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对“新课标”的认识

                                              对“新课标”的认识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顺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新课改为我国的一线教育和教育研究者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人才,使中国的下一代有能力迎接21世纪的社会发出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下面来具体看一下新课标“新”在了哪儿。

2017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对于上一版,有了显著的变化。

       1、聚焦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这一点不仅在信息技术学科,在其他学科也是如此,以核心素养统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本学科的教学实践,最终实现各学科有所目标,各学科之间有所联系的目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在此核心素养指导下,有助于培养信息化社会新型人才。

     2、尊重学生需求的多元化,设置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新课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既满足了社会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3、新课标中选择的课程体现了时代性和基础性,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逐渐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一方面是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上课,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学习信息化技术,培养信息化素养,新课标提出的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等概念,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网络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了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最终实现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目标。

       在此我发现的新课标的“新”处,可能并不能反映新课标的全部创新,剩余的其他方面还有待去发现。就我而言,我认为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新课标都能看出中国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情况和中国教育理念的进步,表现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越来越全面,评价也越来越人性化、科学化,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问题是我们在当今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下如何实施?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这些都是需要专业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去思考和解决的。希望我们的新课标能在最大教育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得到实施,尤其是教育不发达、不先进的地区。这就是我对信息技术新课标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希望批评指正。


文章参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文件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