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没在电影院看,而是去电影院看了在国内同期上的《血战钢锯岭》,某天发现网上有了资源,就下载了这部《Sully》,中文名是《萨利机长》。从它的台版译名《萨利机长:哈德逊奇迹》就知道他讲述的是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被美国人民称为“哈德逊奇迹”,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车A320-214负责该航线,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个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结果是机上共155人全数生还。
这么一个现成的奇迹故事,机长沙林博格(Chesley Sullenberger III)(萨利原型)可以很好地被刻画的让人感动,可以讲述他如何力挽狂澜,相信自己,据理力争。但如果这么做了,电影似乎就成了很常规的英雄式主旋律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并没有那么做,电影刚刚开始就已经是事件结束,萨利成为媒体焦点的那一刻,同时,他开始接受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的内部调查。这时的萨利陷入了家庭、灾难后的精神创伤、调查疑点直指自己失误和与这些成反差的媒体火热追捧漩涡之中。导演让我们先知道了,他是一位英雄,但他家庭有经济的一些问题。灾难后,他被幻像困扰,头脑不时会映入飞机径直撞入大厦的恐怖景象。而模拟显示他可能没必要降在哈德逊河上。
当他被记者问到,他是否觉得自己是个英雄时,回答是有些主旋律式的“I don't feel like a hero. I'm just a man who was doing his job”。
在影片后面部分,他对待“155”这个数字的态度就是在诠释这句话,也是全片最让我感动的点,萨利作为机长的担当和履行责任的一丝不苟,当这个点在影片中被变成具体的情节而不是空洞的两句话呈现出来的时候,就真的很触动人心了。
然后,闪回到飞机起飞的时候,这时候,萨利形象已经变得很鲜活了,让人觉得他更加像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英雄在完成这件事。飞机起飞,撞鸟,双引擎失效,联系塔台。他和塔台的对话时极其安静的背景音,让人觉得紧张到有些揪心,作为观众,就是等待奇迹。
有个细节是接线员知道双引擎失效的时候,转述是说“both engine,he said”,说明他也没法相信,随着对话深入,他也迅速进入状态,紧张升温,这种感觉就很真实。
这个过程中,萨利非常冷静,在思考了短短不到一分钟(后来这个时间在模拟中被设定为35s),就判断这个高度已经无法下降到机场,附近只能降到哈德逊河上,不能不说,完成这个奇迹,萨利机长真非常关键。而后飞机下降,撞入水面。奇迹开始,船只迅速到位,完成救援。
救援过程中,机长一直都表情凝重,没有恐慌,也没有幸存下来的喜悦,这种凝重让我疑问他在担心什么,还有什么其他故事么?直到他最后在体检时候听到了155的数字才露出压力释放的笑容。我的那种紧张感也才得到释放,随之而来的是感动。
其实这个情节很主旋律,但是氛围的烘托下和之前人物的铺垫,让这个瞬间萨利的笑容戳中人心,这个瞬间的释然,又和前面萨利最后一个离开飞机时候查看机箱,拿走点名册的细节相呼应,说明他所有的凝重和压力都是为了做到那句话“I'm just a man who was doing his job”。
接下来,电影进入听证会的高潮,将萨利置于一个焦点,英雄或是罪人,其实我觉得NTSB没有考虑到35s的剧情感觉有点勉强,但是17次模拟已经足够说明萨利是个英雄了。
接下来,重听录音,这时候的闪回让我感觉更贴近的经历一次空难,不再是外部视角,飞机也都变成了近景,强化了这种真实的感觉。
然后,顺势反转,萨利是个英雄。 总的来说,其实主旋律片也可以拍的很好看,很感动,同期的《血战钢锯岭》也是主旋律式的感动满满。很喜欢导演伊斯特克林特伍德,我其实是从《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才喜欢上导演的,那两部电影里正反两方的不同视角的构思很巧妙,从人的视角还原战争,人物丰满,虽然很右派,但是电影给了我很深的震撼和思考。再到这部片,真的觉得,好电影不仅会让人感动,还会引人深思。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不仅是他完成了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人,也有各种生活麻烦的困扰,然后他完成了这件事。导演强化了萨利作为人的属性,让人感动。
结尾部分,真人机长上线,帅,经历过灾难,会深刻的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上面这个镜头真的很让人感动,汤姆汉克斯的眼神、面部表情很到位的表达了当时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