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大多数人为了避免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高三的时候,听说我们年级理科班有个同学数学经常考满分,据他们班同学说——人家三套题做一遍,他把一套题做三遍。

14年考研复习那会,我自己把考研英语一的真题阅读部分做了3遍,英语二的成绩最后定格在81分,中间还有10~12三个多月没碰过英语。

读大学那会练听力,成天找美剧刷美剧,但几年下来,自己的听力还是介于听不懂和跟不上之间。15年考完研的那个暑假,我用aboboo电脑版练了两周的听力,居然能听懂简单的句子了。

以上事例,一个间接两个亲身经历,我想谈谈后两个的学习过程。

和很多人一样,我最初准备考研英语时,也想过买“同源期刊”,也试着背过“新概念英语”,更听过英语老师的讲题课,但这些一直都只能算徘徊在考研英语的外围。只要没开始碰真题,一切努力都是臆想。读一本同源期刊,会让人感觉成就满满,学两个月新概念,也会让人觉得很充实,但是这两件事情上,自己的深度思考都很少很少。更不要提听老师讲课了。发展心理学上有个“最近发展区”概念,可以用来解释听老师讲课的作用。假设一个人自学能达到的水平是1,如果老师点拨的话能达到1.2,那么这个0.2的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老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在自学的水平上跟上一个台阶。但是考研英语的视频讲解课,很多人听得很嗨,但是自己却没有动脑,直接结果就是自己做题照错不误。这就像你跟朋友的车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管走了两趟还是三趟,你都不知道路,但是哪天你自己勉勉强强走了一遍之后,立马就知道路了。所以老师明白跟你自己明白这是两码事,更何况我们还有沉没成本——时间。

背完单词,我就自己开始做真题了。刚开始的时候很痛苦,单词都认识可就是句子看着费劲,甚至一篇阅读5道题能错3、4道,但是每一篇我都认认真真地去做。第一步,先做题再对答案,期间不查字典不看解析,逼着自己把不明白的地方想明白。第二步,翻译正文、题目和选项,逐字逐句的直译,不给自己忽悠自己的机会。第三步,寻找题干和选项,甚至是错误选项的出处,分析错误选项的错误类型(例如,以偏概全,偷梁换柱等等)。就这样,做了第三遍的时候,我就能通过直觉判断哪一句话会在题目里挖坑等我了。因为第一遍两个月,第二遍一个月,难度很大,所以不存在连续做几遍记住答案的担心。而且我会刻意要求自己去按图索骥找到实在证据,而不是凭记忆。期间没有碰任何模拟题,后来在讯飞工作接触到教研室的老师才知道模拟题和真题的区别在哪——通常一道题4个选项,1个正确,其余3个错误。在真题里,这3个错误选项都是命题人在精心分析做题人的知识结构后,针对可能存在的知识漏洞和推理错误给出的相对应的陷阱,而很多模拟题的错误选项就是随便给的错误答案。所以,模拟题不仅仅是出题不严谨,还不利于训练真正的做题思维。

对比大量刷模拟题,大量浅阅读英文文章,研读真题的不同在于,凡是碰到认知障碍都会跟自己死磕直到解决,而在刷题和浅阅读时这些都被我们放过去了,但恰恰是这些被放过去的地方才是我们真正值得提高的地方。所以相比刷题和浅阅读,把真题研读三遍,带给我更多收获。

用aboboo练听力(aboboo.com电脑版稍复杂,但网站有说明书,但新出的iOS手机版在操作上简单很多)。以前练听力都是看电影或者做听力题,前者较轻松,后者稍显认真。看电影时,很少有人会把听不懂的地方反复听,所以几乎听得懂的还是听得懂,听不懂的仍然听不懂。练听力题的基本形式都是用个播放器播放,在不懂的地方多听几遍,大多数不懂的地方最后也都会听懂。用aboboo软件来练听力,它会自动把材料断句,会自动呈现声波,所以你的听写不用去花大量时间快进快退去找没听懂的地方,直接就可以点中重听。在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听明白这件事上,aboboo是让用户自己打出来,而且是一个词一个空的打出来,反复听还听不出来可以按快捷键获得提示。就算你按照提示应付完了,最后还可以把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再听一遍。

和刷三遍真题类似,这种死磕自己的方式,真正的把自己薄弱的地方补上了,而不是漫不经心听两三个小时用时间来彰显自己的努力程度。

回到anki上,我常常会在教完anki学员之后叮嘱他们——先小范围试用一下,养成习惯之后再应用到学科知识中去。在做笔记时,一定要先学习、再做卡,再当天复习,不可拖延。可以学得慢一点,甚至是少学一点,但是一定要学一点是一点。

跟很多“一日千里”的学习习惯不同,一旦开始用anki,你就要跟自己死磕,把不会的掌握,把掌握的维持住。也真是anki这种死磕自己的态度,让学习得以扎实落地,而不是通过坐在自习室的时间判断自己的努力程度。

如果读者也希望有所改变,分享刘一男老师曾经说过的话给大家——Perfect practice makes perfect. 对,不是众所周知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

后来我才知道,这也叫“刻意练习”。

推荐文章
评论(5)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