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我最喜欢的两个人了。到大年三十之前,我会写完剩下的两个作曲家,我最爱的两个作曲家,莫扎特和舒伯特。当然,更喜欢舒伯特一点。)
(先上歌单)
https://music.163.com/playlist?id=5374913723&userid=56921404
https://music.163.com/playlist?id=5364228543&userid=56921404
莫扎特是人类音乐天才的集合体,听他的作品时常能感觉到,好像这个音符就应该出现在这里,没有一点点不合适。他会时常在曲子里面埋下一些让你会心一笑的小玩笑,一个小的转调,一个小的节奏变化,让你会突然停下手边的活,认认真真的觉得真美。我去引一句别人的话吧:
"在音乐历史中有这么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
长笛
————————————————————————————————————
我学的第一个乐器是长笛,对于长笛来说,顶峰的三首曲子是k313,k314和k299。那个k代表都是小莫的作品。我放k314(https://music.163.com/song?id=1352723845&userid=56921404)的开头一段:
这一句是所有长笛学子心中的梦,也是永远的痛。两个两连两吐加上一个很长的长高音,如何吹稳,如何保证气量一口气吹下来(这里如果换气,意境全无),之后还有这种超过一个八度的转换,这两个音完全用的是不一样的吹法,要么就全拿高音的气量去吹低音吹不清楚,要么就全拿低音的气量去吹高音吹不上去。这一段并不像威尼斯狂欢节那种大段大段的纯炫技,看起来没那么难,实际上手才知道有多难。这一段我觉得也是测试长笛基本功最好的一段,王老板那年在我们面前吹了一段,让我体会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十级的水平。
长笛的音色,其实有点奇怪,冷而且薄,能搭得上的乐器其实不多。我尝试着用长笛去吹低音和声和高音和声,发现完全不搭(最后面的自制k361我就是拿长笛替代的oboe)。但莫扎特把它和竖琴搭在一起,却莫名其妙的搭上了,感觉像是夏天铁勺子敲在盛刨冰的玻璃碗上的感觉。这就是k299(https://music.163.com/song?id=1352722940&userid=56921404),在国家大剧院听的现场,竖琴真的是奇妙的乐器啊,有驱散炎热的神奇力量。
除了协奏曲之外,还有一首曲子,k298(https://music.163.com/song?id=1298859661&userid=56921404 高威的版本真的太柔了),开头的那段有一种朴实的温暖,像是晚上路过家门口飘出的羊肉汤味道。五年前的夏天,我每次下午练完琴回家吃饭,闻着旁边窗户里飘出来的饭菜香,就会听这首。后面的变奏全然没法吹,对我来说太难了。
————————————————————————————————————
单簧管和大管
————————————————————————————————————
虽然我学过长笛,但是我要说,在木管里我更喜欢那些木头的乐器。木制乐器的声音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像树林里的风。
吹学校的单簧管,感觉是和长笛不一样的发力方式,哨片要一点力气才吹的动,咬多了声音又会很奇怪。我印象中美好的单簧管的solo有两段,一段是拉赫第二协奏曲那个不断重复直到像挡在山后面的大海突然出现的三度,第二段,就是k622的中间一个乐章(https://music.163.com/song?id=1354178171&userid=56921404),也是走进非洲的配乐,这一段太美,我找到了比我说的更好的描述,引用自https://www.cnbrass.com/release/1001085/mozart-concertos-for-clarinet-flute-bassoon:
坐下来听就好了,太完美的东西就是无法持久啊,就像小莫短暂而华丽的一生。
大管是一种温柔的乐器,当然,也很贵。。。是木管组的定海神针。大管的经典曲目也是他写的(https://music.163.com/song?id=27531154&userid=56921404),依然是莫扎特式的协奏曲,华丽,温暖(大管那么大,吹琶音会不会很难啊)。
我觉得乐器会改变人的气质,小号和长号很多阳刚气的爷们,圆号很温柔有很多女生(我想学这个);长笛的话,银色的很好看,很秀气,也有很多女生去吹(我以前坐在女生堆里实在太幸福了)。单簧的话,感觉也是属于男子气的乐器,男生比女生多。我到现在遇到过两个大管,一个是苏同学,一个是张同学。
到今天都还记得千与千寻中有一段,需要在在其他乐器制造慌慌张张的氛围中吹出宁静的感觉。本来那一句是长笛的,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吹的更慌张。指挥眉头一皱
“你来吹这句,降八度吹”
苏同学接手,那一句一出来,我感觉看到了狂风中灯塔的亮光,真的是宁静的感觉。
我们去排小节目,我记得是变换的四季(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7411C76t?from=search&seid=4496239738039618254),我是第二声部。刚开始我们让苏同学吹最低下的低音,结果中间有一大段是一声部的solo,吹一声部的同学不太坚持的下来,我们就问苏同学能不能和她一起吹。
“这样啊,是高音谱号对么,好的给我一支笔,等我一下下。”
然后苏同学就直接视奏,完全没有停顿,这就是定海神针吧。
苏同学是一个很善良性格很好的女生,也很努力。谢谢她来帮忙,祝她心想事成(我一会叫她来看)。
然后是张同学,张同学是在苏同学之后来的,接过了巴松的担子。我那个时候疯狂的找人排练,卡农、帕萨卡格利亚、莫扎特的圣体颂,有的凑齐了人结果大家只能吹一小段,有的凑不齐乐器。
但是那个时候每天中午我们和巴松共用一个排练室,我就拉着他吹帕萨卡格利亚的前一段。
“来一个?我们就吹第一面”
帕萨卡格利亚的第一面很简单,长笛旋律,巴松和声。然后巴松旋律,长笛和声。每次吹到变奏就停了,因为我们的技术都不够。很可惜我没有录音。寒假想和黄同学录亨德尔的让我痛哭吧(https://music.163.com/song?id=17116437&userid=56921404)还有朱里奥·卡契尼的圣母颂(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p0DhdSk)。
后来,张同学作为不可或缺的巴松,帮我完成了毕业前最大的心愿,这个后面讲。
我更喜欢低音乐器,巴松,长号,圆号,大提琴,不仅因为他们大,也因为他们是乐团的依靠。有一次合奏的时候我坐在长号组前面,听着长号的声音,我第一次仔细听伴奏。一个简单的长句子,简单的切分,却和顶上的旋律合出来了不一样的味道,像豆皮里卷的葱,如果少了哪一项,烤出来都不会好吃。
我把凳子往后一搬,一边吹自己的谱子一边看长号的谱子。一个句子可以吹的很美,但是两个句子,可以按照节奏拼在一起,按照高低拼在一起,按照乐句拼在一起,有的拼法就是很美。那是我无数次被音乐感动的时刻之一,和声啊,太奇妙了。
————————————————————————————————————
圆号
————————————————————————————————————
莫扎特没有给小号写过曲子,我觉得很遗憾。
但是他给圆号写了四首协奏曲,其中就有那首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https://music.163.com/song?id=17168872&userid=56921404)。我觉得莫扎特把欢乐赋予了这件乐器,他的协奏曲让人感觉像是坐在春游的大巴车上。
我喜欢圆号,因为我觉得我更适合铜管,然后小号我吹不响,长号那天没找到人给我试。(圆圆的很好看,我一直觉得抱着圆号像抱着孩子)。
那年诚哥不吹了,我就拿他的号带到长笛的排练室去。吹一个20秒的长音,顿时感觉爽翻了(长笛有一半气是要漏出去的)。然后下了指法表对着看,最后好像吹出了一个八度,着迷到最后声部的学弟波哥看着我说:
“咋办,你中毒了啊”
我拿着那个圆号,在大桥下面的公园吹马赛曲(的开头一句),在暑假空无一人的排练室和打工回来的波哥一起练习,在宿舍吹那个号嘴(圆号的号嘴是最小的)。
我到现在拿起圆号,好像还能吹三个音(三度啦)。
我右手受伤了,但是左手没有,不影响吹圆号(有点伤心)。
我一定要去学铜管。。。的吧。我想成为低音,因为我的朋友大部分都是高音,这样我就可以去伴奏了。
————————————————————————————————————
管乐组曲
————————————————————————————————————
莫扎特有天才的歌剧,钢琴协奏曲,还有朱庇特和小夜曲,但是对于一个在管乐中泡了几年的人来说,我觉得他最天才的作品,是纯纯的管乐组曲。那是一个管乐没有那么受重视的年代,在乐团中占比很低的年代,很多乐器还没有成型(波姆在19世纪才定型现代长笛)。但是他却作出了纯纯的管乐作品,质量有多高,我引用莫扎特传里的一句话吧:
“低音管,低音号,好像生锈的风琴声一样。然后,突然间,出现了高音的双簧管,一个音符不变地漂浮着,直至被单簧管接替,多么甜美的曲调,饱含如此的欢欣!这可不是马戏团的猴子能作的乐曲!这是我从未听过的音乐。充满了无法满足的期望,令我颤抖。我仿佛听到了上帝的声音。”
这一段是指(https://music.163.com/song?id=473185448&userid=56921404)k.361的第三乐章。也是我的毕业礼物,像一个美好的梦。
他写了三首大型的组曲(k.375,k.361,k.388)。前两个是大调,最后一个是小调。k.375听起来像是晒太阳,温柔而且温暖。k.361充满了炫技和莫扎特天才的创意。k.388是莫扎特典型的小调曲目,先声夺人的开头,剧烈的情感转换,这样的方式,别的作曲家在钢琴上或者提琴上完成,他却在管乐组上完成,这要求对管乐的特性有足够的了解,但是他本人是提琴和钢琴大师。这就是天才吧。
还有这首K.297b,长笛,双簧,圆号和巴松像轮流上台表演一样奏出旋律,不同之处才迷人啊。弦乐有相似的原理,相似的音色。但是管乐(尤其是木管),每个乐器有自己的脾性,就像我认识的他们背后的乐团的同学一样。
————————————————————————————————————
我一直觉得莫扎特的天赋是从天而降,短短的三十多年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作品(除了巴赫和舒伯特,巴赫活的长,舒伯特活的更短。。。所以舒伯特也是一个值得写的人啊)。
他也是管乐的天神,我印象中很多作品的最后一级曲目,考音乐学院的曲目,就是他的协奏曲。好像那些句子就是出生的时候就在他的脑子里一样。
————————————————————————————————————
我更多对于莫扎特的感受写在下一篇,这里写点我自己的事情。
管乐啊,如果不是小时候家里人赶着去学长笛,我不会认识这么多同学,也不会有这一段奇迹般的,深深影响我一辈子的几年。
音乐是什么?是排练时兴奋的微微颤抖,是为了一个句子练一下午,是对着乐谱听着歌在空气中打节拍。更是合作,是和大家一起,去重现那些历史上发光过的句子。
这就是今天的小故事了,我们合成的k.361(https://music.163.com/song?id=473185448&userid=56921404)。现在听起来,有点水,卡不准节奏,音色吹的太憋,甚至四连音因为气不够都要把第一个音吞掉。我找不到oboe,用两把长笛来替代oboe,长笛的声音说实话不搭,吹旋律音色太凉了,吹节奏型的和声,因为是低音,所以模糊的听不清。
但是,这是当时我们做到的最好的了。
我还记得我们在楼梯间排练,每个人对着一个小谱架站着吹。我还记得大家把老式乐器的调号改成现代乐器的调号。我还记得,起头的一句是巴松和圆号一起,我们就和张同学和吹圆号的胡同学说,你们互相看一眼,点个头,就开。我还记得吹这首曲子的那两天在下雪。
这是最好的毕业礼物了。吹出美丽的solo固然很厉害,但是坐在人群中,和大家一起,担任好自己的部分,听各个声部的起起落落的时候,我感到作为人类的喜悦。温暖的喜悦。
oboe 双簧管(我们用长笛代替) clarinetto 单簧管(b调!和现在一样) corno di basseto (巴塞特管,这个算是老乐器了,我们用单簧管代替) corni (圆号,E和B的圆号,需要改调号)fagotto (巴松)
我们拿着各自的乐器,聚精会神的合作,像完成一件艺术品一样。
和几百年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