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笔者对中华哲学思维的认识
笔者从医66年,写过、编过不少书,但最难的莫过于这一本,仅书名就曾五易其名。最初是“辩证思维:中国新医学之魂”,但“辩证思维”涉及西方的哲学,笔者力不从心。曾将“辩证思维”改为“中华辩证思维”,又感到未能覆盖医学的有些方面。改为“中国思维”或“中华文明精髓”,似乎又过于宽泛。最后还是儿子提出“中华哲学思维”,这样突出中华文明,又界定在哲学范畴。此外,将“中国新医学之魂”改为“再论创中国新医学”似乎更为灵活一些。
鉴于笔者已年届九十,原先对哲学是门外汉,要补上这个空缺,绝非旦夕之功,只能粗读《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以及《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些文献是本书“中华哲学思维”的来源。
一、探源中华哲学思维
书名定下来,却给自己出了大难题。一辈子从事医学(主要是肝癌)临床与研究,很少兼顾哲学方面的学习。1960年读过毛泽东的《矛盾论》与《实践论》;为响应学习祖国医学,1961年读过《黄帝内经》,并写过有关“经络”的文章;为写《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曾再读《黄帝内经》;为写《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读了《孙子兵法》;为写《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写《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又读了《道德经》。为写这本书,还需要看一下《周易》,除上述原著外,更多是从不同的书中及网上阅读,所读材料的出处恕不一一列举,只是根据个人认识摘录的。对历史上不少有争议的问题,笔者也没有资格去深究,对“中华哲学思维”的理解也只能是个人管见。对这一章中的内容,儿子提供了包括资料搜寻、章节编撰等很大的帮助。
1、追根溯源中华哲学思维
中华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说,但谁是“三皇五帝”,各说不一,笔者也只能择其一。《尚书·大传》说三皇是燧人氏、神农氏和伏羲氏。笔者体会,顾名思义,燧人氏主要针对生存,神农氏主要针对疾病,伏羲氏主要针对认知。至于五帝,《大戴礼记》中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既然要讲“中华哲学思维”,“三皇”中只有突出伏羲氏。记得2007年笔者曾到甘肃天水看过伏羲庙,那里的核心是“伏羲演八卦”,大门上写道“开天明道”“与天地准”,说明演八卦的重大意义。
那么伏羲是如何演八卦的? 笔者在88岁时曾到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羡里城拍了几张照片,那里是三千年前周文王演周易的地方,其中最感兴趣的是“河图”与“洛书”,尽管讲解员讲得很详细,但笔者仍很难听懂,只知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据说上古时,洛阳东北孟津县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演成八卦。又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献给大禹。据研究称,两者互为经纬,河洛分主先天与后天,天地万物均有先天定数和后天变数。笔者不是哲学家或历史学家,无力深究,但相信《周易》起源于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源于“河图”“洛书”。就在“周文王羡里城”碑旁,有这样一句描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引起笔者兴趣的是太极中有“阴阳”两仪,笔者体会“阴阳”正是“中华哲学思维”的主干,是创中国新医学的“钥匙”。讲到中华文化就不能离开“中华三经”,即《易经》《道德经》和《黄帝内经》。可以看到,中华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体系,是建立在五千年来唯一从未中断的、原生的中华文明基础上的原生哲学。
似乎大家都认可中华文化始于《易经》,但《易经》主要以符号来表述。据说是黄帝完成了由符号文化到文字文化的过渡,因为他写了《黄帝内经》和《黄帝阴符经》。笔者在89岁时再到河南,在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看到“五帝”中的第二帝(颛顼)和第三帝(帝喾)的二帝陵,还看到上古帝王的复杂世系。“五帝”中的尧和舜,笔者在2009年曾在山西参观过尧庙,那里有郑板桥的墨宝“尧”;2019年又在山东参观了舜祠。黄帝陵在陕西。
笔者在本书中所说的与中国新医学有关的“中华哲学思维”的本源、除《黄帝内经》外,还有《道德经》,因为老子是伏羲、黄帝之后的集大成者。甚至孔子都把老子誉为“龙”:“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英国学者李约瑟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为了加深对老子思维的印象,笔者曾寻找老子的雕像。笔者看过茅山老子像,的确很大,但表达人物的思维,笔者以为、福建泉州宋代的老子雕像(下页左图)更能反映其思维的深度。《道德经》的核心是“道”而“道”的主干是“阴阳”,因为《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是笔者又记起2009年曾到江西龙虎山张天师府看到含有阴阳的太极图,那副对联:“道贯古今包宇宙,法遵自然驭人神”,概括了“道”的含义。看来确实存在着一个看不见、听不到、说不清的“道”,它衍生万物、主宰万物,笔者体会这就是“自然法则”。本书还引用了《孙子兵法》,它与《道德经》一脉相承,而且有实践的基础:当年孙子能助只有3万兵力的吴国战胜有20万兵力的楚国。
本书还引用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论”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重要哲学思维背景。“两论”没有用“易”“道”和“阴阳”等常被误解为迷信、占卜的字样,而是从事物发展规律上分析讨论矛盾的各种关系,而且突出了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为此“两论”在实践上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传统哲学,堪称中华哲学的现代版。
中华哲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独有偶,2500年前,东西方圣哲几乎同时出现。中国出了老子、孔子、孙子、孟子等,印度出了释迦牟尼;古希腊出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但年届九十的笔者,恐无力对西方哲学进行深人学习了,故本书还是以探讨中华哲学思维为主。
2、难读的《周易》
《易经》据称是中华文化之源,被认为“群经之首”,始于伏羲八卦,后周文王演《周易》,主要以符号表述,也有卦爻辞,实在是一本高深的哲学著作,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在永不停息地沿自身轨道不断变化。不少人误以为《周易》只是“卜筮之书”,其实它可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据说《易》周三有三种:神农期的《连山易》,黄帝期的《归藏易》,以及现在大家看到的殷周期六十四卦的德易强《周易》。《周易》描述事物对立、运动、变化之哲理。《周易》有“易经”和“易传”,据称“经”不作于商末周初,“传”作于春秋战国。《易传》有七种十篇:文言、象、象、系辞、说卦、序卦和物息杂卦。其中,系辞是易传中最重要的,是对易经云的整体评说。汉代始见经传合编并提出“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与“不易”,笔者无意深究,但就下面谈谈自己粗读后的认识和理解。
上九:亢龙,有悔。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潜龙,勿用。
乾卦:元亨利贞
(1)“变易”:事物的“变”是无限的、永恒的、绝对的,可简化为“恒变”
顾名思义, “易”就是变易之意, 难怪《易经》的英文译名是Book of Changes。八卦由“阴阳”组合而成, 阴(--) 阳(一) 符号为爻, 三爻为一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重叠变来;这样每个卦都有六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由下向上排成六行,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反映事物变化的六个不同阶段。这样,三百八十四爻,阴阳之别,阴阳组合之别,以及六个不同阶段,等等,其变化何止千万。为此,每卦便反映不同情况下事物
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并由此可引出我们的相应对策。以乾卦为例,笔者管见,如同人的一生:乾卦初九,意味着健康无瑕的婴幼儿,因为诞生不久,只能“潜龙,勿用”,所谓“晦养以俟时”;九二,到了少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可以“出潜离隐”,刚出亮相,可能出现佼佼者,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九三,到了青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刚出谋事,兢兢业业,振作慎行,当无祸害;九四,到了壮年,“或跃在渊,无咎”,勇于进退,亦当无弊;九五、人生的巅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虽功成名就,更宜大度处事;上九、到了老年,“亢龙有悔”,需知进退,过犹不及,盛极必衰也。该卦提示尽管健康无瑕之人,在不同阶段,因自身状况、环境态势,应采取不同的对策,意即每个瞬间都不断
在变。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发现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律,带来了物理学上的革命,于1932年获诺贝尔奖。笔者体会,这和事物永不停息在“变”相吻合。
(2)“简易”:事物的千变万化,最终可简化为“阴阳互变”。
所谓“阴阳”,是事物对立统一的概括。例如“阴阳”可以延伸为:有无、天地、昼夜、冷热、上下、大小、强弱、盛衰、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无穷无尽。如《黄帝内经》所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阴阳既对立,又互存、互变。例如“强”与“弱”是对立的,但又是互存的,因为如果没有“强”,何来“弱”呢?所谓“互变”,就是“强”可变“弱”,“弱”也可变“强”。人类几千年文明就是强弱互变、盛衰互变的历史。为此,所谓“简易”,即所有的“变”,最终归结为阴阳互变,这就是《三国演义》所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分合之互变。
(3)“不易”:“自然法则”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变的如前述,每卦的六爻,自下而上,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反映事物变化的不同阶段。笔者体会,这个“法则”就是所谓“不易”。前面太极图(前文第7页右图)有一副对联,其中一句是“法遵自然驭人神”,这就是“不易”的自然法则统领一切。例如“生老病死”这个“法则”;人要遵从,其他动植物也要遵从,甚至恒星也不例外。当然其周期各异,恒星以亿年计,人以百年计,狮虎以几十年计等。这个“不易”的“法则”除“出生入死”外,还可延伸为:有无相生,寒暑交替,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合久必分,等等。上面说,“变易”是常态,笔者体会,即使“自然法则”,其本身也在变。《系辞》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恐龙时代的生物谱和现代的生物谱就不一样;然而生物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这个法则,则是不变的。换言之,万物发展均有“定数”和“变数”。如人的寿命,《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人的寿命大概是百岁,不可能是千岁,这是“定数”;但不当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是“半百而衰”,这是“变数”,即《内经》所说“今时之人不然也……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代对“易”已有很高的评价,如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说:“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外国学者对《周易》同样有很高的评价,如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所以中国古代科学家能够更早更快地破译许多宇宙之谜。”所有这些都提示《易经》当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精华。
3粗读《道德经》
老子是从伏羲到黄帝的集大成者。老子(原名李聃又名李耳),生于公元前约550年,早于孔子。春秋时期任周朝史官。著五千言《道德经》,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八十一章。《史记》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道德经》涉及天文、地理、医学、养生、军事、历史、政治等领域。汉唐盛世,《道德经》得到大力提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对人类精神文明贡献最大的,《道德经》排在第二位;老子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解的百人之一。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笔者体会,“无为”不是无所作为,笔者参阅的《道德经》而是要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就是他所说的“道法自然”。
笔者所以说是“粗读”,因为《道德经》深奥难测,如何理解,历来已有无穷的争论,加上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道德经》,发现与传世本又有一些区别,引起更多的争议。既然本书主要谈中华哲学思维,《道德经》便成为主干。老子用“道”来概括事物的存在和变化规律,全书有几十处描述“道”,笔者管见,“道”的含义及其变化规律是重中之重,因其可用于认识和处理自然以及社会问题,也是创中国新医学值得认真思考的方面。
(1)“自然法则”看不见、听不到、说不清,但的确存在。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意即在天地诞生之前,便已存在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听不见看不到,但确存在且不停地运行,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老子不知其名,且名之为“道”。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似有似无。又说“道可道,非常道”,说得清的就不是真正的“道”。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即“无为之道”可以产生“无所不为”的结果。《三国演义》开篇便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合交替便是自然法则,这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所证实的。
(2)“自然法则”可衍生万物,可用于各个领域且用之不尽。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宇宙生成就是从无到有;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衍生万物;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意即这个自然法则可用之不尽。
(3)“自然法则”认为事物是对立存在的。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事物是对立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如果没有“长”,何来“短”。因此,观察事物还要看其对立面,既要看“长”,也要看“短”。
(4)“自然法则”认为事物运动永不停息,且总是向其对立面转化。
老子说“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说明“道”的运动永不停息;老子又说“反者道之动”,说明“道”总是向相反方向运动,笔者以为这是老子辩证思维的核心。当前现代医学正向微观深人发展,当其发展至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现宏观(其对立面)研究不可或缺。老子在多处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物壮则老”等,提示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提示对立状态经常相互转化,这是自然法则。
(5)“自然法则”中“有无相生”既神奇又重要。
生活中,“无中生有”似乎是一个贬义词,但它也不是“魔术”,而是实实在在的,无可变有,有可变无。“有无相生”既说明有和无“互存”,又提示有和无“互变”。现在认为宇宙生成始于大爆炸,于是原先没有“宇宙”变成有“宇宙”。老子说“出生人死”,就是一个活人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笔者想强调的是“虚与实”“精神与物质”的互存与互变。毛泽东就说过,物质决定精神,又要承认精神的反作用。这也是笔者写这本书想要强调的中华哲学思维(虚),对创建中国新医学(实)的重要作用。
(6)“自然法则”对我们处事的启迪。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核心是“道法自然”,笔者体会老子所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顺应自然,不做违反自然法则之事。工业化过度,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化,这就是违反了自然法则,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也引起了人类的反思。所以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可以用自然法则来处理当今之事。
(7)“自然法则”对医学的启迪。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对医学尤其重要,和《黄帝内
经》“不足则补,有余则泻”的提法完全一样。而现代医学常认为“越多越好”(如抗菌药、抗癌药、保健品等),“对疾病的堵杀越彻底越好”(如超根治手术、强化化疗、追加抗菌药),与老子这个思维相左。所以老子说“知止可以不殆”,过犹不及。实际上现代医学已认识到超级细菌的出现是抗菌药物过度应用的结果(不是不用,而是不要过度),对癌症“斩尽杀绝”战略,常促进未被消灭癌细胞的转移(不是否定消灭,而是不要过度消灭)。为此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和《孙子兵法》所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完全一致。那么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老子说“柔弱胜刚强”,提示以柔克刚;“上善若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提示最善如同水,也暗喻“柔与刚”,这和西医“以硬碰硬”的思维相左。对付癌症,不要专注“消灭”,还要兼顾“改造”(给出路)。再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亦即在“人与疾病”方面,不要只顾消灭“疾病”,而忽视“人”的强身祛病以及调动机体的潜力。在对敌战略方面,不要硬打硬拼,而要出奇制胜。老子还倡导“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实际上是提倡创新制胜,强调预防为主。这些哲学思维,对创建中国新医学不也值得我们借鉴吗?
总之,粗读《道德经》,提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互存互变的,我们在处理自然与社会问题时,需要遵循“道法自然”,不做违反自然法则之事。右图是笔者2017年自制的贺年片,拍的是济南百脉泉的水草,笔者的题词是:“激流之水可以穿石,水草却如此茂盛,顺其自然也。”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密切结合的学科,从创建中国新医学的角度,《道德经》的哲学思笔者制作的2017年“道法自然”贺年片维值得参考。
4、三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华哲学对人与自然之关系和规律的描述,既是中华医学经典,更是中华哲学经典。其特点是从整体的角度辩证地将养生、医学,与大自然和社会(天人相应)相结合,可与现代医学偏重局部与微观互补。据说黄帝(众多先人智慧的代表)写了《黄帝内经》和《黄帝阴符经》,完成了由《易经》符号文化向文字文化的过渡。《黄帝内经》分为《素问》与《灵
枢》两书,其成书年代难以考证,目前学界共识是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笔者20世纪50年代末担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组秘书时曾初读《黄帝内经》,写过未发表的论文“学习《内经》后对经络现象的初步认识”;为出版《消灭与改
黄帝内經素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又正重读《黄帝内经》;为出版《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又三读《黄帝笔者参阅的《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