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从需求分析到功能实现
健三 2019-05-02

写在前面

整个四月,修改了200多项BUG、优化,加上接下来的重构,整个产品基本等于重做一遍。团队不停的出各种原型,做各种功能、页面,从需求到实现,看来我们走了弯路。


需求分析

怎么将用户需求转化可见的原型?

需求分析应该是严谨而科学的,每个产品经理都需要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不同于C端需求,B端需求都来自于垂直行业,高度贴合客户业务。所以,B端需求分析,需要有一套结合业务的分析方法。

从宏观,我将需求按其生命周期分为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和产品需求。用户需求是原生的需求描述,可能仅仅是一句话。功能需求是我们所要实现产品的具体功能。产品需求则会落实到具体功能如何实现。

从产出上分析,我将需求分析阶段的产出依次分为需求池、功能列表、需求功能对照表、功能清单/信息架构。

开始分析之前,先整理需求。将需求池中需求的来源、优先级标注清楚。B端产品的需求通常来源于客户、老板、竞品和对业务的深度建模分析。最重要的是划分优先级,然后去做版本控制。

需求池


得出需求与功能后,我们就要去具体的实现了。在出原型之前,我们需要对需求与功能进行分析,主要分为场景分析、角色分析、业务分析。

一、场景分析

场景分析目的是为角色分析和业务分析打下基础。主要通过与客户沟通,了解清楚用户的需求背景和业务背景,对需求有个明确的理解。除了通过客户沟通外,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调研或分析方法。如果,机会合适的话,最好深度参与一下用户的业务。比如,将HR的招聘账号拿过来,亲自去体验整个招聘产品的业务流。

场景分析过程中,需要整理出场景故事、用户沟通记录等。

招聘产品的场景故事其实很简单:企业的招聘者在有招聘需求后,去各招聘平台发布职位。之后开始浏览收到的人才简历,打电话邀约面试。如果遇到紧急的人才招聘,会使用各种增值服务(置顶、刷新、猎头服务等)。

二、角色分析

角色分析的目的是整理出需求中包含的角色,以及明确角色所包含的属性。这里我们重点考虑用户。

根据场景故事,我们可以整理出核心用户角色:企业招聘者、人才,所处的环境:办公室,时间:上班期间

完成角色的分析后,下一步进行业务分析。

三、业务分析

业务分析的目的是,分析用户需求背后的业务流程,理清楚相关的数据结构和操作,为用户需求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并把用户需求转化为实际的建模描述(用UML表示),为功能清单/信息架构制作打下基础。

第一步,分析出角色和系统的关联关系。企业通过信息完善系统展示企业信息、通过职位发布系统发布招聘职位,人才通过简历系统创建简历,通过投递系统投递职位。系统通过标签系统为企业、人才添加标签并做匹配、排序、展示

第二步,完成系统的分析后,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功能需求。我们分析出了需要哪些系统,系统包含哪些功能。再完成系统间的交互分析,明确每个角色行为,在业务内进行的运作。

明确系统的执行顺序后,就可以通过流程图完成描绘出整个业务了。如果是一个流程有多个角色参与,可以使用跨职能的泳道图。

流程图

泳道图


完成流程图后,就接近分析完成整个需求和业务。但是针对某些一些特殊内容,我们还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比如某些实例的状态。

业务分析完成后,我们就完成了需求分析。我们需要产出直观的功能清单或者信息架构。通过功能清单,就将功能需求转化成产品需求。


完成功能清单后,就完成了需求分析,后面才可以开始制作原型。

四、总结

业务分析是需求分析最核心的部分。在B端产品的需求分析中,需求和业务是高度耦合的,没有深入业务层面的需求分析,都是不够客观的。

如果需求脱离了实际的业务,最后就变成了堆功能了。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