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嗯,去香港了。
chouve_林 2017-10-12

年初给自己的计划之一就是带着妈妈出去远行,可是一直也并没有确定说要去那个城市。只是说要去远的地方,要坐飞机(因为没有坐过飞机)。6.7月份的时候开始留意机票,也跟朋友说起旅行计划,她无意中提到香港,其实当时也没觉得就一定要去那,是后来看到天津飞香港的往返机票觉得价格在预算范围内,才开始动心,之后就找了香港的攻略、文章、电影来看。这才确定要去。然后从8月初办理通行证到10月4日踏上香港境内土地,差不多有两个月时间。期间还准备、参加了一个行业考试。

第一次去香港,去了三天:一天上山、一天看海,另一天在市区逛。

DAY 1 当然要去太平山。

没有去坐缆车,在天星码头等的15路巴士。一是担心人太多,二是想采用更贴近当地市民的出行方式。上山给人的感官触动特别直接:紧密挺拔的楼体、半山别墅、依山墓地、运动场地,所有这些近的远的目所及的都是见所未见。会想,哦,原来这些就是当地人生活的空间环境,紧张有序,不可思议。司机师傅的驾驶技术没的说,其实不止山路,我觉得香港司机的驾驶技术肯定普遍高超。在山顶是顺时针经夏力道、卢吉道走的环形步行路线。这条线参考了一篇游记和香港旅游发展局网站。巴士到达山顶的时间大概是下午5点左右。所以那个时间计算好的话差不多可以在山下建筑亮灯时步行到卢吉道观景台附近。刚下过雨,空气非常好,不少人在这条线跑步,引得我也很想跑一跑。因为担心妈妈累所以要她逆时针直接在卢吉道观景台等我,可以慢点走。碰头很久后,忽然想起山顶邮局,又跟妈妈讲要去邮局寄点东西。问了两个人找到邮局(就在凌霄阁二层右拐到底),当时已经关门,碰到一个大陆女孩也在写明信片。在同层商店买了明信片写了话寄给朋友和自己。被粘邮票难到。去问店里老板,被夸字写的好,还问我怎么知道朋友地址的,我说我去过朋友那里。她们说不知道自己朋友住哪里。蛮意外,想到或许和日本人的疏离情义类似。后来又碰到男生借我笔用,看到开头他写,娘子。搞定邮寄,马上回去找妈妈。她着急的骂了我一通。因为去邮局前,天未完全黑,我又跟妈妈提出再回去观景台拍夜景,妈妈很不理解。但我还是执意去了。后来想想或许带妈妈走与我同一条线路会好一些,只不过我可能不能完成环线,领略不到白天黑夜的风景,也邮寄不了东西。太平山这站就是这样了。妈妈又在念担心回去晚,坐不上最后一班船。其实当时也才8点左右。回去仍然是15路巴士,上山时我们坐在一起,妈妈靠窗,下山自己选了靠窗的位置,跟妈妈说分开坐的。

DAY 2 石澳看海。

看海这一项是考虑妈妈的喜好定的。本来最初的计划还有赤柱,不过有了第一天的经验,果断把看海锁定在一个目的地上,这样玩的能充分些,慢些。说是适合妈妈体力,其实就算是我自己玩,这样的决定也是理智的。港岛线筲箕湾A3出乘坐9线巴士到终点即石澳。坐大巴的过程也非常好,能看到隐隐约约的海,房子甚至经过好几个高尔夫球场(也有可能本来就是一家球场)。到的时候是中午,出站就可以看到海滩,但是非常热。我实在热的受不了就跟妈妈去一海滩不远的店吃了点东西,先来一杯可乐加冰。吃过东西我们决定先在村里里逛,结果这一逛直接逛到太阳快落山。实在是因为房子颜色美、路美又加上发现另一片海边。而且妈妈属于一见海就撒欢的那种,所以在这里拍了很多照片。空气、海都是广阔的,心情也宽广起来。玩到落山,原路返回,9路巴士有3大列人排队,好在大家都很守秩序,半个多小时就坐上车了。下车的时候刚好看到附近有惠康超市,来之前看攻略有人建议他家买东西。也是因为大姨妈光顾,所以去看了下,觉得价格合适,然后发现作为女人没有被姨妈巾厂家(或是贸易政策)公平对待——价格与大陆在一个水平的同时,款式多样又好用;很多酒的容量都类似罐装啤酒,适合我这种偶尔一个人开瓶酒的人喝。当天的另一件事是去铜锣湾大坑看火龙表演,赶到的时候距离开始还有几分钟,因为也不太熟悉表演的程序和路径,没有站到序幕的那个街区,我们隔了一条马路,是有看到火龙,周围也有很多本地人。有个30岁左右的本地男生说他也没看过。很热闹,有过节的气氛。现场有维持秩序的警察(或是协警),工作认真又耐心。还有人分发火龙表演的相关册子。这种对文化的用心,也有触动我。最后就是去做叮叮车(其实看下来发现我还是安排了不少项目),结果坐过站。想着去国金中心的添好运吃东西,结果到的时候已经晚上10左右了,已经关门(其实早上去筲箕湾前也想找去添好运吃东西,没找到,结果在四海傲龙(好像叫这个)吃过饭出来,没走几步就看到排起长龙的添好运。这是与它第一次错过)。然后就天星小轮回尖沙咀附近吃得东西,妈妈对当晚的食物还算满意,有个紫菜鱼汤她觉得不错。这一天基本是这样。

DAY 3 理工大、红磡、铜锣湾、荷里活(附近)、添好运。

这天的一个心愿是去红磡拍燕姿照片(来自她红馆演唱会)与红馆的合影。因为之前有在网上3D漫游过场馆正面,觉得不是太可拍,所以想起去理工大找高点拍全景视角,实际上我想的还是简单了。在理工大上了3,4个楼(包含李嘉诚楼)也没有对红馆方向的可接近的窗,就这样在理工大绕了绕顺便感受下理工大的氛围,然后想其他办法拍,这个时候跟妈妈讲让她在理工大等我,我自己去找视角拍,其实理工大通红磡地铁站方向的走廊附近已经可以看到红馆,可能当时还是希望以高视角拍它,然后居然还进了一个办公楼,几乎上了平台,还差点被困在楼梯间,想起来也是后怕。但也碰巧憋见了几家办公室的办公场景和场所布置。不过结果还是没拍到。没有办法我只能走进红馆了。实际上也不算难看。而且人很少,也无所谓被人看到一手照片一手手机快门的诡异举动。在售票处问过,平常除了工作人员和有许可证的参观人员,其他人是不能进入场馆的。售票处有不同演出的册子可以免费拿。挑了一些好看的册子。

红馆出来回去找妈妈,然后去铜锣湾,坐的巴士。这是在那的三天唯一一次去港岛没有乘天星小轮的。崇光百货、希慎广场、路边小店,最后还是优衣库、无印良品收了点东西。香港买东西真的不错,价格跟大陆都是一样的,只是人家是港币。想起自己之前在优衣库的买的每次东西,都被多收了钱,有点不舒服。

后来妈妈提出带礼物给朋友,我私心想去逛荷里活,当然也认为荷里活可以买到礼物,铜锣湾到上环,然后我们就迷失了。找荷里活道可以算是三天里最耗时间的安排了。我们穿街走巷后来实在有点累了,就没在坚持,挑了一条路走的。好像后来有看到荷里活道的路牌,想来活动半天应该是在那条路附近。后来天晚了,我就又拉着妈妈去找添好运,第三次去还是要问路才找得到,排队半小时也终于吃上价格亲民的米其林。糯米鸡没有了很可惜,叉烧包很好吃。店还是值得推荐的。有看到人更推荐深水埗的那家,我在香港的几天也没有很多时间逛市区,所以深水埗也没有排计划去。

最后,想提一些:

  • 公共场所香港市民的有序意识很高。像吃饭、乘车排队、过马路的时候,很少看到有人不守规矩;

  • 香港的地铁、公交不能吃东西,看到有本地人喝水。不算很安静但也没有很吵。地铁没有安检,其实不仔细想是感觉不能没有被安检的。交通很便利,但是换乘站间或是一个出口与另一个出口间简直是不能叫做同一站,想来北京的东直门、西直门换乘算什么。

  • 商店、小店的作息是晚开晚关。

  • 超市推荐惠康超市,价格温和。

  • 吹风机、插线板、防蚊贴、指甲刀能带还是自己带。

  • 飞机和回大陆的安检也没有很严嘛。

  • 飞机上不能开启手机但是相机还是可以用的,竟然没想到,所以现在手里没有北京上空与深圳上空的美丽夜景,另外云海也是模模糊糊可以看到哒。

  • 做计划除了去和回细致到几点,其他在香港的日子没有细致的时间限制,只是定了每天的主题,每个主题下都有备选项,看时间,时间不紧张就多玩点,紧张的话就挑最想去的逛。这样比较有灵活度。看着每天一点点朝着计划方向走,还是挺给自己信心的,觉得下次出国行的话自己也可以安排好。

我是属于逛的很慢的那种,你叫我逛大学我都可以逛大半天,所以我也不晓得大家是怎样一天去很多地方,也许是去过香港很多次?我说不好什么时候下次去,但是下次去会着重在市区街道逛,这次看的还是少了些。也走了些弯路。

香港是个很杂的城市,它的新旧建筑,中外文化、传统与新潮都没有明显的分界,是揉在一起的。它的城市建设很厉害,我看到半山的房子,架空的首层,坡地的处理,我想对很多大陆建筑师来说都会非常有挑战。也因见到设在成熟市区楼栋间的运动场地,想对规划部门的远见点赞。能常常见到消防局。

本地人呢,你去吃饭,购物结账时他们都会顺口说谢谢。他们自己可能也不太晓得路的名字,像太平山的夏力道,荷里活道,但他们清楚自己生活的环境。热情、固执(或是不通情达理)也都有,看到店里年纪轻的叫年纪长些的“啊-”,也会联想到港剧的氛围,似曾相识。

旅行到底能带给人什么呢,好像说的清,好像也说不清。

回来好几天了,还有点在梦里的感觉。

推荐文章
评论(1)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