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分怦然,未敢心动
4月中旬的时候,跟着朋友参加了一次徒步活动,宁波的雁荡山。
强度不大,风景独好,一路轻松又惬意。
我慢热,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结识陌生人。朋友却是个广结善缘的脾性,正好领队的小姐姐还是她同事,当天也带了一个自己的男同学来徒步。我们四个一起走着,渐渐便聊开了。
现在回忆起来,也不记得当时具体都说了些什么,反正没聊工作感情那些老生常谈且糟心的话题,关注的多是眼下的风景:大山、风车、茶园以及并不算好的天气,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童趣和傻气。
不知怎的就跟那位男同学“熟悉”了起来,打打闹闹,互怼互损,像是小时候一起春游的小朋友,没有其他场合结识新人的那种局促感。
下山的时候,走在葱郁的林间,我俩渐渐跟前后的人群拉开了距离。前方一段路,是个不算太陡的缓坡,他突然说:“诶,我俩一起跑吧!”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拉起我的手就跑。
猛然的加速和下坡的惯性,让我下意识惊叫了一声,刚跑了两步的他只好作罢,放开我自己往前跑了一小段。
我看着他跑掉的背影,就想,这人怎么跟个小男生一样,我也是,一惊一乍,跟个小女生一样。明明都是30岁的人了。
这么一想,又觉得有点好笑。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这个有点小恶作剧性质的临时起意,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属于少女的那种怦然心动。
到了晚上回程,领队小姐姐又毫无来由的说了一句,我觉得我同学有点儿喜欢你。
我先是吓了一跳,支支吾吾不知该如何反应,随便说了两句就搪塞过去了。内心确实是有点儿小小的雀跃,我都不记得上次有这种雀跃是什么时候了。
但我很快冷静了下来。我很开心能在这样一次偶然的短暂旅途中遇到气场相合、脾气相投的朋友。也因此我有所顾虑,怕强行建立起的联系会打破这份意外的美好。
这种自然而然的、不带任何包袱的相处,真的可遇不可求。我不想加之太多人为的因素去破坏它。如若有缘,总会再见面的。
也或许,是因为我真的不再年轻了吧,早就过了一次怦然就能赔上一生情动的年纪。现在的我们,总把输不起挂嘴边,然而我们又有什么可输的。
// 虚荣心、嫉妒和自卑
5月初,终于完成多年的夙愿,去了一次北京。
天气微热,匆匆忙忙的去了故宫、三里屯和一些比较闲散的景点。
多年前有过一面之缘的大学校友,听闻我来京,希望能见一面。其实就我今年的总体状态来说,并无太强烈的意愿与多年未见且平日联系浅薄的朋友会面。
不过机缘巧合,仓促间还是见了一面。是位男同学。
这次旅行寄住在朋友家,全程朋友作陪,所以见面的时候,这位朋友也在场。一开始还有点尴尬,但我这位朋友,是身材样貌都比较出众,同时也是位乐意广结善缘的,所以很快气氛就缓和了下来,他们两人还组团打起了了王者荣耀。
后来喝完酒,恰逢第二天是朋友的生日,男同学就说,咱们去吃龙虾吧,正好等到午夜,给这位朋友庆生。
我觉得挺好。于是三人就一起去了北京当地特别火的一家龙虾店,结果一条街上五家分店都在排长队,目测一下,起码要等两个小时。
两个处女座加一个金牛座的组合,还真有点儿可怕,我们决定等。干等着确实无聊,所以一找到位置,这两人又开始组团打游戏。我就一个人在旁边等着,越等越觉得没劲,加上白天在故宫和景山走的一趟,又很困顿疲惫,就渐渐烦躁起来。这样差不多等了一个小时,我有点懊恼,建议换一家店,不愿意再等了。
其实是有点小情绪了。不开心的原因有很多,生理上的的疲惫是一点,另外总有种被晾在一边的感觉。尤其是这位男同学,明明是说来见我的嘛。
后来自我反思,往深了追究,我想是因为我再一次陷入了自卑的怪圈。
我是不是个在意外貌的人呢?我向来自认是不太在意的。现在想想,那是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都身在一个不那么过分注重外表的环境之下。
一旦换了环境,身边如果都是外貌出众的女孩儿,女人天性中的东西就会被激发出来。比如攀比心和嫉妒心。
我当时确实是有点儿嫉妒的吧。嫉妒朋友姣好的外貌赢得男同学的注意,即使我并不对这位男同学存在什么心思,但这种女性的本能让我无可避免的产生了自卑和嫉妒的情绪。
写到这里,我对自己有点儿感到抱歉,也有点遗憾,从前可能一直高看了自己。我从未真正了解自己心中临近深渊的那一面。任何的智识和理性,都不过因为没有真正面对过人性的考验。
而我们知道,人性往往是经不起考验的。我希望自己一直保持着自我警觉,即使会短暂陷入这种错误的情绪里,也能够通过自我分析快速抽离出来。
// 抱歉,我还是不会处理亲密关系
对亲密关系,我一直讳莫如深。
我想近些年,我都在尽量避免与人建立起过分亲密的关系。虽然我无时无刻不向往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性格里的易感以及一些不愉快的童年记忆,让我在面对“爱”这件事上,总是不太自信。
早些时候,我总觉得只有变得更优秀才值得被爱。而现在我觉得,我一点也不在意被爱这件事,不爱我就拉倒。
好像总在走极端。
也因此,我一旦意识到一段关系已经在困扰我,让我过分在意,我就会自动在内心画上一条线。或者如果已经失控,我就会选择彻底结束。
最近跟一位好朋友的关系,便是走到了这一步。我不愿意去想,觉得疲惫,也不愿意和解,无论是与自己,还是与这位朋友。
说到底,还是害怕。虽然之前有想过去克服,去解决,但其实从许多年前开始,我就是这么处理亲密关系的。在这一点上,我还真是十几年来一点长进都没有。
我知道这是一种人格不健全,小时候会挺在意,现在逐渐长大,就觉得其实也没什么,谁还没点毛病呢。
我就好自为之的与世界各自安好吧。
// 古典浪漫主义
去年刚到上海那会,情绪比较激昂。尤其下半年,新结识了一批朋友,社交活动也渐渐多起来。
这在去年的年终小结那篇里有写过。怎么说,也算是一次大胆的自我探索吧。不过,我终究还是不太适合长时间泡在人群里,整日穿梭在人群中,会让我产生一种不真实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仔细感受自己的内心,逐渐失去对事物的判断力和对自我的感受力。
这不好。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所以今年有刻意远离人群一些,重新回到更多时候的独处状态。当然也因为平时工作实在忙乱。
有段时间忙得生活中只剩下工作、吃饭和睡觉,这让我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倒不是工作本身带来了压力,而是这种一直缺乏自我空间的状态让我很焦躁。
我还记得是一个工作日的早晨,当时还是四月初,天气带着点春天的凛冽,但阳光温暖。准备出门去上班的时候,看到书桌上很久前看了个开头的小说《斯通纳》,他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我再看看外面的阳光,突然有种冲动,我今天不想去上班了,因为我太想在阳光下把这本小说看完了。于是我便把沙发挪到阳台,给领导打了个电话请假。
这种来势凶猛且得到执行的冲动带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又重新拥有了那种古典的浪漫和诗性。
正好是黄昏的时候,我读完了整本书,其内核是关于一个平凡的大学教授怎样对抗庸常和孤独的人生。
按照世俗的价值观,这位教授的人生肯定是失败的。但他又默默的疏离着世俗的一切,他执着于文学研究达到忘我的境界,也曾拥有过灵肉合一的爱情。他并没有因为孤独、失败、庸常就在思想上对自我进行放逐。
是吧,即时是充满无力感的平庸生活,它也值得经历。
每每自我审视,我窥见的自我皆是乏善可陈,了无可观。
我也知道,或许终我一生,都难以根治长期深踞在灵魂深处的疾患。
但我不会因此就妥协和堕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