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在大部分方面都超出了我关于它的设想:没有家暴,甚至在出庭之前都没有过激烈的争吵,婚外性关系发生在分居期间,双方都对孩子很好,没有经济问题,各自有自己的事业,没有极品亲戚捣乱……这段婚姻走向终结的原因,更多地是两个“人”无法继续共同生活了,而非一方是“对的”,而另一方是“错的”。
双方都不完美,Charlie固执、吹毛求疵,Nicole毛毛躁躁,有点迷糊,但在开头,他们关于“为什么爱对方”的表述中,这些缺点都被转化成了优点,成为了对彼此的爱的一部分。Nicole会剪头发,Charlie会做饭,Nicole给孩子念睡前故事,Charlie在孩子被噩梦惊醒的时候爬起来哄他入睡,Nicole记不得关橱柜门,而Charlie会帮她做……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开头两个人的种种描述是互补的关系,只有一点:他们两个都争强好胜。
所以Nicole举债雇佣Nora,Charlie把相对平和的Bert换成了攻击性十足的Jay,两个人都花光了钱,费尽了力气,得到一个原本能以和平手段实现的结果:Charlie从纽约搬到LA住,双方基本平分孩子的监护权。
这就是人,会为了争一口气斗得两败俱伤,但如果不真的受伤,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看完电影之后上豆瓣刷了刷短评和讨论区,发现观众比电影本身更有意思:
用lof的还是女生居多吧?
男生的想法是不是很有趣?🙂
除了性别对立的话题之外,还有很多讨论是关于“他们到底有没有可能不离婚”的,就好像如果Charlie没有和舞台设计滚床单的话,他们就还有挽回的余地。
为什么这部电影叫Marriage Story不叫Divorce Story?
因为这段婚姻的不顺利从很久以前就埋下伏笔,离婚翻旧账只是对他们婚姻生活的系统回顾,Charlie出轨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骆驼显然不会只被这一根稻草压倒。
Charlie的控制欲,Nicole在家庭中话语权的逐步丧失,在与律师的对话桥段已经展示得非常充分,那些纠结于“出一次轨就要离婚吗”这个问题的人,是否设想过,自己在完全失去话语权、只能聆听、执行、服从的环境中,能够坚持多久?能否消磨掉那一份自以为无坚不摧的“爱”?
影片并没有正面展示Charlie对Nicole的控制,反倒着力表现Charlie和儿子Henry之间的相处。开始觉得不适,是在Charlie为了和儿子共度万圣夜,硬拖着已经筋疲力尽的孩子,在已经没有人的街上讨要糖果,浓浓的尴尬几乎要溢出屏幕。Charlie没能和Nicole一家人一起,是因为Nicole的妹妹、妹夫对他有点意见,而Nicole本人并不反对带上他,只是为了避免尴尬,所以建议分开过节。
说实话,看到远道而来、认真化好妆的Charlie在旅馆沙发上打瞌睡的时候,是有一点心疼的。
而且看到Henry拒绝爸爸精心准备的Frankenstein服装时,觉得孩子有点不懂事:约好的事情,爸爸已经为此付出努力,还准备了配套的装扮,你却说改就改,像个闹人的甲方。但当Nora说出那句经典的台词时,前面散落的珠子终于被串了起来:
So it's a deal when it's something you want, and a discussion when Nicole wants it?
当Charlie想要做某事的时候,协商就会有个结果(私以为deal在这里应该翻译成“协议”),而别人想要做某事的时候,就只是无疾而终的讨论。这样的关系不仅束缚着Nicole,也束缚着Henry。
回过头看关于万圣节的桥段时,就会发现线索早就藏在了台词之中:
Henry先开始的这段对话,而Charlie在不断插话,他希望Henry扮成Frankenstein,因为他们“说好了”(agreed),并且他准备了服装。但Henry拒绝了。
将Henry送回Nicole那里之后,Charlie希望她帮忙说服孩子穿Frankenstein的衣服:
He and I had decided together.
一个8岁的孩子,和一个固执、善辩的成年人,“共同”做出的决定,毋宁说是成年人自己的想法,用种种话术逼着孩子点了头,并用“We agreed”来把他困住——这是你自己的决定,既然你决定了就要对此负责,否则就是出尔反尔。
孩子,甚至是心智不那么成熟的大人,很容易就被绑住了,然后困在其中,一边痛苦,一边自责。
前面做过铺垫,Charlie和丈母娘、小姨子都相处得不错,至少表面上很好,在Nicole委托妹妹将离婚文件递给Charlie的时候,妹妹还和Charlie聊得不错,证明即使在做出离婚决定之后,Nicole也没有在家人面前说他的坏话。
那么为什么Nicole的妹妹妹夫会不喜欢Charlie?
我的猜测是Henry脱离父亲的控制之后,终于能够表达自己的喜恶,妹妹家的孩子作为他最亲近的朋友,从他嘴里听到了一些关于Charlie的作为(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孩子身上,等等),然后转述给了自己的父母。
这是个毫无根据的猜测,但在之后得到了更多暗示性的印证:
Charlie记不清篮球课的时间和教练的名字 ,但非常笃定地说Henry喜欢篮球课,而他的依据是“教练说他优秀”——请问这和孩子的主观意愿有任何关系吗?
因此,所有从Charlie嘴里说出来的话都需要打个问号:事实当真如此吗?还是别人只说了他想听的,而他也只相信了他愿意相信的?
所以,抛开性别对立,搁置出轨的事情,我们就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伴侣,ta很爱你,但ta让你慢慢失去自己,你的意见不重要,你的喜好不重要,你只需要在ta的掌控下行动,用ta的光环掩盖自己,让你的孩子和你一样失去声音……
这种情况下,离婚难道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
如果Nicole是个有主见的人,或许她会在婚姻开始之初就及时止损,但是人无完人,她并没有能够将Charlie的控制欲与爱意区分开来,抱着极大的热情步入婚姻,在挣扎和自我怀疑中困顿了多年。
Nicole不是个sharp的人,Charlie的想法往往就成了他们两个人的想法,这本无可厚非,但当Nicole有了自己的想法时,Charlie却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Nicole有过自己的声音,但Charlie还拿她当那个没主见的人,习以为常地忽视,直到她用破釜沉舟的态度“反抗”,他才听到了她的声音。Charlie是个天才,Nicole始终认同这一点,她也依旧爱他,但这并不能成为Charlie无视她想法的理由。想法本身的对错,在科研上或许重要,在婚姻中更多地是态度的问题,Nicole需要感到被重视、被尊重,需要一个和Charlie平等的地位,而不是将导演和演员的支配关系延伸到家庭生活中来,但Charlie一直都不明白。
因为Nicole的挣扎、矛盾和痛苦而斥责她自私的人,或许这辈子都没有过左右为难的时候吧。
Charlie对于Nicole的能力根本没有清晰的认识,他嘴上说着Nicole为了他放弃了电视剧的片约去纽约发展,心里想的却是“你利用我离开LA”,Nicole能红是因为他导的戏剧够好而并非她自己能力出众,他的戏换了女主角照样上座,她去演别的戏只能扑街——所以她根本离不开他。
Charlie拿麦克阿瑟奖,Nicole的态度是祝福的,尽管她正因为要向这个她一直爱着的天才提出离婚诉讼而痛苦。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年以后,Nicole得到艾美奖提名的时候,Charlie原以为她还是个演员,却得知她是作为导演,脸上那瞬间的僵硬:
入行一年的导演得到艾美奖提名,概率有多大呢?如果Nicole没有平地惊雷,如果她离开之后过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Charlie大概还会觉得她只是自己的附庸。
所以,这不仅仅是个离婚故事,还是站在结束点上对于他们婚姻生活的检视和反思,甚至离婚后的相处仍然像是婚姻生活的延续——Charlie习惯于控制,Nicole习惯于安抚和包容。
离婚官司像是解剖,把五脏六腑全都掏出来,从它们的形状和颜色推测那个致命的隐疾,的确很血腥,但若非如此,你永远都不知道这段婚姻到底因何而死,病灶是什么,它潜伏了多久,又是什么时候压下最后一根稻草。
这部电影像是一次解剖的公开课,寄希望于用经典病例让更多人意识到自己疾病之所在,但有相当多的人认为这具尸体原本一点毛病都没有,解剖刀刺入的时候才停止了呼吸。
那我还能说什么呢,祝大家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