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意见反馈
LOFTER-网易轻博
浏览
APP
登录
注册
百家姓——和姓溯源
暗香浮动
2020-11-30
一、历史来源:
1、源于族名。源自纳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古代纳西族四大支系“禾、束、叶、梅”之首“禾”的后裔,以族名“禾”为姓氏。
2、源于祝融氏,出自远古时期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唐尧时,重黎原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和氏。该支和氏主要源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正确读音作huò,今音读作hè亦可,就是不能读作hé。
3、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军制官吏和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和令,是西周初期在军队中设置的旗令官,以示军纪军威,通常由武艺高强之军官担任,负责把守军门。古代,军营大门至统帅大帐之间一般有三百步左右距离(一百八十米),营门至大帐门之间的通道,称作辕道,为高级军官、探作(侦察兵)的专用通道。辕道上距大帐之间五十步距离的道两侧竖有两杆大纛旗,左为朝廷标志旗,右为统军将领(元帅、司马)标志旗,两旗之间称“和”,就是“军门”,亦称“垒门”。军门以外二十步之内称“辕门”,凡召集下级军官布置作战命令,以及处罚违令将士,就在辕门区域内,而不是某些书籍上注释的在军营大门外。排班值站于军门的军官,就称作和令官,由中级将领中选拔出来的军官当值,负责内外军令、情报的传递,以及警卫等工作。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以旌为左右和之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在和令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和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
4、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内廷官吏受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受和,就是御厨史、亦称内膳令,为两周时期设置的官吏,专职掌管君王、王妃、太子们的膳食,并负责君王进膳前的口味品尝和安全检查。受和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为君主亲信中的亲信担当。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受和,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馐之割烹煎和之事。”在受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受和氏。
5、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宋国有国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后由其弟子和继位,是为宋穆公。子和执政九年(前728年~前720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宣王的儿子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做事。子和逝世后,子与夷继位,即宋殇公。因为子和在做君主时贤良和气,所以宋殇公给叔叔子和加封谥号“穆”,史称宋穆公。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和氏,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穆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和氏与穆氏、戴氏同宗同源,和氏读音作hé。
6、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卞和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卞氏,春秋时楚卞和之后。”卞和,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荆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称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他因献玉而闻名古今。在卞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卞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卞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huó,今音读作hé亦可。
7、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素和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为代北鲜卑族复姓,东汉桓帝刘志时期北方鲜卑部落联盟大人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汉化改革捉称中,奉旨改汉姓为和氏。这支和氏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正确读音作huó,今音读作hé亦可。
8、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布尔图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⑴.蒙古族布尔图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和氏、何氏。⑵.蒙古族尼玛察氏,亦称倪马查氏、专图尼马察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族乃马真氏族,以姓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滹野(今乌苏里江支流俄罗斯境内达鸟河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禄河(今辽河)、珲春(今吉林珲春)、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imac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和氏、杨氏、榆氏、张氏、佳氏、尼氏、倪氏、鱼氏、障氏等。蒙古族和氏读音皆作hé。
9、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辉和氏,亦称惠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回特部,以部为氏,满语为Hunhe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富尔坚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和氏、何氏、惠氏。⑵.满族赫哲氏,亦称赫哲勒氏,满语为Heje Hala,满族姓氏,世居今黑龙江同江、饶河、抚远一带,后改汉姓为和氏、赫氏、贺氏等。⑶.满族钮赫氏,亦称钮祜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粘割氏族,满语为Niohe Hala,汉义“狼”,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内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和氏、钮氏、郎氏等。满族和氏读音皆作hé。
10、源于商王阳甲,阳甲名和。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和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11、明朝时期大臣司马姓、程氏,程和后裔以名为姓改为和氏其后延续至今。
二、迁徙分布:
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一位,人口约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左右。
和姓起源古老。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来源是这样的,春秋楚国人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为荣,于是都以“和” 为姓。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今辽宁省的抚顺市,青海省西宁市,甘肃省武威市,山东省的泰安市、新泰市,聊城市大张家镇前下沟村、菏泽市牡丹区何楼办事处高路口村,和寨,曹县桃园和屯,和庄,朱洪庙杨堂,鄄城大和庄,贵州省仁怀市。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河南省的南阳市、浚县、上蔡县、息县,平顶山市、焦作市、沁阳市、唐河县、滑县、商丘市睢县、太康县、汝南县、社旗县、开封市、安阳县、濮阳市、周口市、洛阳市孟津县、孟县,四川省的资阳市、射洪县,山西省的榆次市、忻州市、晋城市、大同天镇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宾阳县、来宾市,陕西省的澄城县、蒲城县、铜川市、长安县,黑龙江省的尚志市,河北省的邯郸市、晋州市、邱县、唐县、乐亭县,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内丘县,广东省的茂名市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均有和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和仲和叔:上古人物。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
和洽:三国魏汝南西平(今河南舞阳东南)人,字阳士。东汉末,举孝廉,不就。率亲旧依刘表。后归曹操,为丞相掾属。魏国既建,为侍中、郎中令。魏文帝即位,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魏明帝时,进封西凌乡侯,拜太常。为官清贫廉洁有操守,最后以售田宅自给,卒谥简。
和峤(?~292年):西晋汝南西平人,字长舆。有盛名。袭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颖太守。为政清简。以贾充荐,入为中书令。晋武帝深器之,预定灭吴大计。恒以储君机为忧。惠帝立,拜太子少傅,迁光禄大夫。家富性吝,杜预谓其有钱癖。卒谥简。
和郁(?~311年):西晋汝南西平人,字仲舆,和峤弟。以清干称。历伤书左右仆射、中书令、尚书令。怀帝永嘉五年,汉刘曜攻破洛阳,杀官吏,郁等奔苟。疾卒。
和匹(?~452年):著名北魏大臣。北魏太武帝时任侍中。太武帝拓跋焘正平元年(451年)任侍中,爵吴兴公。次年,太武帝为中常侍宗爱所杀,和匹秘不发丧,而是与侍中薛提、尚书左仆射兰延等议立新君,结果亦为宗爱矫皇后令杀之。
和跋:北魏代人。以才辩名。道武帝时为外朝大人,参军国大谋,有智算。从入中原,以功进尚书,镇邺。封定陵公。出为平原太守。道武帝宠之冠于诸将。跋好虚誉,性尤奢淫,道武戒之,不听。遂诛跋。
和归:北魏代人。和跋子。代地人(今山西北部),从征赫连昌有功,拜统万将军,赐成皋男。从安颉攻虎牢,拔之。进爵高阳侯。后以罪配凉州为民。盖吴起事,复以龙骧将军前往镇压。还拜冠军将军、雍城镇都大将、高阳氏。
和安:北魏代人。和归孙。恭敏善事人,稍迁中书舍人。北魏孝明帝孝昌中,为益州刺史邴长史,固守小剑。梁将樊文炽围之,不克。遣降至城下说降,安命射之,乃退。东魏孝静帝尝夜与朝贤讲集,命安看斗柄所指,安答曰:“臣不识北斗。”高欢闻之,以为淳直。除给事黄门侍郎,后为仪州刺史。
和士开(524年~571年):本姓素和氏,字彦通,清都尹临漳县(今河北临漳县)人,西域胡人后代。北齐时期宠臣,中书舍人和安之子。跟随长广王高湛,授开府行参军。精通琵琶,善握槊之戏。太宁元年(561年),武成帝高湛即位后,授给事黄门侍郎,随同胡长粲、高阿那肱等人号称“八贵”。怂恿武成帝禅位后,拜尚书令,权倾朝野,任人唯亲。荒淫无耻,传闻有染于武成胡皇后,封为淮阳王。武平二年(571年),为琅琊王高俨所杀,朝野上下,大快人心,追赠假黄钺、太宰、司徒公、尚书左仆射、都督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号文定。
和洪:汝南人(今河南汝南)。著名隋朝将领。勇烈过人。仕周,以军功累至车骑大将军。从武帝平齐,又从破陈大将吴明彻于吕梁,赐爵北平侯。入隋,从韦孝宽讨平尉迟迥,又以北道行军总管击退突厥。后迁徐州总管卒。
和逢尧:唐岐山人,武则天时负鼎上书,自言愿助天子和饪,坐流庄州十余年。后举进士第,擢监察史。突厥请尚公主,逢尧奉使称旨,擢户部侍郎。坐善太平公主,贬朗州司马。官终柘州刺史。
和守阳:唐扶风人,字守阳。和士开裔孙。中宗景龙间,为碛西支度田判官。时宗楚客欲陷郭元振,逼守阳诬证之,守阳拒不从。曾为册立突骑施可汗使。使还,迁北庭都护府长史。改播川郡太守,寻迁北庭都护,专知支度营田十年,储积巨亿。迁陇右节度副大使,改陇西郡太守。迁江华郡太守,卒于途。
和凝(898年~955年):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年)十九岁登进士第。好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梁贞明二年(916年)进士。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后晋天福五年 (940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后汉,封鲁国公。后周时,赠侍中。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著为《疑狱集》两卷(951年)。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
和岘(933年~988年):字晦仁,开封浚仪(今开封)人,后唐长兴四年生。父凝,晋宰相,花间集词人。岘十六登朝为著作郎。建隆初,太常博士。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为京东转运使,坐事削籍。端拱元年,主客郎中,判太常寺兼礼仪院事。是年卒,年五十六。
和嵊(951年~995年):字显仁,和岘之弟。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累官光禄寺丞。淳化初年,撰《七牖题名记》,并补注父和凝所著《古今孝悌集成》十卷以献,擢直史馆。淳化三年(992年),再献《观灯赋》,进右正言,知理检院。至道初年,与王旦同判吏部铨,后病亡。
和斌:字胜之,濮州鄄城人。选隶散直,为德顺军指挥使,凡五年,数捍敌,被重创十余。知军事刘兼济以兄平败没,执送京师,并逮其家。斌慰安调护,为寓金帛他所,密告兼济勿以家为恤。平冤既伸,兼济获免,家赖以全。定川之役,将曹偀丧所乘马,斌辍骑与之,且战且行,与俱免。狄青南征,使部骑兵为前锋。青驻宾州十日以怠寇,既乃倍道兼行。斌以兵疲于险,利在速战,即日度关。鏖贼归仁驿,孙节死,斌引骑血战,绕出贼后,遂败之。师还,张破贼陈形于殿廷,仁宗拊劳,擢文思副使、权广西钤辖。改秦凤,广西以蛮事乞留,秦州亦请之,诏留广西。
和诜:和斌之子;鄄城人。著名北宋将领。以荫为河北副将,累官右武大夫、威州刺史、知雄州。在雄州十年,颇能侦敌情。上制胜强远弓,能射中三百步外,边人称为“凤凰弓”。因事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筠州。后复官,卒。
和勇(?~1474年):初名脱脱孛罗,蒙古和宁王阿鲁台之孙。明宣宗时居住于京师。袭指挥使,积功至都督佥事。宪宗天顺年间,充游击将军,统降夷千人往讨两广。成化初率所部从征大藤峡,晋左都督。三年召督效勇营训练,再著战功,特封靖安伯。
和文元:明山西平定人,字希文。师从吕思诚,学行优异。明洪武中擢用,以勤能称于时。后累迁至刑部侍郎。
和承芳:明代举人,平定人。历唐山知县,有惠政。以父丧还籍,斩衰竹杖,徙行千里,居丧哀毁。世称为真孝廉。
和素(1652年~1718年):字存斋、纯德,完颜氏,清康熙年间满洲人,隶属内务府镶黄旗。累官至内阁侍读学士,御试清文第一,赐巴克什号,充皇子师付,翻书房总载,是清代著名满文翻译家。
和珅(1750年~1799年):钮祜禄氏,本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奉天府开原县(今辽宁省清原县)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和珅门荫入仕,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身份地位,深得乾隆帝宠信,并将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促使和珅大权在握,成为皇亲国戚。先后担任和兼任众多关键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拜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随着权力地位的成长,私欲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建立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的商业往来。嘉庆四年(1799年),清仁宗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乾隆帝死后十五天,清仁宗赐和珅自尽,时年四十九岁。
和春(1792年~1860年):赫舍里氏,字雨亭;满洲正黄旗人。著名清末将领。初官副将,以镇压太平军有功,渐迁总兵、江南提督。清咸丰六年(1856年),向荣败死,他继任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集结重兵击破江南大营,他逃至苏州浒墅关,随后自杀(一说伤重而死)。
和兆元(1810年~1890年):字育庵,清末著名太极拳家,中国传统太极拳六大流派之一——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出生于一个医林世家,其父讳彦方,精通中医内科,善治疑难杂症,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为使兆元公能秉承家学,振兴家业,其父嘱其习文学医。和兆元十五岁时,时值清王朝后期,社会动荡,其姐夫李棠阶劝其兼习武技。1825年冬,和兆元拜于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温县赵堡镇赵堡村人)门下,开始习练太极拳。因他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有习武的天份,并且能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功夫出类拔萃,深得清萍师的赏识,成为陈清萍的入室大弟子,全面继承了师传太极拳理法。太极神手陈清萍之师张彦(赵堡人)云游归乡后,和兆元又得精心指点,悟通拳理,其功夫出类拔萃,刀、枪、剑、棍无所不精。
四、郡望堂号:
【郡望】
代郡:亦称代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置代郡。秦朝时期先为代郡,后为代县。汉朝初期为代国,后改回为代郡,治所在桑乾县(今山西宁武),东汉时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阳高)。晋朝时期移郡治到代县(今山西代县),晋永嘉后期废黜,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一带。北魏时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25年~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西陵郡:三国时期孙吴黄武元年(壬寅,222年),改东汉朝时期所置的夷陵为西陵郡,后来也称宜都郡,治所在宜昌(今湖北宜昌)。
【堂号】
汝南堂、代郡堂、西陵堂:均以望立堂。
和氏堂号还有负鼎堂、律吕堂、壁玉堂、永思堂、追远堂、忠信堂、洛阳堂等。
五、宗祠通用联:
源自唐尧;望出汝南。——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和姓的源流和郡望。
栋梁攸寄;律吕克谐。——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西晋西平人和峤,少有盛名,太傅庾顗见了他曾感叹:“和峤森森(高耸的样子)和千丈松,把他用在大厦上,必为栋梁之才。”武帝时,历官黄门侍郎、中书令。惠帝时,官至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下联典指北宋浚仪人和岘,字晦仁,精通音乐。太祖时任太常博士,曾用王朴律校准洛阳司天台影表(测日影的仪器)的石尺,制作律吕(乐律)。太宗时官主客郎中、兖州知州、太常丞。著有《奉常集》《秘阁集》。
系承仲叔;璧重连城。——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尧时和仲,为和叔之后。下联典指“和氏璧”价值连城。
磥砢多节;衣钵相传。——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晋和峤。宋范质登进士,居十三名,与五代后梁和凝同,时人有诗云:“登庸衣钵亦相传。”
岭南无珍货;汝西有栋梁。——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指挥使和斌,字胜之,鄄城人。为德顺军指挥使,从狄青南征。斌老于为将,以忠信得边心。岭南珍货,一无所蓄。边吏欲邀功,谋报启衅,斌破其奸谋,故所至无事,吏民称之。下联典指晋代中书令和峤,字长舆,汝南西人。少有盛名。人称其“森森如千丈松,施之大厦,必有栋梁之用。”武帝时为黄门侍郎,迁中书令。惠帝时拜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
明号真孝廉;清封果勇侯。——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举人和承芳,平定人。历唐山知县,有惠政。以父丧还籍,斩衰竹杖,徙行千里,居丧哀毁。世称为真孝廉。下联典指清代名将和隆武,满洲镶蓝旗人。因功封三等果勇侯,授吉林将军。卒谥壮毅。
广记三州大事;巧描二帝真容。——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乾隆进士和映,下联典指元代画家和礼霍孙。
存斋琴谱十八卷;香奁华章百余集。——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内阁侍读学士和素,字存斋。下联典指后周太子太傅和凝,字成绩,须昌人。梁时举进士,历仕晋汉,官至左仆射,太子太傅,封鲁国公。尝知贡举,所举皆一时之秀。为文章以多为富,有百余卷,尝作香奁集。
定八音,雅乐律吕;职二帝,时官秋冬。——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太常博士和岘,字晦仁,凌仪人。善音乐,他以补律准较洛阳司天台影表石尺制律吕,于是八音始和畅。下联典指尧时治西、朔方之官和仲、和叔二人。和仲掌秋天之政,和叔掌冬天之政。
挺秀干霄,隐具栋梁大用;开门撤棘,毫无关节潜通。——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代中书令和峤,字长舆,汝南西人。下联典指后周太子太傅和凝,字成绩,须昌人。
六、字辈排行:
河南沁阳和氏字辈:“凤振红云祥国庆家兆旺”。
河北南宫和氏字辈:“……乃文,恒庆福泽昌,守正绍书香”。
河南濮阳和氏字辈:“.......文武克西记国庆繁瑞祥
山东聊城市莘县大张家镇前下沟村和氏字辈:“广培德学守,修兴乘庆方;忠厚传家美,富贵继泽长。
以下是河南周口和氏字辈:21——50世:堂铭瀛林勋,城镜法材照,高孝光辉炳,礼恭福端正,均锦江荣煜,坤峰海松炯。
河南焦作阳庙镇和庄村21世----60世:礼信传家宝,宽厚乃俊英,安居常兴俭,义正道方行,仁聪平生本,勤学贵在衡,心廉怀耿直,积善增福荣。家谱上老祖为和成。第二世到第四世族谱上为小名。后面的比较乱,有的世辈字有很多。从第五世开始辈字有:以(三)永(国) 鸣 春 有(起) 士(廷) 元(梦,作) 自(建,生,金,宗,中,家) 应(九,同,秀,致,入,百,克)际(炳,光,希,维,步,天,进,祥,允)景 庆 思 法 益 宜。
七、取名规则:
和姓孩子取名拼音最好不用声母是g、k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全都用h声母、e韵母或阳平调的字。汉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名的意义与“和”字的“一起”的含义相连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
# 儒家
# 长文章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暗香浮动
关注
热度 1
评论 0
分享
推荐文章
1728年中国历史大事件
戊申年 雍正六年 二月 廿一日,永顺土司受封。永顺宣慰司是湖广有名的大土司之一。湖广的土司边远省份大不相同,由于这里的经济发展要超...
暗香浮动
哈尼族扎勒特
“扎勒特“是哈尼语音译,又称“大年”。时值农历十月,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 扎勒特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举行,至属猴日结束...
暗香浮动
1727年中国历史大事件
丁未年 雍正五年 二月 雍正帝颁布了《圣谕广训》,第二条就是宣扬“笃宗族以昭雍睦”。 《大清律集解附例》正式刊刻公布。 雍正帝为了...
暗香浮动
查看更多
评论(0)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移动客户端
|
风格模板
|
官方博客
|
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
|
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
|
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
关闭
this.p={forbidShare:0,headLine:"",hotCount:1,favoriteCount:1,isFavor:false,isFollow:false,author:'暗香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