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方法论 x 世界观 ,文案的“三年之痒”
方成学长 2020-01-14

身边人都喜欢教我们方法论,但他们从不跟我们说世界观。

比如我是一个文案,三年前带我的创意总监教会了很多方法论,至今仍然受用。比如,特殊名词一定不能写错,不能把“iPhone”写成“iphone”,一句文案里最好不要重复出现同一个汉字,长短句要交替出现,这样有助舒缓阅读的节奏,等等。这些都是文案写作的方法或者技巧,但却不是世界观。

我做文案也快三年了,使用的尽是自己一点点积累的方法论,或者说写作技巧。它让我的工资增长了3倍多,但现在却遇到了瓶颈,这就是只有方法论,没有世界观指导的文案的一般下场。我不想这样,我也不想大家走我的老路。

既然世界观如此重要,那么怎样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呢?

答案其实简单到就只有两个字,格物。当你不了解一个事物的时候,不要对它采取行动,因为你必会出错。

那怎样格物呢?这就分两种方法了,一种是直接接触,一种是间接了解。比如我要写一个手机的广告文案,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个手机给我用个一年半载(那是不可能的),或者十天八天,这就是直接接触,只有这样的格物方式,我们才能拿到第一手资料,写出最真实的文案。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们只能走第二条路,间接了解,把手机的说明书从网上下载下来,或者从手机官网获取它的一切信息,通过别人的“直接接触”来“间接了解”这个物。这种方式写出来的文案,你肯定心里没着落,无可厚非。

现在呢,大家每天写的文案,也就是微信文章或者自媒体文章,绝大部分都是第二种“格物”方式,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这个“格物”不仅仅指你要研究的对象,还包括你自己混吃赚钱的技能对象,后者往往被忽略。

这又回到第一段了,我的第一个创意总监只给了我文案“方法论”,却没有给我世界观,导致三年后的我,一个文案“老人”要从新开始接触这个基层知识结构——『文案的世界观』。

格“文案”和格“产品”不同,一个是形而上,一个是真实可触的东西或服务,那问题就来了,怎么格呢?直接接触?文案千千万从哪里下手呢?这就是现在很多人做微课赚钱的起因,因为“文案”你个形而上的事物,很容易让新人掏钱买“格物”后的知识,可那些微课知识呢,清一色方法论癌症患者的配方,根本就不是“格物”,而是“格物”后的“致知”,本末倒置,只能适得其反,如果你没有觉得,那就代表时间还没有到“3年之痒”的时候!

其实格“文案”很简单,直接接触你无法分辨其中良莠,那就间接了解,从别人筛选过的优质信息里获取世界观,从别人的文案世界观里形成自己的文案世界观。最近看了一本书,推荐给大家,可谓是文案书籍里面比较良心的著作了,前半部分讲世界观,后半部分说方法论。——《尖叫感:互联网文案创意思维与写作技巧》

谢谢大家的阅读,我是方成学长,很开心认识你。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