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成为符号的狄仁杰与华文推理的最后十年。
警告:
本文内容与《神探狄仁杰》并无太大关系,如果您有被标题骗到,那么现在可以点叉了。
阅读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也请及时关闭页面,切勿勉强。
-
-
-
-
-
-
-
-
观察流行书籍,总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最近发现了一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的《大唐探案录之长安风云》,它的内容简介是这样的:
(图源:豆瓣读书,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427956/。谁能想到,有一天狄芳会如此堂而皇之的排在福华前面呢。)
-
我不知道写文案的朋友清不清楚在两个人名字中间打个“x”意味着什么……不过看在“cp/CP”也出现了两次的份上,应该默认他(她)知道。虽然众所周知,通常来说沦落到用卖腐作为营销点的正 经 书,大多也没什么看头了,不然何至于吹嘘这个呢?
不过这个细节反映出来的文化现象的变迁我倒很在意。要知道,早年间对推理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宣传,往往会大量使用“中国的福尔摩斯”这种说法。后来,随着日系推理的流行(当然,对于一般的书店而言,只有那么几个人流行),宣传语渐渐变成“中国的东野圭吾”“中国的岛田庄司”,以至于出现了“中国不知道有多少个东野圭吾了”这样的段子。
(会不会有敏感的读者在此处向我提出性别议题——为什么以上提到的侦探和作家全部都是男性,女性侦探和作者是否又是被忽视的存在?答,虽然理论上应该有,但我个人的记忆里似乎的确没怎么见过“中国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这样的宣传……简单搜了一下,已故的女作家鬼马星有过这样的称号,其作品《迷宫蛛》的宣传使用了“中国推理小说女王 ”“堪比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技巧”。此外,有一篇报纸上推书的软文《中国的阿加莎在哪里》,作者很明显在暗示徐然正是这样的中国“推理女皇”。然而,即使书封面上使用的是“首席推理女皇”这样惹眼的词语,推荐语却还是“让东野圭吾惊叹不已的悬念与真相”……哈哈哈,虽然要争女皇之名位,却还是以得到男性认可为基准,颇有范氏媚娘之风。说起来这种拙劣的推广手段已是2011年的事了,我却不由得想起最近几年,“把中文推理小说送去隔壁霓虹让老师们夸一夸,镀个金拿个奖,回来仿佛就身价百倍”的闹剧越来越多了,总想欺世盗名,不过徒增笑耳。另,还有一个男作者吴昉的武侠推理《冥海花》宣传中,使用了“金庸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碰撞”,虽然这里大概率强调的是有阿婆那种柔腻琐碎的写作风格,不过也算是扳回一局吧(笑)。)
好了,还是继续说回眼下这本书吧……
书作者陈舜臣曾自述,创作贺望东以及以中国唐朝为背景的推理小说,是受到了荷兰作家高罗佩《大唐狄公案》的影响,区别在于高罗佩笔下的狄仁杰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贺望东则纯属虚构。那么,这一点是否足够让“日本狄仁杰”作为重要的宣传要素?
其实,陈老的这本书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引介入中国了。早在遥远的1985年,群众出版社就出过简中译本10万册,而当时的书名就是非常尊重原著的《长安日记——贺望东探案集》(译自79年中央公論新社版《長安日記―賀望東事件録》)。当时的宣传文案如何呢?我暂时没条件考证,不过就现有的信息来看,其正文前的一页印了这样两行汉字:“本书未采用传统的铅字排版工艺,全部文字由国产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排版。”——真是非常有时代特色了。同样的规律,今天这本书被怎么宣传,反映的也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界与读者群所关心的东西。
所以,“狄仁杰”对于35年前的《长安日记》,就像是在论文的致谢里一笔带过的众多亲友姓名之一;而时钟的指针拨向2019年,“狄仁杰”于《大唐探案录之长安风云》的地位,却突然上升到了摘要部分,成为一个反复念叨的关键词……
大人,时代变了!
至于是变好还是变糟,那就自由心证吧。
有理有据地说,狄仁杰的形象与故事,对21世纪以来的一众华文推理作者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比如,《大唐狄公案》的作者远宁在《推理世界》2010年4A的访谈中称,与狄仁杰(尤其是《神探狄仁杰》电视剧)的相遇是她创作推理小说的契机:
我十一岁生日的时候,得到的生日礼物就是老妈买的一套《大唐狄公案》的连环画……从那时起我就最喜爱狄公这个人物形象。
后来,我在高中的时候终于买到了《狄公案》的小说……
真正让我想要动笔的是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第一部的播出。当时我爱这部电视剧真是爱到了极点,自己买了DVD,反复看来三四遍。终于,我的老爹被我反复看一个剧折磨得忍不住了,便说:“光看别人的有什么用?别人再好也永远是别人的,自己好才是自己的。你从小到大看了这么多书,有能耐自己写一个!"于是我就真的写了(汗),然后一下子就坚持了两年多。期间因为写作,我远离了电视,所以电视和DVD的主权终于属于了老爹,他很满意,也很高兴,家中一片和谐……
狄公嘛,我尽量让他靠近历史。说心里话,我是想着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那位可爱的胖老头儿写的,甚至语言上都有点模仿的痕迹。
另一位我特别喜欢的冷门作者蔡栋,其个人简介中提到最喜爱的侦探之一是“电视里的狄仁杰”,他也创作过某种程度上应该被算作神狄同人的推理短篇《暗室里的十八根红烛》,里面出现的人物有被自杀的青鸾郡主,日常迫害李姓子孙的梁王,说话耿直粗鲁的刀疤脸将军,以及外貌描写既视感强烈的:
宰相大人还是那么大腹便便,红光满面,富态和蔼。
(另外这篇里面还有一个很老很好笑的名字梗,会泄底,就不说惹。)
资深华文推理作者、编辑、评论人不系舟,他的博客/微博头像是Q版狄胖胖很多年了。不贴图了,真正的粉丝应该看到这个描述就知道是哪幅画了233
如今是紫焰传媒花旦的唐隐,出了五部《大唐悬疑录:最后的狄仁杰》。时过境迁,还有人记得大明湖畔的安娜芳芳与《九连环》吗?
……
虽然今天的我会把《神探狄仁杰》称为是“中体西用”的典型(指外儒内法+忠君爱国的传统内核与近代以来西方侦探小说的技术手法完美结合的作品),然而,不得不说,那些年它的确成功地助力了华文推理的腾飞。除了以上对推理文学产生直接或重要影响的例子(这里列举的当然只是很少一部分),它对影视作品的影响就更不待言……老钱与《神狄》对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电影的影响已经有狄学爱好者考证过了,虽然我觉得老钱拍的也算不得历史,但徐克拍的那就纯属奇幻了。而自徐克以降,脑洞大开又粗制滥造的狄仁杰网络大电影更是漫天飞舞。但是,最凶残的是什么,是这种劣质网大的盛行居然又影响回了钱家班——老钱监制、两大套灵之一的“竟帝”于连伟导演了“武侠悬疑推理电影”《狄小肆之酆都鬼城》(尚未上映,也不知道跟《秋官课院》到底谁能先上……)。
呐,您看,文化是个圈,最终还是会落入毅 种 循 环。
不过,盛宴已过。华文推理并不曾真的有过什么“黄金时代”,不过好歹还能有一个尚在“厚积蓄力”阶段的借口;但即使是这样,近十年来的最后高潮也缓缓步入了终场。两本顶梁柱级别的杂志相继死亡,已经是再明显不过的凶兆;今年的密室倒闭潮,只不过是为“推理转型”的浮华喧嚣撕下了不堪一击的伪装。至于影视行业的寒冬,虽然起因和经过跟这边的衰落史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每座孤岛终究还是漂浮在同一片风狂雨骤的大海之中。
如果站在此刻的寒风中回首十几年前的过去,看到的会是什么呢?
《岁月推理》2006年创刊,《推理世界》2007年创刊,《最推理》2007年创刊。除了这两家(前两者是姐妹刊,实为一家)扎下根来的主流杂志——后来它们成为内地推理的两大支柱,还有更多日常“披皮换皮”(指以副刊的形式出版,并经常更换依附的主刊物,以规避对悬疑恐怖灵异等敏感题材的严格审查)的小杂志。早期的原创作品质量当然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但是洗澡水里总有孩子。正因为有了这样相对稳定可靠的发表平台,有了严格的编辑审核与认真的意见反馈,无数的年轻作者才有了良好的试水空间,才有了及早崭露头角的可能。他们可以先从发表短篇起步,确认自己有这个天分再不断调整、努力,而不需要像传统上出道即长篇。另一条路则是网络连载,今日很多推理小说作者的起家往往是在BBS、天涯等网站上连载而出名,后来再转向纸质出版,一如庄秦、紫金陈、大袖遮天,这一类作者往往从悬疑恐怖灵异题材起家,毕竟比起规矩的本格,网友们总是对这些有更高的热情。
如今,在众多的网络文学平台中挑一个发文,或者向大量的微信公众号投稿变得无比容易,而且相较于以前寄纸质信函,投稿本身几乎是零成本的。可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新人作者,却再难以得到专业的审核意见和不断的反馈,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的想法和风格,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着“畅销”靠拢。可惜,仅仅为了畅销的写作,恐怕绝大部分只会离最初的创作梦想、作家梦想越来越远吧。
最近,网文领域发生了一些劳资纠纷,本文不会涉及这块内容。当年这两家杂志社对普通作者的议价权想必也不会小,店大欺客是经济规律不可避;而相较于创作的艰苦程度来说,推理小说的稿费更是低得可怜,靠它养活自己甚至家庭是完全不现实的。我记得的一个数据是《推理世界》稿费为每千字80~100+/100+~200(但记不清是哪一年了),视栏目而定。权利是要基本买断的,估计跟现在的网文合同也差不多。画师的酬劳也不高,经常会给很多家杂志画。所以,这群作者基本都是兼职写作,“用爱发电”,现实里做什么职业的都有。直到现在,虽然行业大发展,全职的推理作家还是很少。业余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人才特别容易流失,不管曾经多么惊才绝艳的作者,一个转(停)身(笔)就是江湖再也不见……我一直觉得,缺乏职业作家是华文推理难以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倘若“黄金时代”真的来临,一定会有一支全职作家队伍作为中坚力量/主力军。
到那个时候,“狄仁杰”作为符号,又会为自己寻到一个怎样的位置呢?是成为被后浪冲到犄角旮旯的前浪,还是在新一波的浪潮中获得重生?
谁知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