类天体星球作为基本组成单位(大型原子)所组成的时空,那里的空间、时间和能耗也完全就是我们地球空间、时间和能耗的全方位巨放版。为什么不能是这样的呢?物体的结合凝聚并不是依靠物质颗粒堆积而成的,而是物质颗粒(原子或者叫量子)通过它们之间类似星球吸力的原子或者叫量子吸力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每个物质颗粒是在运动着的(微观上看是运动和牵引着的,宏观上看是结体和有温度的),物质颗粒之间是存在着很大的颗粒自身活动空间的。

今天的地球好像是天体宇宙的幸运儿,地球表面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气候宜人,一派生气勃勃,生机盎然;人类也成为了能力超凡的世界主人。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大自然的主人并不是人类,也不是生物生灵与精神灵魂!大自然的主人就是地球,是天体宇宙,人类及其生态只是地球大自然的造物。天地宇宙的主人是永恒运行的天体,是永恒的时空,是永恒的星球吸力。而人类和一切有灵魂的生物都只是大自然万千现象与能量运动形式中的一种。人类和地球上其它生物与物质都只是从属于地球的一细胞和一分子。就是没有人类与生灵的存在,地球也依然存在,天体宇宙依然存在。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果造成了地球改变现有的运行轨道,地球上的气候与地表层也发生较大的改变,那么,地球将与其他行星一样,地球上的人类与其它生物和适宜的生态将不复存在,地球进入生物基因物种沉睡休眠,地表呈现死寂的状态!本人以为这种地球死寂状态应该不是地球运行的偶然,而是地球运行的必然。就像地表气候一年呈现四季一样,地球运行时段也是有时地表呈现出生态时态,有时地表呈现灭绝时态。这是天体运行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就像人要出生也要死亡一样,是没有任何力量所能抗拒的。大自然就是这么无情,它会把人类上万年接力奋斗而来的所有文明都给毁灭掉,一切清零;让人类在下一个生态时段又重新从零开始,从食物链低端开始,饱受死亡与苦难的煎熬,在漫长的愚昧与无能的炼狱中求生,在求生中学习,积累智慧,强壮自己,由亲属种群成长为社会部落,变生物的人为社会的人——传承他人智慧精神的人。至此,人类超越动物的生物遗传性,成就了人类的遗产传承性,一个全新的具备社会文化接力传承的主宰世界的人类又重新诞生。但,吞没一切文明与生态的灾难依旧在未来的某一天等待着。

达尔文说,世界一切都是进化而来,人也是从猴子进化而来。本人以为达尔文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一定不是一个好学生。他的数学和逻辑,都没有学好。所以,他在创建进化论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进行逻辑分析,他把生物进化的逻辑搞反了。生物的世界从来就是相互供养自动平衡的生态圈。物种是由其生命基因所决定。宇宙进化是不存在的,生物进化也是不存在的。生物存在的是在顺境中养尊处优而造成了功能退化,在逆境中却不得不强化功能以求生存。借力借势是所有生物天生的功能,而人类就是逆境中求生中强化了借力借能的功能,诞生了技能的工具化和意识的工具化(概念符号化)特有功能,人类就有了可继承工具实物的物质遗产和可传承概念符号的精神遗产(思想形态)的能力。人类的进化不是人类生物性的进化,而是人类社会性的进化,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遗产的累积传承,是人类合作能力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思想传播与互动能力的进步。

我们人类就像是时间里的过客,突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不知道是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没有选择,只能被动地承受着,不知道几百万年以前是什么样,也不知道几百万年以后是什么样。今天,我们只知道宇宙是由名叫恒星和行星及其卫星的天体星球用各自的星球吸力在巨大无穷的真空空间中形成的太空宇宙,而我们所在的地球还在不断地进行地表洗牌,不断地刷新着它的结构外貌。

世界上的存在总是重复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孤立的单一现象与存在是没有的。从时间方面看,时间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类似现象的时间段组成的。在这时间的漫漫长河里,当今人类世纪只是这长河中的一小片段一样,这个时间片段不应该是唯一的。或许还有我们从未知的从前可能地球应该存在的若干个人类世纪的另外时间碎片段;也或许还有更多、更漫长的和其他行星一样的,地球进入生物基因沉睡休眠,地表呈现死寂状态的时间片段。和时间一样,从空间逻辑上讲,我们所在的这个物质世界也应该是物质宇宙的一个中间环节,原子可能还有一个丰富的原子物质世界。只不过那个世界的时空是我们无法触及到的,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基本参考单位时间是1秒,而那个原子世界的基本参考的单位时间可能是几万万之一秒。假设那个世界也有原子人,而我们一眨眼的时间可能就是那个原子人一生的时间。那个原子世界的时空是我们无法触及到的。就像我们无法触及到的原子世界的时空一样,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也是以天体星球作为最小组成单位的另一个更大的物质世界所无法触及到的。因为这物质世界与另一物质世界的时间意义与空间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天体星球如地球,它霸占的一切,包括人类与生物,也是它的组成部分,无法分割,原子世界也是一样。

有人会说,这是科盲的胡说八道。原子世界和原子的结构,早就被科学家发现成为科学知识了。说这话的人,他可能不知道这些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为了解释一些科学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而想象杜撰出来的,它同样是思想的假说,而不是实验的真实和存在的实际。

有人说人类的原子弹可以毁灭地球多少多少次。依据本人的认知认为,核爆的后果,毁灭的恐怕只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表面生态,而地球依然还是这个地球,宇宙天体的运行依然照旧。

也许有人会说,你不是已经否定了物质万有引力的存在吗?你的宇宙观怎么又在谈原子与天体星球是一样的性质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说的很对。但是,本人在质疑万有引力的普遍存在时,曾经描述过物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物体破裂后就无法通过引力来复原。这就说明物质的原子是通过物理熔合或化学溶合而结合成块体的,此时它们内部之间是产生了结合力的,也可以叫做物体吸引力,这个力只是对物体内部产生作用,对外无效。它们一旦受到外力的破坏而破裂,这个结合力或吸引力还只是对能成块体部分的内部起作用,而破碎游离的单个原子就没有这个结合力或吸引力了。现在,我们回到天体星球上,我们太阳系和近邻的恒星系能够服从我们所描述的天体星球吸力规律就说明它们是结合成体的,而远处不服从或不完全服从这个规律的恒星系或星球,它们可能就像物体中的杂质异体,也有可能是这个星球块体的边缘,还有可能是游离在星球块体外的自由星体。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的星系宇宙是作为液态而存在的,而四周的恒星系就是液体的分子形式,而遥远星系可能是另一种星质体。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关于宇宙是否存在外星人问题。苛刻的生态环境条件决定了这只能是小概率的天体宇宙事件。从逻辑上说,无独有偶,人类生态一定不是孤立的宇宙现象,外星人肯定是存在的。我们地球人与外星人的关系就像这物质世界与另一个物质世界的关系一样:他们的存在对于我们地球人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的存在对他们的意义来讲也是一样的,因为两者相互之间无交往、无信息、无打扰、无意义。

以上所说的这些宇宙观与时空观,都是本人在剔除伪科学的现有科学认知上根据自己认知的直观觉悟——事物的无独有偶性和事物的类似对应性,依照逻辑推理而产生的科学遐想与假说,纯属虚构,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如果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天体运行轨迹能够证明以上所说的话,那么,遐想就成真了。但是,对于今天的天体理论能够迅速摆脱诸如相对论、暗物质/反物质、宇宙大爆炸、黑洞等伪科学、伪理论与伪概念的主宰和影响,重新构思和描述,诞生新理论,尽快开创出天体新科学来说,它还是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宇宙大爆炸起源说的认知水平并不高明,它和几千年前茹毛饮血时代的古人神话认知水平差不多。要记住,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而是大自然的造物,大自然的神秘和万能是永恒的。物理科学不是故事小说、科幻臆想与数学推导,随意可以满足某些人故作高深的幻想与虚妄,它需要基本逻辑与证据,需要实践与大众客观检验,要做到符合相关规律的融洽性。人要敬畏大自然,敬畏科学,不能太狂妄,否则的话,是要出笑话,栽大跟头的!

前言·正统并不代表它就是真理

二、光是什么?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