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爱情、友情,让我们有宽泛的爱的愿望,对于在乎之人,我们愿意更多付出,以期他们能够更好生活。
过往,我们很多人从物质相对稀缺的时代中来,所以,很自然的,会认为所谓“爱”人,最简洁的方式就是物质给予。在儿时的记忆中,这也是儿孙辈“孝敬”长辈,最显著的体现,残存的记忆里,有很多“**很懂事,前几天给他妈妈¥¥钱”,“**很让人操心,这么大了还靠父母养着”……,其中的道理朴素,也基本能反映问题,所以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多少被我们这代人继承。
执行的过程中,开始遇到一些从前未曾思考过的问题。比如最简单的,北漂的大量人群,都面临是否接父母来京的问题。第一类是客观条件上不允许,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无法苛求;第二类是子女小家庭内部意见不能一致,执行起来也颇多困难;第三类,小家庭一致且有能力,但是父母不愿意同住……这第三类的背后,就引出非常丰富的可能性。可能是父母生活能够自理,乐得清闲,可能是担忧孩子负担大,所以有意拒绝,可能是看不惯孩子们的生活习惯,眼不见心不烦……那么,对于作为子女的孩子们,这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话题,要去辨别父母到底是主观上不喜欢这个建议,还是从孩子角度思考问题,不愿意给孩子增加麻烦(但心里是希望和孩子同住的)。基于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后边的判断变得特别复杂,而且互相的判断和决策又会进一步有所影响。比如子女可能认为老人是客气,所以坚持要老人同住,而老人在子女的坚持下,委屈自己接受并不喜欢的选择,子女有可能觉得老人果然是喜欢的……很多时候,其实希望父母和子女的交流都能简单一些,比较直白的表达好恶,这样会让大家都更轻松一些。然而,现实生活就是复杂的,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间,有时候,会因为互相无私的关爱而增加烦恼。
推而广之,这个逻辑在很多场景都存在,我们因为互相的在意和国人的内敛,而让很多原本简单的情况,多了很多思虑。
有一段时间,觉得想通了一件事,如果你爱一个人,就用让他/她感受最好的方式去爱,比如,Ta希望你少出现,就不要为了自己的牵挂,而反复出现,比如Ta可能希望你把手里的事做好,那么就安心做好,不要瞻前顾后,比如,Ta说不喜欢“吃鱼肉”,你就一个人把鱼肉吃光……从最后这个例子,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对方会尝试从你的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Ta以为你爱的实际上不是你爱的,你又以为“Ta以为你爱的”是Ta不爱的,所以勉为其难接受,如此无线循环,便成了困扰。对应到上边的例子,有可能是甲乙互相爱重,甲爱吃鱼,乙不爱吃,甲因为自己爱吃所以以为乙爱吃,所以甲说“我不爱吃,你吃吧”,乙本不爱吃,但因为爱甲所以假意爱吃,硬着头皮吃了本不爱吃的鱼,原本可以普大喜奔的资源配置,却落个各自不好。
所以,建议的话,如果大家真的爱某个人,还是希望能尽量真实的表达,这样可以比较轻松的判断和决定,做出实际上对对方最有利的选择。
再推广一下,还有一个更加复杂的场景。我们有时候因为爱某人,所以不愿意麻烦对方,希望自己可以单方面付出很多,如果对方也恰好这样想,本来应该有更多交集的人,反而渐渐生分起来,少有来往,少有求助,最好连基本的联络,也稀疏了很多。所以,想说一句,爱一个人很好的方式,是你愿意求助Ta,愿意让自己“亏欠”Ta,这样,Ta才会敢于依赖你,托付你。
繁繁复复讲很多,一句话可以概括,爱有很多方式,有一种很高效率的方式是:敢于真实表达你的好恶,敢于索取,无私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