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的文章里,我们和大家分享了几位现在美国读书的海育学员对于“亲子关系”的看法。
文章一经发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直关注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也纷纷投稿,希望与孩子“对话”。
家长们的信件,字里行间,可谓五味杂陈,展露出了孩子们很少能看到的家长的“另一面”:矛盾与挣扎,不为人知的酸楚,无力感,求关注......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表达总是比较内敛含蓄,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可能一辈子都未曾面对面直接说过“爱”或者“感谢”这几个字,以至于很多时候矛盾激化也是源于沟通的不顺畅。
在这里,我们希望能构建一座可以让家长和孩子相互表达的“桥梁”。没有偏见,没有姿态的高低,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平等、真诚的交流。
以下是经作者本人授权发布的投稿内容:
家长说_01
每位母亲也曾是小公主
一般来说,众所周知,随着交通的便利和通讯的发达,许多家长选择了让孩子离家求学。能做出这一决定的家长,一定不是墨守成规的老古板。人到中年的他们,面临着打破常规遭遇风险(主要来自于老一辈的不理解)和选择困惑(孩子在上大学之前的选择方向主要来自于家长的指导)。
特别是60后70后的家长们,他们赶上了国家发生巨大变革和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是家庭的支柱、社会的脊梁,步伐跟得紧一点,就成了时代的精英,慢一点就被时代所抛弃。
既要体恤父辈,也要读懂孩子心思
两代人之间的夹心饼干:我太难了
他们是家长,也为人子女,被父母要求着“情感上的亲密”、也存在“亲子沟通”、“注意力”、“有价值/有趣” 等等方面的矛盾。
如果说60后70后的家长受年代的局限性导致思维固化,现实生活要求他们既要体恤50后40后(还有的是30后)父母的艰辛,又要读懂90后00后孩子的心思,我只能说,宝贝,我太难了!
他们或许能找到100种方法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却找不到一种方法协调亲子关系。
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端的出现,使他们随时处于工作状态,同时也利用这些方便快捷,平衡着上下两头的老一辈和下一代。
他们深受被老一辈唠叨的苦恼,也享受着被唠叨的幸福。(孩子,这份幸福你还不懂。)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也重复着老一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三遍又三遍的啰嗦。他们惊喜于下一代的成长与见解,也恐慌着下一代的沉默与嫌弃。他们一边牵挂着父母老去的岁月,一边追赶着孩子前进的步伐。(这场亲子游戏当中的夹心饼干不好当啊!)
亲爱的孩子,有一天你终将成为我们
亲爱的孩子,每一个家长在你们呱呱坠地之前都是孩子,我们也没有做父母的经验,我们也会犯错,也需要指导和沟通,需要消化问题和被理解,我们想和你聊聊,也希望你能经常找我们聊聊,我们是彼此的至亲至爱,不要让我们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另,《亲子关系》系列一文章中所提到的“ 生理上的关系”、及“ 试图赢得年轻一代的注意力”,作为家长并不敢忽视你们的感受,更不想“ 强加”(强调)某些情感。每每想到这些,想着已经高出自己一头的你们,对于“家长”来说是一种刺痛。
亲爱的孩子,当你每一次收拾行囊,都是在提醒着我,“家”的这个四角天空,你已经展不开翅膀。尽管连着剪不断的“ 生理上的关系”,我知道,过不了多久,你的名字将出现在一本新的户口簿上。我们所有“试图赢回年轻一代的注意力”的举动都是徒劳,繁衍更迭,你也将在不经意当中逐渐成为你一直误会的我们。
家长说_02
我觉得这样与孩子们的对话只是流于口头上的辩论,如果只在头脑而不是从心里面,那就有千千万万种理由可以去交锋,而且辩论通常是诡辩,他不是对等的,经常是错位的,你跟我讲吃饭的时候我跟你讲感情,你跟我讲感情的时候我跟你讲思想,你跟我讲思想的时候,我跟你讲生活……永远难以是在同一个语境下去进行平等的交流,所以这种辩论难以达到和平共识。因为无论是我们的出发点还是我们的目标,都是相向对立的,而不是同一个方向的。这个辩论点的立意本身就是矛盾的,而不是和谐的,所以结论也不会好。对于我而言,为了与孩子辩论而辩论,我不以为然。
亲人的付出不应成为边际效用的牺牲品
我只问一个问题:那些年青人吃到第9个馒头饱了以后,说,我不需要考虑那前面的8个馒头,将来一样可以怎么样怎么样的人,你问他,对于前面的8个馒头你是怎么看待和怎么处理的?…因为他们必然也会有一天会成为那8个馒头。
合羽同学说他们现在在互联网上怎么怎么样牛叉,但他忘了他否定的那个前提是不需要考虑生存和安全问题,那么为他们提供生权和安全问题的对象,他们将来也会成为这样一个对象,应该值得怎样被对待呢,他们先解决掉这个问题,现在的所谓亲子问题根本不是对待未来共同的问题,而是年轻人否定了他们脚下所站立的那一块生存与安全的保障之地,那是他们的立足之地,他们否认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又谈何有向前的资格。
儿女们在成长的同时请勿忘:
父母为你提供了温饱的立足之地
要抓住目前所谓亲子问题的核心是怎么共同对待过去和未来,我相信有一部分家长可能比较固步自封,但是也有一些家长是可以开明放手和他们共同去面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未来的人生,但是首先如何去正确面对我们已经得到的,再去谈我们希望得到的。
合羽同学不要玩弄概念和文字,“追求自我实现”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这一点如果不清楚,只是成为一种概念的,被鼓动着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只是追求别人一句话的评价是非常愚蠢的,所以所谓的自我实现这个自我是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把这些搞清楚就需要他理解,即使身为父母也有自我实现的价值,孩子是他们自我实现的一部分,那他自己未来也必然是同样的一个角色,不搞清楚追求的是什么,就盲目为了追求而追求,又丢弃了原来最珍贵的基因,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岂不悲哉。这个才是核心吧。
家长说_03
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
我觉得关于这个话题,家长基本上都明白孩子有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关注的话题。主要是如何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平等友善的对话,如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沟通,通过沟通形成共识或是在保留分歧的情况下考虑对方的意见。
目前我觉得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如何让孩子明白如何进行相互的沟通很重要。因为沟通不仅仅就是会说话而已。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进行有效的沟通。
求同存异,适当引导
我的经验来说,有时我们并不是反对孩子的意见、或是要求孩子必须听从家长的意见。我们更多的是尝试给孩子遇到问题该如何处理的思路和方法。孩子毕竟在这方面是缺乏经验的,我认为他们应该在这方面应该给家长发言的权利,大家也可以就这方面进行讨论。
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相互的尊重、信任,并且得到成长。
写在最后的话:
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过:“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当然,成功的分离,是以孩子有独立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认知为基础的。孩子需要在过程中学会善良和感恩,学会责任和担当。
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一流的父母,给足孩子呵护,也为TA插上翅膀!
愿我们都能在养育孩子的一路修行中,成为一流的父母,让孩子在真正的爱中,成长为眼里有善,心里有光的人,让孩子勇敢独立的去拥抱更宽广的世界!
战「疫」系列公益讲座
下一期海育国际战「疫」系列公益讲座我们将邀请:
✔ 海育国际CEO - 浙江大学工程学士/硕士,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MBA\美国印第安纳州美中商会主席,师董会导师合伙人,原IBM服务战略寻源全球总监- Harrison Ding
添加海育小助手微信(Selena007007)预约进入直播间与嘉宾现场互动吧!
除了在海育国际线上课堂直播以外,我们还将在新浪微博、一直播、哔哩哔哩等平台进行实况转播。欢迎在以上平台搜索关注“海育国际”,定时观看。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海育国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