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学习的选择

学习材料



最近在得到里面,看到有吴伯凡老师上线的专栏,果断订阅了,这让我想起去年一年的学习。

----

去年报了充电时间和混沌研习社的会员,其中混沌研习社体验最差,当时去体验就是冲着名人大腕去的,结果报名学了几个月之后,发现全都是临时找的大腕凑场,学习不成体系,讲解不够深入,都是一些CEO层面的见解。对于我这种刚入职的小白来说,真的是学不到东西,试用了三个月之后就退订了。充电时间的课倒是听的最多,主要有商科、心理学、营销和产品几大类,选材类似逻辑思维,主要是网上热门文章和一些读者的投稿。我放弃充电时间的原因和当初不再看逻辑思维有点像,就是编辑的选材太过宽泛,甚至是无所不包。这些内容在我刚接触的时候,让我感觉很充实,好像学了很多东西,但是隔一段时间回头来看看,这一些都是零散的知识,对我思考没有起到帮助,对我本身的知识体系也无明显益处。所以今年看到吴伯凡老师的新专栏之后就果断订阅了,罗振宇评价吴伯凡是所有文人里面,最能将理论和实际打通的大神。大学到工作那几年,我曾把吴伯凡老师和梁冬老师两位主持的《冬吴相对论》三年的电台节目反反复复听了n多遍。它不像很多大综合,因为吴伯凡自身的特性,话题并那是那么广,且都具有个性色彩,具有启发意义,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机。

----

学习是有“沉默成本”的,你选择了A,就等于放弃了B,所以学什么是有必要想清楚的。大综合类的材料学久了并没有什么帮助,那这段时间对你来说几乎就是浪费了。



学习时间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希望自己能把所有时间利用起来,有时候明知道效率不高,可是心想时间不用白不用。经历过一段时间之后来看,其实并不是好事。

----

首先,当然是学习质量差,比如淋浴的时候听商科节目,跟着音频节奏的话,我很难知道这一段主题是什么,已经讲了多少还剩多少,更不要提听完后的整理巩固了。

----

其次,知识的内化有一个沉淀过程,人在什么都不做时,大脑却在进行隐性加工。例如心理学上有个“记忆复现”,即过一段时间测试比学过之后当场测试的成绩更好,这其中就有隐性加工的过程。而把自己的时间填满就挤占了我们放空自己的时间,挤占了隐性加工的时间,所以并不是说时间不用白不用这么简单。

----

最后,没有了休息时间,导致之后的学习也都处于“慢性疲劳”状态,学习效率不高自己却发现不了,如果一直这样,很难跳出恶性循环的圈子。考研时为了迅速调整长期的不良状态,我选择晚上喝点酒睡个好觉,第二天就焕发生机了。

  

学习目标

我以前不懂目标有什么用,感觉反正都是达不到的,那定了目标和没有目标就是一样的。

----

旋元佑老师在《语法俱乐部》书中引用了一句西方谚语,我觉得很恰当——走上某一天的道路,通往没出息的城镇。确实,有目标也不一定能实现,但如果没有目标你可能连七成都达不到。反过来,有句古语说——法乎其上取其中,法乎其中取其下。意思是有一个100分的目标,你可能达到的是80分,而如果只有80分的目标,你可能就是达到60分的成绩了。目标的作用不言而喻。

----

各位也可以试试,下次读书或文章的时候做个AB测试,其中一次没有目标地阅读,另一次带着个问题去读,对比一下二者有什么区别。这个方法用多了,还能辨别很多无意义文章,因为你以前没有目的地读好文章坏文章是看不出来的。之前推荐过的MarginNote这款阅读软件,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读者划出来的书摘作为答案,把批注作为问题,共同组成一个问答题,原生支持Flashcard类型的QA卡片复习模式,也能非常方便地导出到anki复习巩固。

----

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过“学习要有仪式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不要把游手好闲地学习看成是学习,要学习就端坐好,准备好纸笔,精神状态饱满。不然呢?就去玩吧。




推荐文章
评论(2)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