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 要吃炒红果
大家好!我是沈画檐,本期书评,咱们来聊聊尼罗太太的第二十三部作品——长篇bl小说《捕风》。
(《捕风》封面图片)
一、三读《捕风》
《捕风》这篇小说,我在写书评前拢共看过两遍。第一遍是在三年前,那个秋天,我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尼罗的所有耽美小说;第二遍是在两年前,有一天在网上突然看到一个小伙伴评论说《捕风》是尼罗作品中最甜的一部小说,一时起了兴致,心想我当时读的时候,怎么就没有觉得它甜呢?难道我读的是假的《捕风》吗?刚好那时有空,于是我就翻开它又看了一遍,倒是品尝出了一点儿甜味,但也只有那么一丁点儿。
第一次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我是真真正正的被叶子森给吓到了,觉得这人就是个变态。尼罗作品中的变态、疯子不止这一位,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疯子,第一个是《民国遗事1931》里的小孟,第二个是《恶徒》里的段提沙,第三个是《虞家兄弟》里的盛国纲,第四个就是《捕风》里的林子森了。不禁想起了余至瑶的那句话:“在这世上,我只怕疯子。”被疯子缠上了且无法脱身,那真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
(微博评论)
看《捕风》之前,读的尼罗作品是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一直都忘不了那个阴雨绵绵的秋天。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在下雨,没完没了的下雨。空气永远是潮湿而冰冷的,地面上永远都是湿流流的,衣服永远都晾晒不干,秋雨落在皮肤上凉飕飕冷冰冰的,是一派萧瑟寂寥的景象。我就是在那样的下雨天里看完了《捕风》,时至今日,三年过去了,其实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对这本书最初的印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了。因而我现在觉得,对于一本书的读后感,最初的印象还是比较真实和客观的,因为如果到了后面,其实评价中会不由自主地掺杂进许多复杂的因素,包括我现在对尼罗作品的评价,我个人的倾向性其实是特别明显的,因为我已经完全是尼罗的忠实读者了,我可能已经看不到她的作品中的不足之处了。这就像你喜欢一个人,所以你觉得他哪里都好,你会自动忽略掉他的缺点、屏蔽掉外界对他的看法,“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样吧。
(微博评论)
第二次看《捕风》,又被林子森给吓了一回,虽然此前我已有心理准备。我对这篇小说的主要印象始终停留在前半截,林子森死后发生的那些事儿,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几乎没有太大的感触,不过倒是深深地记住了叶雪山对顾雄飞说的那句:“怀上了,要吃炒红果。”然后我还专门去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炒红果是老北京的一道传统小吃,看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酸酸甜甜,是很地道的北京美味,虽然叫炒红果,但其实是不用炒的,而是用糖水煮出来的。其实它就是我们常说的山楂,“红果”又称“山楂”、“山里红”等。看得我馋的不行,立即顶风冒雪出门买了一袋子糖雪球。糖雪球,又名“糖炒山楂”、“糖球果”,它也是一种用山楂做成的小零食,我小时候经常吃,现在也爱吃,只是吃的次数变少了。
(炒红果)
(糖雪球)
第三回读《捕风》,便是现在——2021年9月,又是一个秋天,感慨万千,好像回到三年前啊!可惜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人生永远都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如今看这篇小说,注意到了很多细节,也深切地感受到了顾、叶两兄弟之间的感情变化,体会到了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甜味儿。总而言之,抛开林子森那个死变态不谈,这篇文的确是挺甜的。继《花花世界》之后的又一篇佳作,值得一读再读。
(微博评论)
在网上溜达了一圈,我看到大家对于《捕风》这篇小说的看法还是比较统一的,一致认为它是一篇难得的甜文,叶雪山同顾雄飞的感情给人一种历经沧桑与磨难最终修得正果的感觉,而痴心不改的阮阿男也变成了另一个类似于沈天生或叶崇义的意难平。所以我就把这篇书评的名字取为“要吃炒红果”,大哥说的对,子凌的头脑不清醒的时候,却是他最可爱的时候。
(微博评论)
感谢大家的支持,本篇书评照旧分为几个小节,按照先后顺序一一发表,大家如果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表情包来自于网络)
ps:
本篇书评共计九个部分,剩余部分在公众号,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移步公众号【沈画檐】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