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青海:圣域上的一滴泪
Ethan.PC 2019-08-25

       自东土大唐而来,我们到了西天取经路上的重要一站——西宁。在全国高温预警火红一片的时候,西宁已经开始准备冬装了,晚上出来觅食,真的有点萧瑟。西宁酸奶真的不错,来了一定要尝尝。

      第一站我们去了塔尔寺。塔尔寺又名“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是黄教的重要寺庙。我之前对藏传佛教的了解仅限于《鹿鼎记》里的桑结喇嘛(笑),这次也仅仅断断续续的听解说员讲了一点。


      藏传佛教典籍中,有竖三世佛之说。即燃灯古佛为过去佛,释迦牟尼为现在佛,弥勒为未来佛。在现世中,佛祖是释迦摩尼,弥勒的果位只是菩萨,56亿7千万年之后,弥勒才成为佛,成为佛祖。




       宝刹庄严,但我并不懂佛法,只能看一看藏传佛教诞生发展的历史。以下是我的引用:

       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只有在大山之间的河谷地区,海洋上的水汽能曲折的传进来,。形成一些很分散的能够维持人类生存的小区域。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资源极度匮乏。所以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高原上都是以小部落为单位的统治方式,每个部落都由部落首领领导。到了公元600多年,大概是唐太宗的时代,高原上的松赞干布建立起了统一的吐蕃帝国,才有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

       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帝国,核心地区就在卫藏地区。吐蕃的最高统治者叫赞普。而在松赞干布之前,雪域高原的历史都是处于传说之中。所以,松赞干布就是第一个有明确年代记载的赞普了。在松赞干布之前,高原上有一种比较原始的宗教,叫苯教。苯教是一个多神教,有类似于跳大绳的那种萨满教的特征。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帝国之后,部落首领们就成了帝国的大贵族了。因此,苯教与贵族制度在吐蕃帝国内部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而在帝国内部,赞普和贵族一定是共治的。因为赞普不可能通过非常复杂的官僚体系进行统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没有强大的税收予以支撑,雪域高原上的交通非常不便,收税的成本太高。第二,没有支撑官僚体系发展的文书系统。文书系统的前提是要有文字,而吐蕃到了松赞干布时期才引入文字。

       赞普与贵族是处于一种共治的状态,很容易出现中原春秋战国“问鼎中原”的情形。如果不加以控制,贵族容易离心离德,想着独立。这样下去帝国就会解体。因此赞普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控制贵族部落:

       经济上,控制安多藏区的商贸通道,获取财政来源。如果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进行划分,高原可以分为三个亚区域:第一,东北方向的安多藏区,包括今天的青海、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第二,东南方向的康巴藏区,包括今天的西藏东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香格  里拉就在云南北部,属于康巴藏区); 第三,卫藏地区(“卫”就是中心的意思),包括今天的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安多藏区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贸易通道,叫做青海通道,它可以直接通往河西走廊和西域。历代赞普始终控制着安多藏区以收取这条重要商道的保护费。后来吐蕃的灭亡也和甘州回鹘控制了河西走廊有关。

       政治上,引入佛教对抗苯教。在高原上最初的一个个小部落,多半兼有宗教的性质。贵族与苯教天然捆绑在一起,贵族就是借助于苯教来凝聚本部落的。而松赞干布凝聚整个吐蕃帝国,就需要一种普世主义的宗教,建立一种超越于小群体的大范围的认同感,佛教正好符合需求。而作为政教合一的国家,佛教自然要和当地土著文化和宗教相融合,也就成为后来藏传佛教的雏形。


        中原佛教主要是禅宗和净土宗,属于显宗,讲的是普世的佛法和个人的修行。而藏传佛教与政治相结合,属于密宗,自然而然带上神秘和狂热的色彩。我虽然是无神论者,但藏传佛教确有某种神奇的力量,让我对其有种敬畏之心,不敢乱语。

      塔尔寺中的镇寺三宝之一,便是酥油花。酥油花虽非塔尔寺独有,但即便是在圣城拉萨也难得一见。黄教信徒普遍认为,酥油花是从公元1409 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时开始的。相传明永乐七年(1409) 正月初八到十五, 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支持下, 在拉萨举行了近万名僧侣参加的盛大的祈愿大法会。此间, 大师晚上做一奇梦, 梦见荆棘变为明灯, 杂草化成鲜花, 在明灯和鲜花之间, 还有无数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 灿烂夺目, 无比壮观。醒后为了再现梦境中的美妙景象, 宗喀巴立即组织艺僧用酥油塑造各种花卉树木, 奇珍异宝, 连同无数的酥油灯, 于十五日夜供奉于佛前。 在历史的长河中, “觉阿却巴”与汉族的元宵节悄然融合在一起,成为青藏高原藏传佛教寺院的“正月十五酥油花灯节”。


       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前, 酥油花在展出后的当夜天亮之前悉数撤去, 全部焚毁, 并在展出地不留下任何痕迹,以示昙花一现似的梦的结束。其寓意便是,美好事物大多无法长存,拥有时即要珍惜,逝去后也无需执着,世间苦乐相循,原是什么都留不住,经轮旋转不停,为几千年的悲欢离合唱出六字真言。

       当然藏传佛教也有一些凄美的传说,最深入人心的就是仓央嘉措的故事了。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也是著名的民谣诗人。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在此之前,仓央嘉措生活在民间,虽然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因为此时的他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意中人仁增旺姆,他们终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恩爱至深。

       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拉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他便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最后脚印进拉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铁棒喇嘛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派人把他的情人处死,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闭起来。

       此时的西藏,政局动荡,政治矛盾已到达了极其尖锐的时期。早在明末清初,黄教为取得西藏统治权,联合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用武力击败了当时执政西藏的藏巴汗噶玛噶举派。但和硕特部军队在西藏取得胜利后,长期屯驻当地不退,黄教与和硕特部实力悬殊,始终不能夺回大权。五世达赖圆寂后,桑结嘉措便开始了与和硕特汗王的斗争。如今的一些藏族历史研究者认为,桑结嘉措受到历代诟病的行为,都是为了击败和硕特部以获得民族自治,比如密不发丧,以五世达赖名义向清政府请封为王,借助准噶尔军事力量等等,不能简单地视作个人篡权阴谋。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桑结嘉措终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秘密派人在和硕特首领拉藏汗的饭中下毒,却被发现,拉藏汗大怒,立刻调集大军击溃藏军,杀死桑结嘉措,并致书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谋反,又报告说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贬废。康熙皇帝于是下旨:“拉藏汗因奏废桑结所立六世达赖,诏送京师。”

       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坐下打坐,因此圆寂。

       最有慧根者,往往迷情。在此放上仓央嘉措的一首诗: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青海真的太美了,太美了。高原上眼见之处即为纯净。这里有蓝宝石一般的青海湖,天空之境茶卡盐湖,天下黄河此处清的贵德。我的眼睛都装不下,语言更是描述不出,不来一趟真的体会不到,建议大家一定要来一趟。图有一千多张,实在放不下了,就随便放上一些未修的图吧。


       真的非常感谢同行的天逸还有吴阿姨,一路上都是他们开车,累得不行,我啥也帮不上忙,真的很不好意思。争取早日考下本来,下次出行我帮他们开一路的车(笑)。

推荐文章
评论(2)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