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科学和使用的关系
空中漫谈 2019-12-25

    关于中医和西医的争论问题,我认为主要分歧不在于中医是不是科学的问题,而在于人类是不是只能使用科学的问题。努力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是认为人类只能使用科学的看法是片面的。 

    对于科学的定义,大家没有更多的分歧。体现科学本质的是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逻辑和实证的方法。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就不能叫科学。按这个标准,中医很多方面都不能叫科学。西医也有一些方面不能叫科学。如发现青霉素,首先是偶然发现它有消炎的作用,接着是使用,检验效果,最后才是药理研究。在完全了解青霉素的化学成分、结构、消炎机理以前,青霉素的使用也不完全符合科学的标准。

    其实吃饭也和治病一样,是维系生命的手段之一。古人不知道粮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不知道他们的单位热量,不知道它们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使用这些食物。人们在使用中不断总结各种食物的特点,有所取舍,不断优化。今天我们有了科学的方法,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各种食物,更科学地取舍优化。但是我们对食物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只能是有限的。对食物的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只能在有些科学知识,也有些盲目的情况下,继续使用各种食物。

    在实践中,古人发现外伤可以增强人的消炎能力,治愈另一些炎症。人们就采用刮痧、拔火罐等方法人为制造一些外伤。发现有效果,就总结、延续下来。不知道消炎的精确过程和具体机理就不符合科学的标准,但是可以使用。古人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五脏六腑进行描述,对气血阴阳证状进行描述,对经络系统进行描述,形成了现在的中医理论。这样的理论只是猜想和假设,不是科学。但是它建立在一定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可以继续使用和完善。

    在经济领域、人文领域,真正够得上科学的知识也极为有限,我们日常使用的大多数是假设和猜想。

    在中国广大农村、贫困山区,有的地方人均年收入还不够在大医院里看几次感冒。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医草药不可能马上废除。

    即使在城市里,许多人受不了到医院的拥挤、排队,嗓子疼了、头疼咳嗽了,到楼下买点银黄口服液,刮刮莎,也就好了。本人就屡试皆爽。

    血脂高了,与其提心吊胆地吃降脂的西药,还不如吃点中药,或利用食疗、加强锻炼。我的一个亲戚30多岁就肝硬化,同病房吃西药的病友都死了,她老人家坚持吃中药,现在快80了,身体还不错。

    万一得了癌症到了晚期怎么办,反正西医已经盼了死刑,无力回天,那就死马当做活马医,再找个中医看看,或许有个奇迹出现。参加癌友协会,经常蹦蹦跳跳、说说笑笑,心理调整得好,高高兴兴地多活一年算一年,也有多活十几年,几十年的。

 

    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西医。西医比中医科学,当然要以西医为主。我只是想讲讲科学和使用的关系,客观存在和科学的关系,客观存在和使用的关系。

    尊重客观存在是尊重科学的前提。尊重客观存在是使用的前提。认为人类只能使用科学的看法是片面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客观事物是生动地、鲜活的、运动的、辩证的。

    人们的认识、思维却只能通过形而上学的形式,凝固地、僵化地进行。任何概念都必须是确定的。任何科学都只能通过确定的、形而上学的形式才能实现。

    科学不能等同于客观实际。科学只是我们已经掌握的客观规律。我们已经掌握的客观规律只是无限的客观规律中极为有限的一部分。

    辩证法的本质是研究概念和客观事物的关系,研究条件对概念精度的影响,研究对立关系概念随着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相对性,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差异,研究事物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总之一句话,就是研究确定概念的条件。客观地表述确定概念的条件,就是科学的态度,就可能为今后识别假象、纠正错误、进一步发展科学提供机会。

    从活生生的客观事物中抽象出形而上学的科学规则,必须使用辩证的方法。把形而上学的科学规则运用到活生生的客观事物中去,也必须使用辩证的方法。辩证法是客观事物和科学之间的桥梁、纽带、转换器。

    理解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辩证法的本质和特征,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辩证唯物论。

    理解了辩证唯物论,可以更科学地看待各项具体学科,指导各项具体学科的研究。

 

参考链接

https://blog.sina.com.cn/u/4cbd88c9010007ak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