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我们该如何幸福度过这一生?
深海鱼鱼Ancy 2021-10-23

  

我一般每年会看至少100本书,这本是去年看过的所有书里,觉得最走心,最好看的一本,就像与一位很懂自己的老朋友在对话的感觉。

 

但它只适合也同样从事创作,尤其艺术创作的人们去阅读,因为太过普通的人,没法感同身受作者在书中,这些字句间诠释的那些实相。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也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人生的智慧》这本书写于1850年,是他晚期的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他在书中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种种原则。

鱼鱼有帮大家划了下重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01 基本划分


人也是同样,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最一开始就被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而一个人能够领悟高级快乐的能力则是由他的精神能力所决定和限制的。

如果一个人的精神能力较低,那么所有外在的努力——不论是他人的帮助还是个人的运气——都无法使他领略到平庸的、动物性的快乐范围之外的高级快乐。他能感受到的只是感官的刺激、低级的社交、虚荣的消费和安逸的家庭生活。哪怕是教育——假设教育真的有用的话,总体上说,也无法帮助人们拓宽精神和眼界。

因为只有精神思想上的乐趣才是最高级、最丰富、最持久的乐趣,虽然我们年轻的时候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然而,一个人是否能够领略到这种乐趣是由他与生俱来的精神思想能力优先决定的。

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可能充分发挥我们已有的个性。所以,我们应按照符合自身个性的方向,力求使个性得到合适的发展,其他的则都应该避免。因此,我们在选择社会地位、工作和生活方式时,必须与我们自身的个性相匹配。 



◆ 02 人是什么


1、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会首先努力摆脱痛苦和烦恼,从而达到一个宁静、安逸的状态,也就是获得一种简单、安宁,不受骚扰的生活。所以,只要对所谓的人有一定了解,他就会过起隐居的生活;

如果他拥有博大精深的思想,他甚至有可能会独居。这是因为,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对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他人对于他的意义也就越小。因此,一个拥有杰出的精神思想的人往往不喜欢与他人交往。

确实,如果社交的质量能由社交的数量来代替的话,过一种你来我往的热闹生活也还算值得。但很遗憾,哪怕一百个愚笨的人在一起聚会,也无法产生一个智慧的人。

反之,如果一个人位于痛苦的另外一端,一旦匮乏和需求稍稍放松了对他的要求,让他得以歇一口气,那么他就会千方百计地追求消遣和社交,随意地对待所有麻烦。

他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逃避自身,此外没有别的目的。因为当一个人独处时,他只能求诸自身,他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就会完全地暴露出来。

所以,对一个愚笨的人来说,他的可怜的自身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负担,而他只能背负着它唉声叹气。而一个具有卓越的精神思想的人,却可以凭借自己的思想使周围死气沉沉的环境变得生机勃勃。

2、耶稣也说过:“愚蠢之人的生活比死亡还要糟。”由此可知,大体上来讲,一个人对社交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和思想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能在独处与庸俗之间择其一,此外没有其他的选择。

3、天赋较高的人有一个普通人所没有的需求,那就是学习、观察、研究、沉思和实践。这也正是对闲暇的需求。

然而,就像伏尔泰曾正确地说明的那样:“只有真正的需求才会产生真正的快乐。”因此,想要得到他人所没有的快乐的前提就是需要有相应的需求。

对于其他普通人来说,虽然他们身边也有着大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思想领域的杰作,但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就像美丽的妓女对于年老体衰的人一样无用。

所以,一个拥有卓越的思想的人过着双重生活,第一重是他的个人生活,第二重则是思想领域的生活。逐渐地,第二种生活变成了唯一目标,而第一种生活则沦为了实现其目标的手段。

不过,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们的目标只是空虚浅薄、烦恼重重的生存罢了。拥有出色的精神思想的人最重视的是精神生活。随着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认识程度逐步加深,他们的生活便得到了某种整体性的统一。

他们的精神生活的境界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完美,就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样。而那种单纯以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现实生活,在上述精神生活的对比下则显得很可悲——因为这种生活所能发展的只是长度而非深度。

4、将存在本身和事物的本质完完整整地纳入研究的课题。然后,他们便使用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将自己获得的深刻见解通过艺术或哲学表达出来。

所以,这类人非常迫切地需要远离外界的打扰,以便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思想和作品中。他们渴望独处,闲暇对于他们来说是上天的恩赐。其他任何好处都是多余的——假设它们真的存在的话,它们往往只会成为一种负担。唯有对这类人才能说:他们的重心就位于他们自身之中。

从中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这类极为少见的天才,就算本身性格脾气很温和,但是对朋友、家人和集体也缺少其他人所拥有的那种息息相关的兴趣。他们自身拥有丰富的内在,所以就算其他所有东西都消失了他们也能够得到安慰。

所以,他们总是有一种孤独的气质;特别是当他人从来未曾真正、完全地使他们满足的时候,这种特质就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他们无法将其他人看作自己的同类。

确实,如果相互之间的差异巨大的话,他们对于作为人群中的另类生活其中也就习以为常了。他们在脑子里用第三人称的“他们”,而非第一人称的“我们”来称呼人群。

从此可以看出,那些获得大自然的恩赐并具有卓越的精神禀赋的人,就是最幸运的人。

5、如果一个人拥有丰富的内在,那么他对外在世界就毫无所求,除了闲暇这一具有否定意味的馈赠。


他需要闲暇来使自己的精神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充分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自己的一生之中的每一天都能做自己。

如果一个人注定要给整个人类留下自己的精神财富,那么对于他来说唯一的幸福或不幸就是:能够充分发掘、培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完成自己一生的杰作。此外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并不重要。

因此,我们会发现,任何时代的杰出的精神人物都把闲暇看作人生至宝: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闲暇的价值就等同于他自身的价值。“幸福似乎就是闲暇”,亚里士多德曾这样说。狄奥根尼斯曾说:“苏格拉底最为珍视的就是闲暇。”


◆ 03 建议和格言


1、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一些事情和情境在当时对我们有影响,但很久以后,或者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就再也想不起当时被这些事情和情境所激发出的情绪和感觉了。

但是那些对这些事情和情境产生的看法和意见却记忆犹新。后者是当时的事情和情况的结果和表述,是对那些事情和情境进行测量的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值得回味的时刻记录和保存下来。记日记会对此大有裨益。

2、一个人孤单的程度与他在大自然中所处的级别位置是成正比的,这是根本的和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和精神的孤独程度相同,这对他来说反而更好。

不然的话,经常与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打交道会扰乱心智,并且丧失自我,而且他做出的牺牲无法得到任何补偿。处境最好的人就是那些只依赖自己,能从万物中感悟自身的人。

3、一个人的自身越丰富,别人能够给予他的就贫乏。那些具有丰富的内在价值的人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自身充足的感觉,所以不愿意通过必要的、明显的牺牲而换取与他人的交往,让他们主动追求这种交往而否定自我更是不可能的。

相较而言,那些平庸之辈由于自身内在贫乏,所以喜欢和他人交往并且迁就对方。原因在于比起让别人忍受他们来说,他们忍受别人要更容易。

除此之外,这个世界上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往往会被人们忽视,而人们关注的东西通常没什么价值。

4、如果一个具有自身价值的人,懂得尽可能将自己的需求缩小从而将自己的自由扩大并延续,尽可能减少与其他人打交道——因为生在世上是不可能完全不与其他人接触的,那么他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5、由于人们无法忍受孤独——其实是在孤独中无法忍受自己,所以人们迫切地进行社会交往。

人们内心的烦闷和空虚使他们热情地投身于社交和外出旅行中。他们的精神缺少弹性,无法自发活动。所以,他们就用喝酒来刺激精神,很多人因此成了酒鬼。

与此相同,他们需要从外部获得不间断的刺激——或者更确切地说,只有与同类的交往才能使他们获得最强的刺激。如果这种刺激消失,他们的精神思想就会不堪重负,最后落得浑浑噩噩的悲惨下场。

6、一个人的精神思想价值越高,他就越不喜欢和别人交往,反之亦然。总而言之,如果说一个人“不喜欢社交”,就几乎等于说“他具有伟大的素质”。


7、所以,对于我们的幸福来说,需要我们去从事某样活动,比如制作或者学习某种东西。一个人的能力需要得到施展,而且他希望看到施展能力得到的结果。在这一意义上,制作或完成某样东西,无论是篮子还是一本书,都可以让我们感到很大的满足。

当我们看到正在从事的工作不断取得进展,而且最终做完时,可以获得一种直接的愉悦感。不论是创作艺术品、写作文章,还是进行手工制作,都会让我们感到快乐。

诚然,我们做出的东西越高贵,我们得到的快乐就越强烈。在这一点上,那些具有卓越禀赋,而且认识到自己具有创作内涵丰富、和谐连贯的巨著的能力的人,无疑是最幸福的。

原因在于,这类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具有一种高级的兴趣,这种兴趣为他的生活增添了一种其他人都没有的趣味。因此,普通人的生活与之相比都是寡淡无味的。

人生在世的所有平淡无奇的事物和物质性的东西,在这种具有禀赋过人的人看来,都具有了一种层次更高的形式上的兴味,因为这些都可以作为他们创作主题的材料。

只要他们的个人生活脱离了困境,给他们以喘息的机会,他们就会将自己的一生都不知疲倦地投入到对这些素材的收集工作中。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类人拥有双重智力:第一重是处理日常关系(与意欲有关的事)的智力,在这一点上他们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另一重则是对事物的客观把握的智力。

因为这样,他们的生活也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是无动于衷的看客,另一方面又是舞台上的演员。而普通人只有后者的角色。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试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04 人生的各个阶段


一个人年纪越大,他所经历的见闻留在他记忆中的印象就越少。在这一层面可以这样说:只有在青年时代,人才是充满意识地生活着;老年时代,人只用一半意识继续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意识就逐渐减弱了;

经历过的事情不再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就像一件艺术品被我们看了很多遍之后,就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了一样。人们只不过在做他们不得不做的事,事情完成后却不明白究竟做了什么。既然如今他们的生活意识正在逐渐消失,那么当他们越来越接近完全失去意识的时候,时间的流逝也就越来越快。

一个老年人不会像其他人那样用刚入人世的目光观察生活,他采用的是离世的角度。因此,他就能够对生活本质上的虚无拥有全面而透彻的认识。而其他人却顽固不化,误以为事情早晚会变得完美无缺。与老年时代相比,青年时代的人有更多的假设,所以虽然知道得很少,但却能够把所知事物夸大;

但老年时代的人却拥有更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根本而彻底。一个具有卓越精神禀赋的人在青年时代就开始为他那独特、原创的观点和认识积累素材,亦即为自己命中注定要为这个世界做出的贡献进行搜集工作。

但是,必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他才能拥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这些材料。因此,我们会发现:伟大的小说家往往要在五十岁之后才能创作出他的伟大著作。虽然一棵树结出的果实长在树顶,但青年时代是为这棵认识之树扎稳根基的时期。

-END-

编辑:神婆Léa

出品:S疗愈法

作者:深海鱼鱼

内容原创,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联系公众号


愿在你身边 做个摆渡人

能量疗愈 | 塔罗占卜 | 全域咨询 | 艺术调频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