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洞见 》(第一——六章)读书笔记
超级大宝宝 2022-03-12

第一章  选择“红色药丸”

1、为了基因去做事总是伴随着“烦恼”和“苦”。基因给予的快乐是短暂的,让人永远都不满足,因为只有不满足才能让我们继续去做这些事。我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烦恼多而快乐少的境地。快乐和烦恼,都是“感觉”。

2、因为受感觉驱动,我们看世界就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我们主观地赋予万事万物各种内涵——这个东西对我的生存有利吗?对我求偶有利吗?据此给它们打上或好或坏的各种标签。而这些标签并非那些东西的本性,只是我们的主观看法而已,这就是“色即是空”。

3、我们的主观判断有两大倾向:一个是“贪”,希望把好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个是“嗔”,希望远离不好的东西。因为“贪”和“嗔”,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这就形成了“痴”。

4、佛法能让我们从烦恼和苦中解脱出来。佛学提供的一个方法是冥想。冥想的直接作用是训练跟各种感觉的剥离。我们在冥想中要观察随时产生的各种感觉,而不被感觉所劫持,不做感觉的奴隶。这样我们就能超越贪、嗔、痴,看到更客观、更真实的世界,体会到世界的美好。

5、我们有一种以惯常感知世界的方式去了解世界真相的本能,而佛教里很重要的一课就是教人怀疑我们这种本能。

6、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是大脑如何由自然选择设计来误导我们,甚至奴役我们的。

7、但是幻觉也可能带来糟糕的经历。我指的不只是噩梦这种回想时显然是幻觉的经历,还指那些你可能认为挺真实的经历,比如夜里躺着睡不着,焦躁不安;或连日感到无望,甚至沮丧;或对他人不可遏制的仇恨,这类情绪可能只是让你短暂地快慰,长久下去会腐蚀你的性格;或对自己不可遏制的恨意;或贪婪,有要买东西、吃东西或者喝东西的冲动,这种冲动的程度远超自己的实际需求。

8、焦躁、绝望、仇恨、贪婪……尽管这些情绪和噩梦这种毋庸置疑的幻觉不一样,但是如果你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都具备幻觉的构成要素。如果能摒弃这些要素,你就会拥有更好的生活。

9、另一方面,在我们追求此类事物的时候,也会出现对未来认知失衡的状况。我们更多是在预想升职带来的额外收入,却很少考虑随之而来的棘手责任。可能我们还经常抱有一种从未说出的潜意识,认为一旦达成某个长久追求的目标,一旦我们取得可能范围内的最高成就,就可以放松了,或者至少事情会一直变得更好。与之类似,看到甜甜圈时,我们立刻想到的是它多么美味,而不会想到吃下它几分钟之后就会更想吃下一个,也不会想到糖分刺激消失之后,人会感到疲倦和焦躁。

10、自然选择并不“想要”我们快乐,它只是“想要”我们多产——从它的角度来看的多产,很狭隘的多产。使我们多产的方法就是使得对快感的预期非常强烈,但是快感的持续时间又不长。

11、自然选择并不“想要”我们快乐,它只是“想要”我们多产——从它的角度来看的多产,很狭隘的多产。使我们多产的方法就是使得对快感的预期非常强烈,但是快感的持续时间又不长。

12、所谓“正念生活”就是留心、注意当下发生的事情,用清晰、直接的方式体验,不要被各种精神困惑蒙蔽。停下来,闻闻玫瑰花香。

13、作为正念圈里最接近《圣经》的一本佛经,古代佛经《四念处经》(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提醒我们,人类的身体里“种种不净充满”,指导我们冥想身体的各种组成成分,即“屎、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唾、涕、滑液、尿”。经文还要求我们想象身体“或死一日,或死二日,或死三日,膨胀瘀黑,脓烂充满”。

14、尽管我已经通过进化心理学认识到,人类生来便陷入了很深的幻觉,岂知佛教描绘的图景反而更加夸张。佛教认为,幻觉以微妙、更为普遍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的感知和思考中,其发挥影响力的方式远超我们的想象,且看起来合情合理。换言之,在我看来,这种幻觉可以解释为,在自然选择设计下的大脑的自然产物。我越深入研究佛学,就越觉得它激进;但是当我越多地以现代心理学视角审视佛学,又越觉得它合情合理。现实生活中的“母体”,也就是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真实世界,看起来越发像电影里的“母体”——或许没有电影中的那么离奇古怪,但也充满误导性,令人极度压抑,是人类迫切需要逃离的。

第二章  没有痛苦的痛


1、假如你真的实现了冥想“成功”,或许能由此萌生新的心境,比之以往,不会那么醉心于追求成功——不再孜孜不倦地追寻遥远的物质目标,而是更多地关注当下。

2、总而言之,在冥想中,不去追求成功反而更容易成功,要取得这样的成功或许意味着不过多纠结于成功,至少不纠结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3、暴躁的性格注定会成为通往正念道路的一个阻力。

4、我对人类心怀着善意且温暖的情感。我的问题在于对某些人类个体的看法。我通常对人的动机和性格心怀疑问,而这种批判性的态度往往会造成对他人的普遍严苛的评判。对于在我认为重要的道德和政治问题上持异见的人,我会特别严苛。一旦将这些人归到重要意识形态边界的另一端,我就很难对他们持宽厚或悲悯的态度。

5、最难成为冥想者的人反而更需要冥想带来的益处!

6、冥想将要帮你对抗的那些东西,往往也是在一开始令你难以进入冥想的阻碍因素。是的,冥想或许能够帮助你延长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抑制愤怒,缓和对人类同胞的严苛评判。但不幸的是,注意力短暂、脾气急躁、对人严苛,可能正是你冥想之路上的障碍。

7、静修刚开始的时候,一段四十五分钟的冥想训练中,我维持专注的时间从未超过十次呼吸。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我一直数着!一次又一次,每当数到三四次呼吸的时候,我的思绪就开始飘了,然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又忘记计数了。有时,我还在机械地数着,但其实已经在琢磨别的事情,没有有意识地感受呼吸了。

8、在正念冥想的教学中特别指出,专注于呼吸并不只是为了体察呼吸。其目的在于稳定你的心绪,使大脑摆脱日常的关注点,使你能够以清晰、不疾不徐、相对镇定的方式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而“正在发生的事情”尤指头脑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内心涌起各种情绪,例如悲伤、焦虑、烦躁、宽慰、喜悦,你要尝试换一种有利的角度去体验这些情绪,既不留恋好的,也不逃避坏的,而是直截了当地体验它们,观察它们。这种新的视角可以作为起点,见证你与自身情绪之间彻底、永久的改变;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你就可以不再受情绪的奴役。

9、我已经不再等同于这种感觉,可以说我是在客观地观察它。在那一刻,这种感觉已经不再能控制我。令人厌烦的感觉并没有消失,却已不再令人厌烦,这种情况真是奇怪。

10、接受甚至欣然接纳某种令人厌烦的感觉,可以使你与之产生一种临界距离,最终使厌烦的感觉消退。

11、当我感觉非常悲伤时,我就会坐下,闭上双眼,研究悲伤的情绪:接受它的存在,观察它给我带来的真正感受。比如,有一点颇有些趣味:尽管我并不是想要哭,但是悲伤的情绪还是会很大程度上作用于眼睛,一旦哭起来就难以遏制。在针对悲伤情绪冥想之前,我从未注意到这一点。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对悲伤的细致观察,辅以对这种情绪的接纳,确实有助于缓解这种令人厌烦的情绪。

12、我们“正常的”感觉、思想和感知中有哪些是幻觉?我集中阐释的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很简单,也很实际:显然,如果焦躁、恐惧、自我厌烦、忧郁等令人不悦的情绪是某种意义上的幻觉,我们可以通过冥想驱散这些幻觉,或至少摆脱它们的控制,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另外一个原因乍看之下更加学术化,但是归根结底同样有实用价值。佛教对头脑的认识,以及对头脑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真的那么疯狂吗?厘清我们的感觉何时在误导我们,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问题。在我们所感知的现实中,很多东西真的都是幻觉吗?

13、选择红色药丸意味着探究知觉者与感知世界二者关系之类的基本问题,探究我们对现实一般认知的基础。如果你正在认真考虑选择红色药丸,就不仅仅会好奇佛教世界观在治疗层面的“效果”,还会从哲学层面去探究。

14、佛教大概可以分为小乘佛教(Theravada)和大乘佛教(Mahayana)。我冥想修习的内观禅修(Vipassana)源自小乘佛教分支。那些关于幻觉的激进又广泛的理念,则更多来自大乘佛教(释广德所修习的)。有些大乘佛教僧人甚至更为极端,秉持一种“唯心论”,认为我们通过意识“感知”的事物实际上都是凭空的臆想。佛教思想中这个明显与电影《黑客帝国》思想一致的分支,在大乘佛教中并非主流,在整个佛教体系中的地位则更弱。但即便是主流佛学思想家,也部分认可“空”(emptiness)这个概念。“空”是一种微妙的概念,很难用简短的文字来描述(其实用长篇大论来描述也同样难),但至少这层含义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看世界时所见的事物,并不似表面看起来那般独特、真切。

15、如果将上述两种佛学思想放在一起——“无我”(not-self)和空”——就能得出一种非常激进的观点:你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都和它们展现出来的样子不同。

16、人们利用冥想,尝试着更清晰地看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减少痛苦,求得解放和自由,与此同时也广泛助力了人性的发展,对个人救赎的追求推动了对社会救赎的追求。

17、在这个史诗般的探究过程中,第一步就是细细研究我们的感觉:痛苦、快乐、恐惧、焦虑、爱、欲望,等等。感觉在塑造感知、引导人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夸张地说,这其实比大多数人所认为的还要重要。

第三章   感觉何时为感觉

1、如果我们接受感觉的起落,认为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认为它有别的深意才去孜孜追求,结果往往会更好。

2、你看淡某些个人感觉而感到快乐,并不意味着你对世界的理解更真实了。或许这种看淡个人感觉的状态就像麻醉一样:屏蔽了现实世界对你的感觉提供的反馈,使你的痛感变得迟钝。或许使你陷入梦境的是冥想,而不是正常意识。

3、使生物体接近对其有益的事物,躲避对其有害的事物。比如,养分可以保证生物体的生存,所以自然选择偏爱的基因就会使生物体产生某种感觉,引导它们去追寻含有养分的东西,也就是食物。你或许对这类感觉很熟悉。相反,对危害生物体或导致生物体死亡的东西则最好躲开,所以自然选择就给了生物体厌恶的感觉,让它们倾向于躲避这类东西。接近和躲避是最基本的行为决定,感觉则像自然选择的工具,用于引导生物体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做出正确的决定。

4、快感和痛感一定是伴随着对生物体有益或有害的过程而进化出来的主观产物,进化而来的目的或根源在于驱使生物体追寻一种,躲避另一种。

5、我们可以得出一种辨别感觉真假的方法。生物体的感觉旨在针对我们所处环境中的事物所作的评价进行编码。此类评价通常关乎这些事物对于产生感觉的生物体的存亡是好还是坏(有些时候关乎这些事物对于生物体的近亲,特别是后代是好还是坏,因为近亲之间有很多共同基因)。(2)因此,如果编码的这些评价是准确的,我们就可以说感觉是“真实的”——吸引生物体的东西确实对生物体来说是好的,或者,鼓励生物体躲避的东西确实是对生物体不好的。如果感觉引导生物体走入歧途,生物体跟随感觉会走向对其不利的事物,那么就可以说这种感觉是“假的”,或者说是“幻觉”。

6、惩罚对自己不公或不敬的人,是深植于人类内心的一种欲望。承认吧,虽然被激怒会令人不悦,但恰如其分的愤怒感觉能令人感到愉悦。佛陀说,愤怒有“毒根和蜜端”。

7、这种感觉,放在现代的高速路上会带来怎样的荒诞结果。你想要惩罚的那个无礼的司机,你可能再也不会见到,见证你实施报复的其他司机也一样。所以此处放纵发怒不会带来任何益处。至于代价?我想,以将近一百三十公里的时速驾车追逐他人,肯定比在狩猎—采集社会中拳脚相向更容易害死你。

8、还有很多路怒之外的愤怒也同样是“假的”——突然爆发的怒气,往好里说是徒劳的,往坏里说可能会造成恶果。因此,如果冥想真的能使你从这些感觉中解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就能驱散幻觉——你跟随感觉走而无意间认同的幻觉,认为愤怒以及由愤怒激起的复仇欲望在本质上是“好”的幻觉。从结果来看,从最基本的利己主义角度来看,这些感觉都算不上好的。

9、因此,在定义感觉的“真”或“假”时有这样一种方法:如果它们给我们的感觉很好,却引导我们做出不利于自身的事情,那么它们就是“假的”感觉。但是还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判定感觉的“真”或“假”。

10、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测算,在关乎生死的问题上,1%的正确率值得以99%的错误为代价,即使在那99%的情况下你会感到短暂的恐惧。

11、在响尾蛇的例子中,你的情绪机器完全按照设计的方式运转。换言之,响尾蛇幻觉并非“环境错位”造成的,在这个例子中,自然选择设计的感觉,在狩猎—采集环境下为“真的”,而转换到现代生活环境中就变成了“假的”。其实,自然选择设计这种感觉,原本几乎总是幻觉,这种感觉给你的信念(对即时环境中存在事物的判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假的。这也提醒了我们,自然选择设计大脑的初衷并非要我们看清世界,自然选择设计的大脑会产生有利于基因延续的感知和信念。

12、看似好像有两种不同的错误感觉——非自然的“环境错位”类和自然的“误报”类。我们应该忽略第一种,同时遵从第二种。其实,在现实世界中,两者的分界线很模糊。

13、“担忧自己冒犯了某人”这种感觉本身是很自然的,与人保持良好关系,能大幅提升我们祖先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概率。另外,在某些情况下,你可能过分夸大了自己冒犯他人的概率,甚至一度坚信自己确实犯了错,这也很自然。这或许也算是一种自然的“误报”——认为自己犯错的感觉,或许被“设计”得太过强烈,使你做出很多不必要的补救行动。 不自然的是,补救行动太难实施。在狩猎—采集时代,你担忧会冒犯的人可能就住在十几米之外,或许二十分钟左右就会再见到他。到时你可以权衡他的举止动作,或许就能确定自己并没有冒犯对方,或者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对方真的生气了,然后尝试扭转局面。 换言之,最初的感觉,即使是幻觉,也很可能是自然的,被设计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那些不自然的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因而令人难以确定这种感觉到底是不是幻觉。所以,这种感觉持续的时间过长,很可能已经不再有实际价值。而且不幸的是,这种感觉令人不悦。

14、一种感觉——一种不自在的自我意识——再次造成了感知错觉,误解了他人的行为。

15、现代生活充满了各种说不通的情绪反应,只有放到物种进化的环境中才能解释通。你可能会因为在公共汽车或飞机上发生的某件尴尬事情而不安数小时,尽管你知道可能再也不会遇见那些目击者,他们对你的评价也不会产生任何后果,但是心底还是难以释怀。为什么自然选择会这样设计,使生物体产生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不适感?或许在我们祖先所处的环境中,这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在狩猎—采集社会中,见识过你的某些表现的人,几乎都会再见,因此他们对你的评价也是重要的。

16、我们如果意识到他人很少会在心里评价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担忧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了。

17、很多困扰我们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幻觉,如果你认同这种观点,那么冥想就可以被看作一种驱散幻觉的过程。

18、焦虑不过是一种感觉,于是我坐在那里,感受着它,审视着它。我不能说那种感觉很好,但是我越接纳这种感觉,越是不加判断地观察它,它带来的不悦就越弱。

19、如果你能看出自己的思虑缺乏逻辑,伴随思虑而出现的感觉就会随之弱化。

20、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冥想非常相似。二者都是在某种程度上质疑感觉的真实性。只不过认知行为疗法中问的问题更直白一些。顺便说一句,如果你想结合二者,成为新的理疗方式的奠基人,闻名世界,那么我只能告诉你一个坏消息: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MBCT)已经存在了。

21、我希望你能看到“审视感觉”的好处,查验哪些值得遵从、哪些不值得遵从,尝试摆脱那些不值得遵从的感觉的束缚。

22、但是驯服令人困扰的感觉可能只是个开始。正念还有其他的维度,除了认识到“屈从于路怒症并非好主意”,还有很多更深刻、更精妙的洞见。

23、我开始觉察到心理学家所谓的“默认模式网络”是如何运转的。(1)根据大脑扫描研究,大脑中的这种网络在你不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没有和人说话,没有关注自己的工作或其他任何任务,没有运动或读书或看电影——的时候被激活。它是我们的大脑无所事事时思绪游荡的区域。


第四章 极乐 狂喜以及内观更重要的原因

24、我开始觉察到心理学家所谓的“默认模式网络”是如何运转的。(1)根据大脑扫描研究,大脑中的这种网络在你不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没有和人说话,没有关注自己的工作或其他任何任务,没有运动或读书或看电影——的时候被激活。它是我们的大脑无所事事时思绪游荡的区域。

25、这也是为什么要努力专注于呼吸:大脑需要某种关注对象,使其摆脱习惯性的思绪游荡。

26、即便有这样一个支点,你可能还是会遭遇与我在静修初期同样的境况:反复地、经常地、无助地从体验模式陷入默认模式。每次你意识到自己又失去控制时,就会心生沮丧或愤怒或自我厌恶我个人最常有的情绪)。但是标准的指导意见是,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只要注意到思绪在游荡就好,甚至可以注意一下大脑思量的是什么(担忧工作、期待午餐、惋惜某一杆高尔夫打得不好),然后让注意力回到呼吸上。

27、研究还显示,有过数千小时冥想经验的资深冥想者,已经完全超越我的境界,冥想时,默认模式网络会得到明显的抑制。

28、 默认模式网络弱化,思绪不再游荡——这种感觉很好。有一种从喋喋不休的大脑中解放的感觉,那是一种安宁,甚至深度的安宁。你或许不会每次冥想都能达到如此的境界,但是对有些人来说,这样的感觉出现得足够多,成了他们第二天再次坐到垫子上冥想的主要动力之一,它给了他们正面积极的动力,使他们继续这项活动。

29、其中一条路径是持续专注于呼吸:你最好一开始就专注于呼吸,然后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尝试强化和深化这种专注,使自己越来越沉浸到呼吸中,然后这样坚持下去,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感觉越来越好。这就是所谓的“正定冥想”(concentration meditation),专注的对象不一定是呼吸。根据冥想传统的不同,专注的对象可以是咒语、想象中的视觉形象、反复出现的声音,或者其他任何东西。 正定冥想有时会被称作“宁静冥想”(serenity meditation),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专注(入定)会带来宁静。其实,专注带来的不只是宁静。有时,如果能够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专注还可以带来极为强烈的极乐和狂喜的感觉。

30、利用正定冥想稳定注意力,就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心中所念的事物上——通常是内心发生的事情,比如情绪或体感,不过也可以关注外界事物,比如声音。与此同时,呼吸尽管依然是“锚”,但已经逐渐退为背景音,在检视其他事物时,你只能隐约觉察到它,只时不时地将注意力重新转回到呼吸这个“锚”上。关键的是,不管你体验什么,都要心怀“正念”,既要靠近,又要保持距离,就像我之前克服咖啡因摄入过量的感觉时一样。

31、在冥想垫上用心体察自己的感觉,有助于你更用心地体察每日的生活,也就意味着负面感觉对你的控制会变弱。你不会像之前那样,对绿灯亮了好几秒后才踩油门的司机们大发脾气,因为他们毫不顾忌你有个重要会见即将迟到;不会像之前那样浪费那么多时间朝孩子、配偶或自己或别的什么人大喊大叫;不会像之前那样浪费太多时间愤恨别人对自己的侮辱;不像之前那样浪费太多时间幻想着对侮辱者复仇(并不是说这样的幻想没有乐趣);诸如此类。

32、正念冥想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能使我们更好地体会美,这个好处在静修的时候尤为突出。静修过程中,你做了很多冥想,与“现实世界”隔离,担忧的事情、急切的渴求或追悔莫及的事情都少了。当默认模式网络缺少新燃料时,保持体验模式就容易多了。

33、如果要赞美冥想静修,我有责任讲一讲它的副作用。宁静的隐居生活,使你从每日的忧虑中获得解放,但是也可能使你陷入其他的忧虑——一些日常可能会反复遭遇但不会停留太久的个人或家庭问题。此外,比平时更接近大脑的真实运转状态,使你能够以一种全新且心绪不宁的真诚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但是想来这些也不算什么。佛教的真谛不就是要直面痛苦,不要逃避,然后才能离苦得乐吗?

34、过分强调“活在当下”的理念,会让人忽视正念冥想的潜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你对佛教教义核心的理解。

35、如果你想要全面接纳佛学,选择红色药丸,那么就需要理解,“活在当下”尽管是正念冥想的内在组成部分,但并非这种修行的关键所在。它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

36、佛教中所谓的达到开悟,就是要摆脱使人受苦的两种并生幻觉:关乎你头脑中事情的“内在”幻觉和关乎其他事物的“外在”幻觉。(4)为避免这种完美的理解状态听起来不够吸引人,我应该补充另外一种用于描述“开悟”的词语——“解放”,从痛苦中得到解放,或者至少从有多层含义的“苦”(dukkha)中得到解放。能够描述这种状态的另一个词是“涅槃”(nirvana)。

37、“正念”的日常修行——以无尽的专注观察“内在”和“外在”世界——不仅能缓和困扰的感觉,提升感知美的能力,还能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改变你对“外在”和“内在”真谛的认识,虽然过程崎岖,但最终也能系统化。以适度的追求——作为减缓压力或焦虑、缓解愤怒或控制自我厌恶情绪的方式——为开始,可以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由和幸福相当深刻的体会。

第五章  无谓的自我

38、在开示的最后,总结训诫的时候,佛陀指导众僧逐一检视“五蕴”说:“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所谓的‘自我’。”他说,坚定不移地遵从训诫的僧人将“达到无欲。藉著无欲,他彻底解脱”。

39、他称“意识”:“得解放,而稳定;稳定,而得满足;满足,则不焦躁。不焦躁,则身临涅槃。

40、说到“意识”得到解放时,佛陀将“意识”和其他四蕴置于一种有趣的关系框架下。他说,一般形式(所有未开悟的普通人都熟悉的形式)的“意识”与其他四蕴“纠缠”在一起,也就是,“意识”与“感觉”“心所”“辨识”以及“色身”纠缠在一起。这不仅仅意味着“意识”会触及“辨识”“感觉”等等,毕竟,即便是开悟之人的“意识”,也会触及这些方面;如果不能触及“辨识”等其他四蕴,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开悟之人去“意识”的了。“纠缠”是指意识”与其他四蕴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佛陀说,纠缠是由人们对五蕴”的“欲”而起,人们对“五蕴”有一种执念和占有欲。换言之,因为“纠缠”得太久,人已经无法认识到“五蕴”其实“无我”。人们依附于情绪、思想和其他“五蕴”元素,好似这些都是私人所有。但其实并不是。

41、继续心怀此前人生中已接纳的立场,认定身上某处配得上“我”这个称谓。不要因为你认定自己有“自我”,就感觉好似违背了佛教教义,大逆不道。但同时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激进的可能性,或许在最深层次,你的“自我”和平时所想的完全不同。如果你遵从佛陀的教导,摒弃平时以为已有的大量心像,你将取得突破,你对何为“人”的认识将发生巨大的转变。如果你能达到他所推崇的境界,那么此时的“有自我”和之前所谓的“有自我”将有很大不同。

42、我虽然没有像佛陀建议的那样摒弃七情六欲,但也曾摆脱过对某一种感觉的纠缠。可以说,我意识到了这种感觉不必是自我的一部分,我重新定义了我的自我,抛弃了它的存在。

43、摒弃“自我”的一两个部分,其关键在于将观察行为与评价行为分开。我还会体验到焦虑,但是不再评价它的好坏。我在第二章中讲到,感觉由自然选择设计,代表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评估,自然选择“想要”你对某事物的体验或好或坏。佛陀认为,越少评价——包括你自己头脑中的内容——就越能清晰地看待它们,也就越少被误导。

44、我经历过摒弃各种令人不悦的感觉,例如咖啡因摄入过量而造成的下巴紧张感、牙痛,还有焦虑,从中学到的一课就是控制的悖论。三种感觉最初都持续不断,令人厌烦,根本不受我的控制,真的,要说控制,也是它们控制了我。而根据佛陀关于“自我”的理念,我对它们缺乏控制正好证明了它们并非“自我”的组成部分。一旦我遵从了这个逻辑,不再将这些我无法控制的感觉看作“自我”的组成部分,我就能从这些感觉中得到解脱,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获得控制权。或许,这样讲会更好一些:我对它们的缺乏控制已经不再是问题。

45、认为“自我是首席执行官”的人发现佛陀的开示中有些古怪之处——判定你的某一部分“非我”,佛陀的标准是“它不受控制”,而不是“受控制”。这或许正好能够解释他们的疑惑。或许,佛陀所谓的“非我”仅仅是指“通常不被看作你自己的部分”或“得不到认同的部分”。这样看来,他的意思相当于这样:“听我说,如果你的某一部分不受你的控制,并使你受苦,那么为自己想想,不要再认同它了!”这种解释和他在开示快结束时给的指导完全契合,他说,对待“五蕴”的恰当态度是“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所谓的自我”。

46、认为“自我是首席执行官”的人发现佛陀的开示中有些古怪之处——判定你的某一部分“非我”,佛陀的标准是“它不受控制”,而不是“受控制”。这或许正好能够解释他们的疑惑。或许,佛陀所谓的“非我”仅仅是指“通常不被看作你自己的部分”或“得不到认同的部分”。这样看来,他的意思相当于这样:“听我说,如果你的某一部分不受你的控制,并使你受苦,那么为自己想想,不要再认同它了!”这种解释和他在开示快结束时给的指导完全契合,他说,对待“五蕴”的恰当态度是“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所谓的自我”。

第六章    你的首席执行官已失踪

47、你——体验“感觉”“辨识”,占有思想的“你”——并没有真的控制这些东西。如果你认为头脑中存在某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首席执行官,那么问题在于到底在哪里才能找到它。

48、心理学家们几乎一致认同:“意识自我”(the conscious self)并非无所不能的行政当局。事实上,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意识自我”的权力很弱,比佛陀澄清了火吠舍的思想之后,火吠舍赋予它的权力还要小。火吠舍经过再三思量,只不过承认了“五蕴”并非完全受到控制。毕竟,如果它们完全受控制,那么正如佛陀所问,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多的苦痛?现代科学的观点更激进,其大意如下:你经过再三思量,总结出和火吠舍一样的结论,认可自己没有完全的控制权。但其实,你的控制力比再三思量之后总结出来的还要弱。

49、如果“意识自我”没有控制权,那么哪部分自我有控制权呢?我们会发现,或许答案是,哪一部分都没有。我们越了解大脑,就越会发现它是由许多不同的玩家组成的,不同的玩家之间有时合作,有时互相争夺控制权,获得胜利的是某种意义上最强的那一个。换言之,大脑好似一片丛林,你并非丛林的国王。有个很矛盾的好消息:意识到你不是国王,可能会成为你获得真正权力的第一步。

50、裂脑实验有力地证明了,“意识自我”有能力使自己误以为是自我在发号施令。

51、20世纪80年代初期,本杰明·李贝特Benjamin Libet)发起了著名的系列实验(6):受试者“选择”某种行动时,研究人员会对他们的大脑进行监控。研究人员总结称,受试者尚未意识到行动“决定”之前,大脑已经实施了行动。

52、1980年,心理学家安东尼·格林沃尔德(Anthony Greenwald)提出“益效”(beneffectance)这个概念(8),用它描述人类自然而然地向世界展现自我的方式——带来益处且对他人造成影响。自那以后,很多实验显示,人们不仅会自我美化,而且对此深信不疑。

53、除了宣扬自己的能力,我们做得更夸张的是美化个人的道德品质。在诸多研究中,有一项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比正常人做了更多的好事,犯了更少的坏事。

54、我们至少身处两种幻觉中。一种是关乎“意识自我”的本质,我们以为自己对事物的掌控力比实际情况要强。另一种幻觉关乎我们到底是怎样的人,即我们的能力和品德。你可以将这两种错觉称作“关于自我的幻觉”。二者是协同作用的。

55、在心理学领域,特别是进化心理学领域,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认为思维是“模块化”的(modular)。这样来看,你的大脑是由很多专门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可以评估境况并做出反应,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你的行为。而且,模块之间的大多数互动是你意识不到的。

56、虽然说“意识心”——意识“自我”——有特别之处,但和我们平时认为的那种特别不同。它不是总统,而是更像美国众议院议长,它主持投票,宣布投票结果,但无法控制投票过程。当然,众议院议长在幕后也可以做些动作,可以对投票过程施加影响。所以,我们也无法排除“意识心”在暗处发挥的作用。

57、事实上,你可能会发现,认为冥想可以大幅提升“意识心”的影响力是很有帮助的——“意识心”甚至可以从众议院议长变成总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或许会发现,理解大脑在任意时刻是如何决定由哪个模块负责是非常有用的。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