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魏薇老师采访了一位在英国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青年钢琴老师,陈斯伦老师。
之前就有所耳闻陈老师在教育方面有着很多新颖又独到的理论和见解,所以魏老师与陈老师探讨了一些目前中国琴童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希望采访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Section 1
本期名师
“用脑练琴,是最科学的练琴方式,而教好学生怎么在钢琴上思考,才是一名合格的钢琴教育者”
陈斯伦老师毕业于英国班戈大学音乐系(Bangor University),以优等(Merit)成绩获得该校音乐学硕士学位。目前在厦从事钢琴教育工作,工作重心主要在钢琴启蒙和钢琴技巧的有效训练研究,以“动脑练琴”的理念,主张以理性、快乐而高效的方法学习键盘音乐知识。
名师推荐Famous Teacher
魏薇:陈老师,请问您对目前国内钢琴教育的大环境有什么评价和见解吗?
陈老师:我认为我国的钢琴教育环境,目前已经从几十年前比较刻板的状态进入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新的教学法、教学理念,新的教材都不断的涌现,颇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感觉,所以无可争议地,我对这个环境的发展的看法是正面的。不过有一点要提的是,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琴童甚至是成人、钢琴老师,练琴的状态都不是很健康,这也是我最近在研究的一个方面。我发现,大部分钢琴学习者练琴的状态都属于无效学习、无效练琴,这种练琴方式急需被改变。
魏薇:什么是钢琴上的无效学习呢?
陈老师:钢琴音乐表演的艺术,不只有音高和节奏,还有强弱的处理,音色的控制,对该作品的艺术形象的理解,对该作品背景时代元素的认识,都是演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钢琴中的无效学习,通常用来表示那些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弹奏,靠不断的机械性重复,把乐曲弹下来。这样的话,弹奏就不能表现出上述的艺术内容,充其量只有音高和节奏而已。很多孩子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最核心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孩子们练琴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当大脑思考不参与练琴时,任何人都会很容易让练琴变成一种反复性的机械运动,这种行为我们把它称为钢琴上的无效学习。
魏薇:陈老师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不加思考地,重复做无用功、没有效果的学习?
陈老师:一方面是,大家对自己要达到的标准的要求都太低了。很多人认为弹熟一首曲子就是完成它的音高和节奏。当在这么低要求的标准下,孩子如果觉得自己总能通过反复的不动脑练习把一首曲子摸熟,他就总是习惯于通过这种反复的无效学习去练琴。无效学习,能达到的仅仅也只是这样的水平,而当许多孩子认为,达到这样的水平就是他们心中最终要完成目标,那不再进步,也是预想中的事情。 大师的不再进步,是因为他们的演绎已足够完美;而对于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有很多我们还没学到的东西,所以一定不要在思想上让自己止步不前。另一方面,钢琴中的无效学习,还在于我们总是过分关注练琴的过程,而忽略了练琴的目的,或者说,我们错把练琴的过程当成了目的本身。例如“把哈农1-20首连着弹一遍”,或是“我今天要练满三小时”,这些都是我们练琴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当我们失去了正确的目的(达到某种触键、音色、细节、熟练度的要求),我们的盲目努力就达不到进步的效果。
魏薇:那我们怎么才能有效学习?
陈老师:就简单说最核心的一点,和上面的内容呼应一下,也就是对曲子最终要达成的样子,包括音响效果、强弱处理、音乐性的表达,有一个具体的想象,就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进步,达到有效学习的状态。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先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我们才有向目标接近的资格。而这个目标怎么来呢,孩子们缺乏大量的听觉经验,没办法想象出一个足够完美的艺术形象和音响效果,所以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和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去多听,听自己的作业在老师或者其他演奏家的手中是怎么被表达的,对“美”的音响效果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塑造孩子心中对这首作业的一个内心听觉,孩子才能有章可循地去练琴。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弹奏达不到心中所想的效果的时候,他们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去尝试的这个过程,就是有效学习的过程。
魏薇:陈老师今天陈述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内容,相信孩子们会因此受益。那陈老师可否总结一下你想要传递的核心理念?
陈老师:这个理念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动脑练琴”。因为在从事钢琴教育这么久,发现大环境下不思考练琴的情况确实很常见,那我目前想做的就是尽可能改变这个局面,让大家都能高效练琴。作为学生,应该评估一下自己,在钢琴上练琴时是什么样的状态,是否通过思考去练琴?而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从各个角度,想办法去引导学生,在钢琴上勤思考,善思考,爱思考,这也是我目前在做的事情。钢琴老师怎么去引导学生在钢琴学习中主动思考,是接下来工作中我尽可能要去系统化梳理的一个内容,我会及时的分享我的心得和见解,希望大家多多关注,也希望大家从中受益。
名师推荐Famous Teacher
陈斯伦老师对钢琴教育事业有极大的热情,作为业内占比少数的男老师,严肃、古板、教条主义从来都不是他的标签,相反,从欧洲音乐底蕴深厚的国家留学回来,带给他的是对国内教学深刻和新颖的反思。
傅雷对傅聪说过这么一句话:“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这也是在国外留学了一周遭回来以后,陈老师深有体会的一句话。
学习音乐,绝不仅仅是学会看谱,再把谱上的音符以预定好的排列方式弹出来这么简单。音乐作为我们表达感情的工具,我们首先要理解音乐,再用对音乐的感受,去回溯历史,去找到那些钢琴家们在谱面上挥洒的究竟是一份怎样的情感。
无论哪一点拿出来,都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怎么去慢慢渗透这些,刻板乐理知识以外的艺术人文内容呢?
这也是陈老师目前在努力做的事情。
陈斯伦老师对音乐的热情,也可以体现在热衷于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不仅仅是钢琴相关的。在英国留学期间,也在异国的舞台大放光彩,在各国学生欢聚的大杂烩里,为中国的音乐发出一份声音。
陈老师与班戈大学同学合影
还与班戈大学作曲系、音乐表演系的同学,周期性地探讨和研究,合作拍摄了一部音乐纪录片《窥视作曲家在限定条件下的创造力》,并于5月中旬在班戈市PONTIO剧院放映。
纪录片制作过程
纪录片成功在PONTIO电影院放映
在论文写作能力不段提升的状态下,跟随不同专业的老师学习,并撰写了自己感兴趣的多个不同方向的论文,包含了探讨音乐治疗、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现状的缺陷与不足、流行音乐的起源等。
陈斯伦老师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和音乐,经常和业内的三五好友组成一支小乐队,你唱我合,好不自在;在人来人往的接头卖唱,只为了一份对音乐的愉悦和情怀;偶尔也热爱和学生四手联弹,搞点不一样的钢琴课堂。和这样的老师学习钢琴,他能带给你的快乐,一定也会很多。
名师推荐Famous Teacher
作为一名钢琴教育者,陈斯伦老师的资历或许还沉淀得不够深,但是从他的教学理念和散发出来的个人风格来看,他足够被称为是一名优秀的老师。
教书育人,上课不只是教给学生钢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在教学生怎么做人。选择一名好老师,既要去探讨老师教育的能力和技术,更要去探究老师的人格和个人魅力。
我们相信,陈斯伦是两者都兼备的一名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