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狄仁杰墓葬研究综述
柠檬饮冰室 2020-04-06

题图来源:杜文玉. (2017). 唐狄仁杰家族世系考. 唐史论丛第二十四辑.

题头引诗:《狄仁杰墓》,[元代] 完颜纲


如果以“狄仁杰墓”(或“狄仁杰 墓”,无差别)为关键词在知网检索,最直接相关的文献只有一篇,即早在1991年发表于《中原文物》期刊上的《唐邛州刺史狄君碑及狄仁杰墓考》。事实上,如作者苏健所言,对此碑文的实地考察是在更早之前的1984年。

文中,作者录下了碑文内容,并进行了对碑主人身份的分析(狄仁杰之父狄知逊)、对狄氏家谱的梳理、对立碑年月的推测等,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则分析了狄仁杰墓之所在的问题。

作者先引用清代《孟津县志》和《河南府志》指明传统观点里的两处狄仁杰墓位置(河南孟津县梁周村与洛阳白马寺),但其引用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对梁周村、白马寺两处的狄仁杰墓 , 在明清时已提出质疑 ”。随即以更多证据,说明白马寺墓之伪以及是另一个“梁国公”薛怀义的误会。最后的结论自然是,“狄仁杰之墓 , 当仍在翟泉双碑凹狄氏祖茔”。

妙的是,作者还在文章的最后驳斥了另外两种狄仁杰墓位置的说法,即“山西太原说”和“陪葬乾陵说”。“太原说”所引用的《关中陵墓志》和《乾县新志》成书时间太近,不足为凭;而元代的马端林《文献通考》则否定了陪葬乾陵的说法。

---------------------------------

相关度较大的另一文献为《唐狄兼谟墓志研究》(2005)。这块碑的志主是狄仁杰的从曾孙狄兼谟,而碑的位置正是上文提到的唐邛州刺史狄君碑的对面——这两块碑也就是“双碑凹”这一地名的由来。作者根据本碑上的文字“葬于河南府洛阳县金庸乡双洛村,堉梁公之茔”得出,狄仁杰(梁公)也葬于此处,而双碑凹正是狄氏大家族的兆域。

除了碑文内容,作者还引用了两位清代学者的话作为墓葬地依据。一个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兼金石学家武亿,他是河南府偃师县人(偃师如今是洛阳市下辖县级市,所以他算是当地人了)。武亿在著作《授堂金石跋》中言,“不知狄氏先墓固在平乐北山上,俗名‘双碑凹’者,以此也”。他把这一观点告知金石学者黄易,后者在其《嵩洛访碑日记》中再次确认了这一点——“……不知双碑凹为确也”。

作者同时也驳斥了白马寺墓的观点,不过并没有给出新理由。

---------------------------------

当代的地方志中如何描述狄仁杰墓的问题呢?

编纂于1985年的《洛阳市文物志》,第三章 古陵墓-笫十二节 唐代陵墓 中,有“狄仁杰墓”一节。其使用的说法是“狄仁杰墓位于今洛阳市老城东约12公里,郑洛公路北侧,西北距白马寺约200米,东北距齐云塔约150米,为白马寺游览区内的重要古迹之一。”文中也引用了清代《洛阳县志》“狄仁杰墓在洛阳东金墉城”的说法,证明狄仁杰墓在白马寺附近——注意,在《唐狄兼谟墓志研究》一文中,作者认为这个“金墉(庸)城”是包括双碑凹的地域的。

第十七节 清·陆继辂、魏襄《洛阳县志》有关古陵墓的记载辑录 中,再一次提到了狄仁杰墓及其位置争议。不过,《洛阳市文物志》中提到的争议,仅仅是与孟津县梁周寺墓的争议,没有涉及其他地方。1985年已值改开后,为发展旅游业、为当地增添历史文化底蕴,使用白马寺墓的观点可以理解。另,根据书中所附的“初稿撰写分工一览表”,狄仁杰墓一节的作者为徐金星。徐在1996年是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的文博研究馆员,正高级职称。

另外一处写入地方志的是陕西乾县。乾县属陕西省咸阳市管辖县,也即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所在地。显然,乾县采的是“乾陵陪葬说”。

编纂于1983年的《乾县文物志》,第三卷 陵墓一览-第四章 唐墓-第三节 一般唐墓,第一个就是“狄仁杰墓”。其原文摘引如下:

有云该墓在乾陵公社马家坡村东约一百米处。……墓碑系清毕原抚陕时所立。碑文曰;“狄梁公墓,在乾陵下关中”,“葬乾州北门外五里许。"但据《河南省通志》记载:“狄梁公墓在金墉城西。”。我们认为该墓系十七陪葬墓之一。

“我们认为……”……绝了!


参考文献:

苏健. 唐邛州刺史狄君碑及狄仁杰墓考[J]. 中原文物, 1991(2):90-93.

赵振华, 何汉儒, ZHAOZhen-hua, et al. 唐狄兼谟墓志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4(1):10-13.

杜文玉. 唐狄仁杰家族世系考[C]// 唐史论丛第二十四辑. 2017.

《洛阳市文物志》

《乾县文物志》

推荐文章
评论(4)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