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屠呦呦,当选外籍院士!
孙东 2025-05-02


当地时间 2025 年 4 月 30 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新一批院士与外籍院士名单,在这场全球瞩目的学术盛典中,共有 120 人当选院士,30 人当选外籍院士,以表彰他们在原创性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杰出且持续的成就。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的屠呦呦教授,凭借卓越贡献成功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一、成长与教育背景

1930 年 12 月 30 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这座江南水乡不仅赋予她温婉的气质,更孕育了她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精神。1951 年,屠呦呦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大学期间,她全身心投入到药学知识的学习中,系统掌握了现代药学理论与实践技能,为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工作履历

1955 年,屠呦呦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自此,她与中医药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入研究所,她便积极参与各类基础研究项目,深入学习传统中医药理论,跟随老药工们学习中药炮制、制剂等实践技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积累经验。

20 世纪 60 年代,疟疾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1967 年,中国紧急启动 “523 项目”,旨在寻找有效的抗疟药物。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带领团队全力投入抗疟药物的研发工作。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屠呦呦始终坚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专注于青蒿素及其他中医药相关研究,即便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也从未动摇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

三、学术成就履历

(一)青蒿素的发现

在 “523 项目” 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面临着重重困难。为寻找抗疟有效成分,他们查阅了大量古代医学典籍,走访全国各地的民间老中医,收集了超过 2000 个药方。经过对 380 余种提取物的反复筛选和实验,却一直未能取得理想成果。

1971 年,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的记载里获得关键灵感。她大胆推测,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于是创新性地采用低温乙醚萃取方法。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 1971 年 10 月 4 日,从青蒿中成功提取到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 100% 的青蒿素。

1972 年,屠呦呦和团队成功分离出青蒿素单体,并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了青蒿素对疟疾治疗具有显著疗效。这一重大发现,为全球疟疾防治带来了新的曙光。

(二)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

此后,屠呦呦并未满足于青蒿素的发现,而是继续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她带领团队进一步探索青蒿素如何作用于疟原虫,为优化青蒿素类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推动青蒿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她积极与国际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与经验。

世界卫生组织大力推荐将基于青蒿素的复合疗法作为一线抗疟治疗方案。这一举措使得青蒿素在全球疟疾防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数据显示,青蒿素的应用使非洲疟疾致死率下降 66%,5 岁以下儿童患疟疾死亡率下降 71%。

(三)国际认可与荣誉

2011 年,屠呦呦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之一,标志着国际医学界对青蒿素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2015 年,因发现青蒿素可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屠呦呦个人科研成就的肯定,更是中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在屠呦呦之前,袁隆平、张启发、李家洋、卢煜明、施一公、杨焕明、高福、颜宁、曹晓风、康乐、王贻芳等中国科学家,已凭借卓越成就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为中国科学界赢得国际声誉。

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nited States,简称:NAS),自 1863 年成立以来,一直屹立于全球学术之巅。作为美国乃至世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之一,其权威性与影响力深远。令人瞩目的是,大约有 500 名现任和已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荣获过诺贝尔奖,可谓星光璀璨。旗下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自 1914 年创立,始终秉持高水准学术要求,见证无数重大科研成果诞生与传播,是当今发表原创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国际学术期刊之一。

此次与屠呦呦一同当选的华裔科学家还有多位,他们在各自领域同样建树卓越:张复伦,作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外科系神经外科教授,在神经外科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探索大脑奥秘,推动该领域技术革新与理论突破;范汕洄,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凭借深厚学术造诣与创新思维,为工程科学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前沿工程项目开展;金海瓴,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微生物学与植物病理学系教授,专注微生物与植物病理研究,致力于解决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中的实际问题;林芳华,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的杰出学者,在数学领域不断突破,以精妙理论与创新方法,为数学发展添砖加瓦;刘建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鱼类和野生动物系教授,投身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为守护地球生态平衡贡献力量;刘军,哈佛大学统计学系教授,凭借对统计学的深入钻研,推动统计学在多领域广泛应用与发展;单舒鸥,加州理工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教授,在化学领域积极探索创新,为化学学科发展带来新思路;沈康,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与病理学系教授,在生物与病理研究中不断突破,为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方向;周集中,俄克拉荷马大学微生物与植物生物学系教授,在微生物与植物生物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为揭示微观生物世界奥秘贡献智慧。

文章结尾补充一下,与屠呦呦院士相比,协和的董小姐取得的成就是不是太容易了一些。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