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是震撼,却有种发自内心的叹服。
读纳兰容若的人物传记及其他的诗,读徐志摩的诗歌,惊异世间怎么会有如纳兰容若和徐志摩这样的人。这二人,好像完全是由天地孕育,日月精华哺育,浑然天成,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感,飘飘欲仙。
以下请原谅我粗浅的解读,若日后又更深刻的感悟,必定会加叙。
初识性德,只知其“人生若只如初见”,便觉这人心思细腻,寥寥数言道尽一种情思。后多读,又如“当时只道是寻常”,非常简单的几个字,却感觉有千斤万斤的分量,坠的人心里难过,更加觉得此人遣词造句非常了得。后又读,一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缕曲·赠梁汾》。
金缕曲·赠梁汾(顾贞观字梁汾)
(清)纳兰性德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读这首诗,给我深深的感觉是,纳兰容若有着非常值得崇敬的“真性情”。其中几句非常打动我,“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他的父亲是权倾朝野的官员,他打小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子弟,完全有着像其他纨绔子弟一般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资本,可他却希望像平原君一般,广结天下文人墨客并且以心相待,不论对方是腰缠万贯或是穷困潦倒;
“身世悠悠何足问(那遥远且不定的身世有什么值得询问的),冷笑置之而已”,【这是我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网上给出的翻译是---人生岁月悠悠,难免受点挫折苦恼,这些都没必要放在心上,思过之后冷笑一声放在一边就完事儿了。若总是耿耿于怀,那么人生从一开始就错了。 ---我个人觉得这样翻译是解释不通的,因为后文的“寻思起,从头翻悔(总想着,那么人生从一开始就错了)”,人生的开头,不就指的是由人力所不能决定的本身的门第之差吗,所以我将“身事悠悠”翻译为“遥远且不定的身世”,且这样翻译,更能体现出纳兰的性情极淳极真。】他自己身为贵族,灵魂却好像完全游离在贵族这重身份之外,他满心激动地安慰朋友,身世什么的并不重要,即使是对自己的贵族身份,也应是冷笑置之。
这让我想起了,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一群血统高贵,器宇轩昂,在俄国拥有最多财产和藏书的青年才俊,奋起反抗自己所在的贵族阶级。尽管其童年、少年皆在豪华宫廷、玫瑰庄园中度过,但他们长大之后的第一件事竟是发誓再也不当贵族。在舞会沙龙上,他们议论最激烈的便是“民主、权利、自由、尊严”;他们将目光投向饥饿的农村和佝偻的农奴,并为自己华丽的衣服自责。
这些人和容若是何其的相似,他们在对自身阶级权益和民生利益的打量中,选择了“民主、权利、自由、尊严”,同样地,容若在对自身高贵出身和友谊的打量中,选择了情谊。此情之真,此情之切,好像冉冉烈火,难掩其盛。仿若要剜出自己的心给朋友看看,此意假不了。这样的“性情”,让我深深动容。
再说,徐志摩,开始接触他的诗歌《再别康桥》才是高中,那是并未有深刻的触动,待现在再读,让我感觉惊为天人。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天呐,这都是什么神仙句子,完全取意于自然的比喻,语意如流水般欢畅,读着口齿溢满香甜。能写出这样句子的人,是得要多有童心,且思绪流转,悬而不停。感觉诗人好像是生活在天国康桥的精灵一般,与自然玩闹嬉笑,好不自在!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感觉得出来,诗人和自然好像是感情极好的朋友,又很孩子气,离开时仍恋恋不舍向云彩挥别。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万籁俱寂是自然吹响的一首别离的曲子,多有新意的点子!然后呢,孩子感觉自己俨然成了这里的主人,“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即觉高贵又让人忍俊不禁,多么傲娇又惹人怜爱的孩子!
又有《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而投影在你的波心”......还有诸多诸多,口里读到的每一句,我心里都觉得甜蜜,又忍不住的赞叹他的童真非一般人所能及。他好像让我看到了,每个人孩童时所看到的世界,写出了长大的我们早已遗忘的孩童时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并且告诉我:其实,每个人本应都是自然里的精灵,不是么?
用“性灵”作文章的标题,是我觉得不管是纳兰容若还是徐志摩,性情上都有灵气。我曾觉得,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莫不是“自然”,他们二人不正是如此?我深深地崇敬。
2020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