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说一点燕姿
chouve_林 2017-12-09

耳帝的《孙燕姿的幸福困境》 看了有几天了,断断续续想到些,不吐不快,权当记录。

并没有关注这个人,好像也很少看他写的文。是个粉丝七百多万的音乐博主。他这篇分成四部分。我刚刚又读过一遍,按我的理解把它分成三个主题。

一算是谈前提。

提到徐怀钰和梁咏琪。徐的经历、得失。多少同期歌手,如果没有他们,新时代的爆发或许会晚些,也或许没有这么斑斓猛烈。这含义放之四海而皆准。说梁主要是联系到歌曲作品本身上,才知道原来他们有过同期都是李偲菘李伟松制作专辑。而且找到的资料显示至少1997年梁与李氏兄弟便有合作。对燕姿来说,早前为梁咏琪制作作曲其实是李伟菘李偲菘自身能力的一个提升阶段。待到燕姿出道时,二李的作品成熟度更高了。所以可以总结来说是时间好。

二是市场。

他提到千禧一代的关注与诉求在音乐载体上得到重视,这是乐坛能够换代的外界因素。其实就是市场需要。作为音乐受众一员我可以说,我所处年代的市场需要跟现在的市场需求也是不同的。这涉及社会发展,文化流转。算是机遇好?也可以说是时间好吧。

三是歌手本身。

反复有提到燕姿的人格。她的诚恳、真实、率真、活力,对事对人有自己的看法态度。当然作为歌手本职的演唱,也提到她关键的音色,兼具气质和商业价值。

他写:

这样的音乐形象是虚浮包装不来的,它必定是个人的一种延伸与挖掘,把可能拥有的可能性,放进一个要塑造她的力量中。虚浮包装的人设可以骗得了一时,但崩坏地也会更快。如今你再看早年的孙燕姿,经过近二十年的检验,尽管会有合作与妥协,但不会有人认为那种形象不是她自己。因为能深入人心的,必定要有一个最本真的东西,个人特质给予企划的灵感、合作与激发,人格在音乐制作过程中产生的意外反应,甚至是放置于时代与大众视野后,它与广大听众产生的一种始料未及的碰撞,都是给予人格有效的附加与塑造,这种塑造经得起来自于时间与大众最严苛的检验。

当然也说到缺点:没有做出类似王菲-浮躁,林忆莲-盖亚,张惠妹-阿密特这种水平的专辑;积累与唱功。


听到这么直白的不好的评价,我真实的下意识的反应其实是不服气的。但是这篇文章总的来说真的是客观中肯。或许这也是我想写下点什么的原因。

回到缺点,前者其实又可以反到上述三条歌手本身这项。他提到的原因我也有感觉,燕姿是个特别生活化的人,随着她不同的人生阶段推出作品,并且一定是要自己认可理解的。这肯定是诚意与认真,是对自我的一个要求。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王林张能不能理解自己推出的作品,诚意不诚意认真不认真,不是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原则不同。这是前进时随身必带的东西,也是“限制”。加引号是想说明这限制要分谁来看,有时是自己,有时是外部的人。只是想提一句,这限制也有可能是自得其乐,知足安定。

至于唱功,她唱功-我承认-算不得一等一,我知道在某些人心里我的这个定义也达不到。

2003年夏天,小学要毕业未毕业的那段时间,是《未完成》发行之后,我记得她专辑封面上的那个外套,有天也不知怎么的在电视上看到她的新闻,碰上她一个灿烂的笑容,天啊,我心想,也太好看了吧。这就是我生活里有关燕姿的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最早的话,应该差不多就是同段时间同学那里的一盘盗版磁带。但那个时候还没有,后来看那盘磁带的眼光就不一样了。

后来的事,就是人们喜欢贴情怀、怀旧标签的事了。

但这些事对我来说,是我一日一日走过来的,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珍惜它。

其实也没有什么可辩解的,后来看那文下面有回复写:

二弟在用林忆莲,王菲,张惠妹的标准去要求孙燕姿,觉得她不去做一张《盖亚》《浮躁》《阿密特》的专辑太浪费了,为什么粉丝总觉得二弟在黑她呢,耳帝夸过她很多次的好嘛。这张专辑宣传时说是转型之作,听下来觉得并没跳出以前的框架,粉丝可能觉得这样就够了,可是乐坛对她的期待其实是更高的。(来自:却开到荼蘼a)

哈哈,是一种“希望给出更好的”的感觉吧。

其实我有时也想人真的会时时清楚自己的方向,并把控它吗? 打篮球就是要得总冠军,唱歌就要做乐坛第一人。这些听着是蛮厉害的,那除此之外呢?有没有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事情?且不说有没有那个能力,如果我们做不到第一名,是不是生活就完蛋了?

我只是不禁往这个方向多想了些。

话说我们不一定做不成王林张喔。就算做不成,那就做不成。

往后,idol唱她喜欢的歌,继续过日子,我听她唱的歌,也过自己的日子。


最近不是金马奖,报道看到写蔡依林走音,去年是燕姿走音。但两个人事后的反应挺不一样的。Jolin的感觉就是对不起表演失准,你们随便说,老娘还是很开心。燕姿就像班里老考年级第一名的同学,这次考试跌出年级前五,老师也舍不得训她的感觉。这姐俩挺有意思的。


P.S.幸亏我不是写稿为生的。写的不顺,写后又不好出来。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