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刚刚看完了东野的这本小说,刚好电脑里有日版电影,就找来看了。导演是导了《白色巨塔》的西谷弘,这部电影豆瓣评分8.3,我也倾向于8.5分。虽然没看过其他版本,但从选角来看,日版就很贴近我心中的感觉,特别是堤真一演的石神,将一个邋遢天才心中怀有的一份隐忍情感演的很到位,也和原作和贴近。印象很深的也是对剧情很重要的一个镜头,他站在地铁站门口感慨自己老了的那一段,眼神流露的那种寂寞和有些惋惜的情绪让人印象深刻。
至于福山雅治饰演的汤川学,我觉得和原作小说还是有些差别的,他的汤川学更自信,阳光帅气,可能会让我觉得没原作那么沉稳。但还是很契合电影的,角色也比较立体,而且是真的很迷人了。
先说说小说,小说读下来的感觉就是,前四分之三,感受剧情缓慢推进,到了最后四分之一,说不出一句话,不曾过分显露的浓烈感情,引出了“献身”的举动。文字的细节与前文一一对应,作者很巧妙的隐去了时间的关键线索,读起来就会像警察一样陷入那个误区:“看起来是个几何问题,其实是个函数问题”,直到最后,“石神继续嘶吼,仿佛他正在呕出灵魂”,然后就会陷在那种情感的漩涡里回想文本,很让人回味和思考。
电影整体很好的体现的很多小说的特点,也没有交代时间,杀人时候只有一台没有日期的时钟。电影中伏笔也是都有镜头,只是不如文字让人印象深刻。我记得小说里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石神每次用公用电话亭和花冈靖子通话,也是为了自首时候把这种行为解释成一种骚扰,让自己更像一个有妄想症的跟踪狂,结合上恐吓信和窃听器,整个行为的连贯性显得更自洽,在电影里主要说了那封恐吓信和窃听器。电影里警察在石神自首后去靖子家问询的时候,好像和小说也有些不同,靖子基本都是沉默,可能这更符合电影要给观众的情绪流吧。
电影也不需要完全就照搬小说,它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石神喜欢登山的设定真的挺好,两个人一同去登山的片段让石神这个角色更有味道,光看镜头就不自觉让人觉得他身上背负了许多东西。
然后雪山的远景让人感觉很美。
雪山上的背景音乐烘托下,让整个情绪都有点压抑,而后石神在木屋的自白显得更加凄凉。
这些话语的力量在电影的结尾才让人感受到,再后来石神和靖子电话告别时的简洁对话也有这种感觉,现在回看起来真的让人感慨。
最后的交代如此简洁,但是有着巨大的力量 。石神平淡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很炽烈的情感。可惜的是,石神为此而杀人,汤川也是无法理解杀人的行为,他在问询室里也悲痛的感慨过这个问题。
其实这里小说和电影里都说了,石神对靖子不止是有感情,还有对美里和靖子一家拯救自己的感恩,他已经认为生活没有意义而自杀,却被拯救,这个片段里,电影的镜头让人更能充分感受到那一刻的温暖。最后,付出一切去保护曾经拯救自己的一家人。
到结局,就会很希望了解到真相的汤川不告诉靖子一家人,希望靖子不要站出来,但是只有说出来,才能让整部剧更完整,也更符合正常的价值观。这个动机在小说里,不只是靖子知道了一切,还有美里的自杀(未遂),让作为母亲的靖子觉得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靖子也走出来,共同承担。
我想这里自首的也还有一个原因,靖子与工藤的感情线,她和工藤确实是有感情的,自己的内心喜欢的是工藤,在知道真相之后,要如何去背负石神这样的感情,如何正常的和工藤生活下去。当石神在为了靖子付出一切的时候,不知他是否考虑过:靖子她能否承受这样的感情和报恩?
到这里,小说就结束了,其实正如石神说的“就算说出了真相,也没有任何人会幸福的”。
电影也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小说的感觉,甚至有的片段更让人带入情绪,是一部优秀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