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年少不懂仓央嘉措,读懂必需这五首
舒小简 2018-05-24

                                                                                封面图片来自电影:《藏獒多吉》


注:

全文3735字

建议阅读9分钟


文丨舒小简




一、正名与纠错



最近想写一篇仓央嘉措的小传记。

翻读诸多仓央嘉措的诗句,

忍不住感叹文字妙趣,

于是,先有了这篇。

 

 

这个康熙帝年间的达赖活佛。

正史上记载不明、寥寥几句;

野史上众说纷纭、真假难辨。

加上众多后人刻意的拙劣仿作、

各色染着粉黛气息的民间传说。

便有好些迷惑、误解、谣传。

 

 

仓央嘉措最为人熟知的四大“代表作”

《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

《那一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白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十诫诗》后8句。

《问佛》


都不是他写的。


(ps:《见与不见》作者谈笑静,广东女作家,笔名扎西拉姆·多多;

《那一世》是音乐人朱哲琴所写歌曲《信徒》歌词) 


这些词句,都是当代人所写。

很容易查到来源和原作者。

 

而那句现在许多小黄文引用颇多的:

“与喜欢人做快乐事,管他是劫是缘”

这般情欲露骨,

更不可能出自活佛之口。

 

最后,

很多人不知道、也不愿意相信的:

即使是那句流传最广、被无数电影小说用滥了的经典名句: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其实,也不是出自仓央嘉措手笔。






二、去理塘



最最毫无疑问的正宗仓央嘉措诗歌,一定是这一首:

 

洁白的仙鹤,

请把双翅借我。

不到远处去飞,

只到理塘就回。


(注:此为王沂暖翻译版本)



如果仓央嘉措如正史记载,

是康熙四十五年病逝。

那么这首他写于22岁的诗歌,

就几乎可以确定,

是仓央嘉措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诗。

 

因为这被后世认定是一首预言诗。

人们在理塘,找到了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第七世达赖格桑嘉措。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

一直是小简最喜欢的藏区小城。

于是,对这首仓央嘉措绝笔诗也极为喜欢。


可是,仓央嘉措写诗,是藏语。

如今我们读的,皆是汉人翻译。

 

了解仓央嘉措的诗,就必须了解不同翻译者、以及不同翻译版本。



 



三、五种翻译版本





上面那首,

王沂暖版,

四句并不华丽,却清新简约、浑然天成。

也难怪成为了这首诗流传最广的版本。

 

 

可要论整体。

最著名的仓央嘉措翻译,是于道泉版、曾缄版。

当然。

二位学者都早已逝去。

但文字之妙,却随仓央嘉措大名一同流传。

 

其中,于道泉版本是最早的翻译

也是直译,最为接近仓央嘉措的原意。


曾缄版,为七绝,成就最高,并且影响最广:

一来,曾缄版开创了将仓央嘉措诗歌翻译成绝句的先例,引起众多后来人模仿。

二来,仓央嘉措最著名的几句都来自曾版。



本文会对每一首诗引用至少5个翻译版本。


于道泉版最早。

翻译成现代诗的诸多版本大同小异,

于是就只再选简约文风的王沂暖版


绝句版本中,刘希武版的五言是独有。

而当代人的七绝版,则是较新的于贞志版

只是,这两人的绝句版翻译,不同诗句之间总觉水准差异较大,

有好句,却也有句子略显艳俗。

 


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曾缄版


类似于杨过,字改之。

曾老单名缄默的缄,字慎言,名与字相配颇巧。

然而,曾老纵然缄默慎言,

还是难避祸端,在文革之中被迫害致死。

 

有人评价:

读仓央嘉措的诗,都一定会对曾缄心生敬意和兴趣。 

我也表示认同。

 

不过,曾版在翻译上被诟病的地方也很明显:

多增添含义、略显繁复,

甚至意义与仓央嘉措原句有不小偏差。

但曾版诗句的意境与气势,

却是其他翻译版本不能及。



比如,上面这首的诸多译版:


于道泉版:

白色的野鹤啊,

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

我不到远处去耽搁,

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

 

 

刘希武版:

求汝云间鹤,

借翼一高翔。

飞行不在远,

一度到理塘。

 


于贞志版:

仙羽如雪暂徘徊,

欲将此身借翼载。

不学令威控鹤去,

理塘相见即归来。



曾缄版:

跨鹤高飞意壮哉,

云霄一羽雪皑皑。

此行莫恨天涯远,

咫尺理塘归去来。





四、把一首诗当成三首诗




另一首无可争议的仓央嘉措诗句。

是《十诫诗》的前两句。

 


来自于道泉的最早译本:

 

第一最好不相见,

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

如此便可不相思。

 

 

王沂暖版则经过修饰:

 

第一不见最好,

免得神魂颠倒;

第二不熟最好,

免得相思萦绕。

 

 

而我比较喜欢、却当时不知是此句,

并曾经拿来借用的翻译版本则是:

 

翻译者不详版:


压根没见最好,

也省得情丝萦绕;

原来不熟也好,

就不会这般颠倒。

 

 

这一版本,不知翻译者。

但想来,是根据王沂暖版修改而来。


 

刘希武五绝版则为:


最好不相见,

免我常相恋,

最好不相知,

免我常相思。

 


而到了曾缄版

则翻译成了:


但曾相见便相知,

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

免教生死作相思。

 


尤其是后两句。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此句名气之大,引用之广,简直罕有。

堪称仓央嘉措所有诗歌所有版本之中,第二有名的诗句。


这便是曾缄先生的翻译特点,

偏重意译,与原本含义相差较大。

 

 

同样这句诗。

我们再合看这三个版本: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压根没见最好,也省得情丝萦绕。

原来不熟也好,就不会这般颠倒。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三种版本,相差巨大。

若是不了解仓央嘉措。

很可能就被人当成3首诗,

哪能想到,竟是同一首的演化?





五、布达拉宫与拉萨城

 



我要介绍的第三首仓央嘉措正宗。

也是最让人们对他产生幻想、引起许多枝节与传言的一首。

 

流传最广的版本: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最早翻译仓央嘉措的于道泉,

只是把部分仓央嘉措诗歌评为情诗。

可后来人却更喜欢将他的诗句解读出或增添上更多的“情欲”来。

这一版本,就实在到了烂俗的地步。

 

没能考证出这一版本最早是出自谁的翻译。

据查,很有可能是某一所谓的畅销书作家。

就不点名了。

 

而这首的早期于道泉版本,极为平实:

 

住在布达拉时,

是仓央嘉措。

在拉萨下面时,

是浪子宕桑汪波。

 

(传说仓央嘉措出游时会化名宕桑汪波)



刘希武版:

情僧原是我,

小住布达拉。

变名为荡子,

下游拉萨城。

 


于贞志版:

端居布拉达宫时,

仓央嘉措称上师。

夜醉酒楼佳人侧,

衲本人间一浪子。


 

曾缄版:

就里机关谁识地,

仓央嘉措布拉宫。

夜走拉萨逐绮罗,

有名荡子是汪波。



对此诗的翻译。

就可以看出刘希武与于贞志两版,

“情僧”、“夜醉酒楼”、“佳人”等词,

已经略向“艳、媚”的方向偏离。

相较于道泉版,已是无中生有。



实际上,正史中关于仓央嘉措沉溺酒色的唯一记载,

来自当时在西藏实际掌权的、试图废掉仓央嘉措的蒙古拉藏汗。

他向康熙帝上书,称:

“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守清规、是假达赖。”


但,来自仓央嘉措对立方的一家之言,是否为诋毁呢?

可信度并不高。





六、玛吉阿米





要介绍的第四首仓央嘉措正宗,

是那首在学术上争议最大最多的《在那东山顶上》。


取王沂暖版本:

 

从那东方山顶,

升起皎洁月亮。

未嫁少女的面容,

时时浮现在我心上。

 

 

这首诗的争议点,

就在“未嫁少女”上。

因为,原文其实是:

 

从那东方山顶,

升起皎洁月亮。

玛吉阿米的面容,

时时浮现在我心上。

 

 

去过西藏拉萨八廓街的人,都知道。

有一个黄房子。

就是每日客人络绎不绝的、著名的玛吉阿米餐厅。

 

民间传说:玛吉阿米就是仓央嘉措的情人。 

但实际上,是这样解读吗?

 


藏文是拼音文字。

ma-skyes-a-ma。

仓央嘉措自造的词。

 

a-ma,是母亲的意思。

而ma-skyes则是一个关于生育的否定。

 

那解读就可以有很多种。

若解读成:还没有生孩子的母亲?

翻译成少女、未嫁少女便都是妥当。

 

但关于生育的否定,

却还可以另一种解读:

不是亲生的。

不是亲生的母亲?亲生母亲以外的母亲?

于是,很多学者认为此句其实是用来形容男身女相的菩萨的面容。

 


既然不好翻译。

那么最早翻译版本,

于道泉是怎样翻译的呢?

 

他直译成了“未生娘”

一个奇怪的词,虽然贴近原文,但是汉人也难以理解这词。

 

 

于道泉版本:

从东边的山尖上,

白亮的月儿出来了。

“未生娘”的脸儿,

在心中已渐渐地显现。

 

 

于贞志版:

东山崔嵬不可登,

绝顶高天明月生。

红颜又惹相思苦,

此心独忆是卿卿。

 

 

刘希武版:

明月何玲珑,

初出东山上?

少女面庞儿,

油然萦怀想。

 


曾缄版:

心头影事幻重重,

化作佳人绝代容。

恰似东山山上月,

轻轻走出最高峰。






七、仓央嘉措最著名诗句





要说的最后一首,

则是《彼女的心意》。

 

这一首,是所有正宗仓央嘉措诗歌中,流传最广、

并且,也是流传版本最为集中的一首。

也诞生了所有仓央嘉措诗歌所有版本中最有名的一句。

 


于道泉版: 

若要随彼女的心意,

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

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王沂暖版:

若随顺姑娘的心愿,

今生就和佛法绝缘。

若到深山幽谷修行,

又违背姑娘的心愿。


 

于贞志版:

入山投谒得道僧,

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

意马心猿到卿卿。

 


刘希武版:

我欲顺伊心,

佛法难兼顾。

我欲断情丝,

对伊呼负负。

 

 

看了这四首,是不是想说:

咦。

说好的流传最广,第一名句呢?

怎么感觉好像没见过啊?



因为几乎此诗的所有流传,

都是这首你一定见过的曾缄版: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可是,当你对比原文。

你会发现:

因为用字简练,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两句已经表达完原版4句的含义了。


所以,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句经典中的经典,

仓央嘉措诗歌第一名句。

是完全的曾缄补作。




八、情诗之王是如何炼成的





正如:

曾缄先生等人的诗文传遍了天下,

世人却都只赞叹仓央嘉措,

而不知曾缄等人的名与才学。


仓央嘉措,从达赖活佛、西藏最高宗教政治领袖,

流传三百余年,

成为人尽皆知的情诗之王。


并不全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拒绝受比丘戒等“不守清规”的行为)、

自己的身份(六世达赖)、

自己的才学(留下的66首诗歌),

也得亏得翻译者、藏学者的助力。



当然,最主要的,

还是无数或真或假的民间传言、现当代好事者的杜撰与张冠李戴。


而民间之所以乐意把仓央嘉措塑造成情诗之王与情僧的动力,

是人们心中的情欲。



可是,历史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

甚至,流传下来的66首仓央嘉措诗作,也都还未必能确认是仓央嘉措原笔。

也有好多学者倾向认为仓央嘉措的诗歌并非写情,而是描绘佛法。

认为《仓央嘉措情歌》其实是《仓央嘉措道歌》。



人们需要当年的仓央嘉措成为现在的仓央嘉措,

或许未必是好的。


可若仓央嘉措的诗歌,真有一部分是情歌,也无妨的。

在藏地众多活佛中,

就他一个去略显独特,

不也让历史显得更丰富更可爱一些么。


你看那好些句子。

并不媚、也不艳。

也只是:

情愫、清新微妙,

美好、点到即止。



-END-

ps:本文首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

舒小简(shuxiaojian1993)

欢迎关注啦~~~~~~

推荐文章
评论(4)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