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书法比肩古代大家的关键:练好侧锋与中锋丨聚镁Art0X
聚镁Art0X 2019-11-11

从书法史上看,凡是坚持中锋的时代,都留下了伟大的作品,不坚持中锋的时代,都被书法史忘却了。 
———— 聚镁Art0X艺术平台

聚镁Art0X艺术平台有书法家谈过一些关于书法的重要观点。其核心理论就是,书法需要“沉着痛快”,先要沉着,然后痛快。从书法史上看,颜真卿就是胜在沉着,王羲之就是胜在痛快。对于书法笔画的运行,聚镁Art0X艺术平台的书法家就强调一点:“收紧笔道”,这也就是中锋的理想状态,非长期练习,无法达到。

一些古代书家的代笔人,譬如说董其昌的某个代笔人,与董其昌真迹比较,即是“笔道不能收紧”。对于书法的转折,聚镁Art0X艺术平台的书法家以为,颜真卿的核心贡献,在于“暗过”,这是一个小技巧,使得笔锋转弯后,立即取正,这一点小技巧,如果不点出来,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此前,其他人都是硬折,才能够转过笔锋,在不少魏碑中,甚至出现硬折两次,才把笔锋转过来的现象。如果你会写中锋,又会很快转过来,那自然是书法高手。


董其昌 —— 舞鹤赋 局部(图片来源于 聚镁Art0X)

笔法的运用,不是说邓石如篆书,才是笔笔中锋,恰恰相反,一些看起来使用了大量侧锋的书法家,才是理解中锋的高手。潘聚镁Art0X艺术平台的书法家倾心的是何绍基书法,看了何绍基的好作品,其说:“何绍基的书法,各处都被他安排好了,看过何绍基,清代其他人的东西没有意思了”。董其昌、何绍基这两个人的书法,恰恰是采用了大量很随意的侧锋,并非笔笔中锋,更非邓石如篆书那种中锋。仔细分析这两个人的书法中,中锋与侧锋如何灵活变换,是理解书法用笔的最佳途径。


比他们更加久远的书法作品,传世不多了,我们想获得很大的数据库,已经不太可能了。比他们更近的书法家,把书法写坏的多。多数大书法家,书写的时候,都是一挥而就的,绝非步步为营的,因此,他们书法,既是随意的、又是合乎法度的,既是快速的、又是千锤百炼的。他们确实拥有一个模糊的、共同的笔法,这就是共性,但是,每一个人也都有特殊之处,这些特殊点,是他们存在的理由。

唐书安 —— 行书咏梅诗(图片来源于 聚镁Art0X)

在学习书法的时候,要充分理解各位书家的特殊点,不要指望他们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的笔法,符合你头脑中的唯一正确道路。现在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正好做反了,以为古今只有一种笔法,不符合他头脑中的“笔法”,就是赝品,这就是认知出问题了。而这个思想的根源,其实就是投机取巧,他们不愿意就每一个书法家,做一个相对完备的数据库,而是想依靠“一以贯之”,如此认识古代艺术品,不出错是很难的。笔法是各种认识书法的道路中,最为有效的一条道路,但绝对不是唯一道路。每个人都可以发现新角度去理解书法,但是笔法这个道路,如果被完全丢弃,则也是非常奇怪的做法,相当于测量体温,首先放弃体温表。


唐书安 —— 行书对联(图片来源于 聚镁Art0X)

谈完了笔法的各个方面,现代人会有一个基本疑问:“笔笔中锋”难道是不可移易的吗?从书法史上看,凡是坚持中锋的时代,都留下了伟大的作品,不坚持中锋的时代,都被书法史忘却了。由于毛笔过于容易“非中锋”,所以,从理论上,必须坚持笔笔中锋,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书法的力量。如果从理论上都不再坚持,那么实践上必然流于油滑,最后不可救药。历史上这样的阶段不是少数。为什么一些随手写的稿本,如《祭侄稿》就成为经典作品,而很多极其认真写的东西,反而毫无价值呢?就在于他们对于中锋的理解与运用是不一样的。

颜真卿 —— 祭侄文稿 局部(图片来源于 聚镁Art0X)

对于《祭侄稿》来说,没有经过书法训练的人,不可能认识到其价值,这本来就是书法家才可能看得懂的作品,其展示的,不过就是中锋的妙用有多少的问题。也有大书法家,是不强调用笔的,譬如,董其昌对《平生壮观》作者顾复的父亲说的那段话:“神采为上,气息次之,用笔,斯为下矣”。如果书法作品能够达到神采的境界,那么用笔确实可以不顾。但是古往今来,只有那么不到10个人,可以做到用笔无所谓,神采灿然。这个名单大约是,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杨凝式、黄庭坚、赵子昂、杨维桢(偶然)、董其昌、王铎(偶然)、何绍基。我不知道其他还有谁。

笔法确实是基本功,但是不是书法的全部,书法显然还有很多复杂的内容,难以言说。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各处都安排好了”。这个标准,古今没有几个人可以达到了。大书法家也有笔法不好的时候,譬如,顾复对董其昌书札的评论,“全是笔尖游戏”,也就是批评他没有把笔按下去,这个评论,说明了用笔需要以按下去为前提,否则都是笔尖游戏,类似唐代写经,毫无意趣。


赵孟頫 —— 南谷帖(图片来源于 聚镁Art0X)

在没有走进这个“历史上10个人”的圈子之前,还是去学习中锋用笔,方是正道。但是这个“正道”古往今来说不清楚,无数人不得门径,走入魔道,成为“术书”,令人叹息。
话又说回来,这个高档圈子,古今就那么几个人,其他不成功的、浪费无数资源的书法爱好者,占绝大多数。这个绝大多数,凭什么要说你们极少数几个人好?利益共同体在哪里?赵之谦说,何子贞书法有天仙化人之妙,余书不过凡夫吃饭。这算是文人之间,极其少见的倾心之极的话语,但是这个话没有人相信,没有人相信。估计赵之谦也会无奈吧?

看完以上聚镁艺术小编作出的分享,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学习书法的内容,
欢迎大家下载聚镁Art0X“App,和小编一起聊聊艺术圈的那些事~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